汤虹
“陪伴”≠“陪着”,花时间、更要花心思
“花心思”是陪伴孩子时静下心来,全身心投入他的学习和生活,让孩子感觉你的注意力完全在他身上。哪怕每天只有十分钟,胜过心不在焉陪半天。有种情景大家不陌生:游乐场里,孩子们尽情地快乐玩耍。看看一旁的家长:爸爸低头玩手机、妈妈们在ipad上追剧。家长过会儿拿杯子问孩子要不要喝水,偶尔抬眼看看孩子有没有跟别的小朋友打架。遇到孩子跟别人起冲突,父母往往不明就里先训孩子:“怎么又打架了?不好好玩,我们就回家”。殊不知,这个阶段的儿童正处在交往能力的成长期,家长如能在孩子玩的过程中细心观察他们的举止,了解他们“小动作”产生的深层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指导,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制止和呵斥。
父母陪伴的缺失或“无效陪伴”对孩子成长产生负面影响的案例,在教学中我遇到很多,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从小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往往更可能存在某些方面的性格缺陷。
我曾带过的一个班级,有个男孩子性格懦弱,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他在班级有点不合群,更不愿跟老师交流。经多次耐心询问,孩子母亲才说出心里话——男孩父亲在外地工作,一个月回家一两次。母亲又要工作又要照顾妹妹,操持家务非常辛苦,对孩子学习没有重视起来。有时父亲难得回到家,看到儿子成绩不行、表现欠佳,生起气来不是训斥就是动手。发展到现在,男孩看到自己的父亲回家就害怕,跟母亲也很少交流。这就是父亲陪伴的缺失,母亲虽陪在身边却是无效陪伴,因为她根本没有走进孩子的内心,聆听他的心声。
“用心”是前提,摆正“姿态”是关键
有些家长感到无奈:为何有的孩子不仅学习好又很懂事,父母几乎不用操心,更谈不上打骂。而自家孩子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周末时间基本都陪着孩子补课写作业,但成绩就是上不去,孩子还嫌自己管太多、烦人?
如何在跟孩子相处的有限时间内,达到有质量的陪伴,这非常关键。对这一点,我认为“用心”是前提,摆正“姿态”是关键。我分析,造成前述反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长没有把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变成愉快、高效和有价值的时间。
每周,哪怕只有半天时间,请父母们暂时丢下手机,暂时放下工作,陪孩子打场篮球、共读一本书或一起去看场电影,晚饭时分享一下:你认为今天哪一球打得最漂亮?书中最吸引你的是哪一句话?电影里最喜欢的角色是谁……
分享一下我们陪伴孩子的做法:通常,晚饭后我们一家三口会一起绕着小区走走。爸爸、妈妈和儿子三个人轮流分享今天遇到的事,可以是烦心事也可以是有趣的事。我们的规则是每个人都要说一说,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并且我们还会评比出谁说得最好、最有意思,奖品是回家后得到一杯酸奶作奖励(通常是儿子得冠军)。这分享,让我们放下手机,全身心交流,鼓励了孩子与父母平等沟通的意愿,效果很好。
親子陪伴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孩子生命的早期。通过父母的陪伴,孩子才逐渐构建起对自己的认知,判断这个世界是安全还是冷漠的。首先,孩子在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沟通与陪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龄前、童年期、青春期,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沟通与陪伴,父母都不能缺位,否则,不利于其人格的形成与完善。如果父母早期缺乏对孩子的陪伴,等孩子懂事后,父母的教育不会被孩子接纳,因为二者之间已经缺乏情感依赖和亲密的情感沟通,所以在孩子心里,父母失去了管教他们的资格。所以,父母一开始就不能缺席孩子的成长。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正在独立人格高速发展时期,家长在陪伴孩子时放下架子,放低身段,与孩子共同体会成长中的快乐与困惑。坚持下去,你会惊喜地发现,孩子回到家会主动说,今天学校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同班哪些人是他最好的朋友,学习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陪伴是相互的,成长也是相互的。身为父母,意识到陪伴孩子的重要性,就请你再多点专心、耐心和爱心,通过陪伴来构建良好的家庭关系。
作家龙应台在《目送》中谈到陪伴孩子:“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请相信我,在你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时,你会觉得陪伴孩子成长的每一段时光都那么弥足珍贵且不留遗憾。
孩子越小越需要父母陪伴。趁着当下儿女还在我们身边,我们还能陪伴和分享他们成长中的痛苦和欢乐,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将来,我们会欣喜地发现:陪伴对于教育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我在关键的那几步,走对了!
家长朋友,高质量陪伴孩子,你做对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