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庆弘 刘锋
摘要:现在的服装基本是为了满足着装舒适性、合体性和独特性的部件式设计,衣服由衣身前片、后片、衣领、袖身等各个互相独立的部件构成。而东亚传统的服装衣身结构和形状简单,衣身、袖子、衣领等部分经常连裁,有时甚至整身衣服只由一整片衣片构成,也就是所谓的整片式服装,但其可穿性依旧优良。然而,现今服装业对整片式服装设计的应用稀少、学界对整片式结构的研究也十分有限。通过对日本设计师三宅一生的一款创意整片式女上衣进行研究,利用2D和3D CAD模拟、还原结构图与样衣效果,进而分析该女式上衣结构的设计原理,针对各个部位设计的合理性、是否能进行优化,探索非部件式的整片式服装结构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整片式女上衣;服装结构研究;纸样优化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
中图分类号:TS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9)08-0094-03
现代服装设计大多是基于人体各个部位而进行的组装式设计,由此付出的代价就是复杂的处理工艺和繁琐的缝合流程,又或者是通过特殊弹性面料或针织的手段圈来达到无接缝式的合体性服装设计,这类设计也需要设计者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并辅以先进的服装制作设备。而东亚式的传统服装设计似乎与此相反,例如,中国的长袍马褂等传统服装,整身衣服就由一片布片构成。尽管此类设计除了一些女款外似乎无法达到很好地展示人体曲线的效果,但可穿性却十分优良。本文以三宅一生的一款女上衣为例进行研究,三宅一生的设计风格十分独特,他设计的服装很多是由非裁断式的大布片构成,但又兼具现代风格。也正因此,他的作品可以说是了解整片式服装设计在现代服装设计领域中能够发挥多少价值的研究典范。
1整片式女上衣款式分析与还原
该上衣的效果图如图1所示。下文将根据此效果图还原结构图。
1.1款式分析
该两片式上衣由左右两片完全相同的布片构成。衣服领、袖与衣身连裁,无侧缝、无肩线,后中线呈斜向弧线,部分衣领向内折叠后与前中线贴边缝合。该设计宽松与合身感并存,对面料的轻薄度、悬垂性要求高。
通过对服装结构的理解以及对现有的其它一片式服装结构的参考,使用日本文化式女子上衣原型,还原出该两片式上衣结构,进行了如图2所示的变化。
可以明显看出,该两片式上衣结构可以由文化式女子上衣原型变化后的结构进行大量实验与调整复原而成。还原出的结构图如图3所示。此处为便于后文的描述,将贴边也一同置入了结构图中。图3与图2款结构相比,明显变化的地方在于:此处为便于后续的描述,将贴边也一同置入了结构图里。图3与图2款结构相比,明显变化的地方在于:(1)增加了领子的设计;(2)增加了贴边的设计;(3)后中部线分整体下落;(4)前片下半部分加高至胸围线上方;(5)前片上半部分大幅加深至胸围线下方;(6)大幅加宽了袖窿。其中(1)、(2)是为了完善服装整体结构,(3)是为了改善下摆效果,(4)、(5)、(6)为了便于制作出前身一对大裥的效果,而(5)、(6)又起到了简化服装结构的作用。
1.2缝合方式
如图3,相互缝合在一起的每一对缝份用相同序号标出。HF″和HF段缝份匹配的F′I段缝份略短,这里只需缝合HF″和HF段缝份,同时带上F′I段缝份即可。上衣的缝合方式如图4所示。
1.3款式模拟还原与纸样分析
由原结构图还原出的3D cAD样品如图5所示。与原结构图上的各段缝份相对应的线迹用相同的字母标出,即A、B、C、D、E、F、G、H。其中CD段缝份已被裥给盖住,DE段缝份已被翻折进衣服内侧。
该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完美利用了一片式设计产生的各种“不合体”:前身胸围线附近有一对大褶,褶量主要靠袖片多余的量提供。后中线弯曲的弧度巧妙地起到了收腰的效果,并将袖片提供的褶量推到前身。衣领则是通过对折来达到处理毛边的效果,对折的同时还将贴边也一并翻折进衣身内侧。衣领旁的三角起到了收肩线部分的余量的效果,同时也将袖片的右上部分固定到了前身。前片部分左上方的Bc、cD段折角,一方面,起补足与袖片缝合时的缝份长度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将袖片的余量拉扯至前身胸围线处,便于叠褶、支撑叠裥量。为进一步防止叠的褶因重力自然下落,下摆长度与普通衬衫比紧了不少,以便使上衣卡在臀部上方,避免衣服的自然下落。这样,整身衣服的余量几乎都被推到胸前叠成一对大褶来呈现出设计亮点,而短缺的量也起到辅助设计成型、修身的效果。
2纸样的优化设计
接下来对还原出的结构图进行针对性研究,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各个部分在服装造型中所起的作用。
2.1袖底活动量追加
研究的方向是改善该衣服的可穿性。因为收腰效果的设计要求,衣身的可活动性差,且AB、BC段缝份的夹角不够大,使得袖窿下方腋窝处的余量虽然足够,但袖子最高只能举到与肩平齐的高度。为了达到更加真实和精确的效果,笔者做了一个白坯布布样,并由一位志愿者试穿以測试灵活度问题。
以测试的结果为依据将原结构图进行了如图6所示的修改。AB与BC段缝份的夹角增大,夹角处回填2cm,并修顺转折处。前衣身D点顺势下落,与E点水平平齐,下摆变为一条直线。
由此制成的样品有如图7所示的问题:尽管袖子的灵活性有所改善,但由于夹角处的回填并修顺,AC段的总长缩短,与袖片部分的缝份产生明显长度差,缝合后能与袖片一起翻进衣服内侧的搭门量减少,结果衣服的腰围、臀围处的周长都明显增加,衣身变得较为宽松,美观度有所消减的同时,也使下摆无法很好地卡在臀围上方,对于胸前裥的形态稳固也有所影响。
2.2腰部合体度的保持
接下来想在提升袖子灵活度的同时保持衣身为较合体型。为了保持下摆总长度不变,想到的解决办法为将后身一部分面积转移到前身,以补足AC段减少的长度。在保持C点高度不变的情况下,将其水平外移到AC段修顺后的缝份,补回因修顺AC段缝份而损失的长度,且总长与袖身段相对应的缝份长度相等。同时为保持下摆总长不变,后中线E点水平向内回缩。
二次改版后的布样在保持了对袖子灵活度改善的同时,与原样相比,前身效果基本一致,同时收腰效果更明显。后身的变化明显。由于将腰围线下方的后身一部分挪到了前身,后身腰围线下方的部分显得较为紧绷,这也使上方部分的余量无法有效分散至下半身。同时,将下摆重新修为一条水平直线并没有产生什么明显变化。
与原版的后身效果比,改版后的后身效果会更显腰身线条,并与前身的效果较为相似。而原版的后身较为贴体自然,与普通的衬衫后身效果较为相似。
2.3优化设计后的结构图
综上,得出最终改版结构图如图8所示。在化整各部分数据的同时,对原结构图的一些部分进行了微调,如BE段缝份折角、领口弧线。
3成衣效果
成衣效果如图9所示。与原款相比,前身门襟改用暗扣,以更好地显现衣服的一体感。同时门襟采用传统汉服的左搭右的设计,更加凸显该服装设计的灵感来源。后身与前身设计效果相匹配,叠了一个明显的裥。尽管穿着时后身会有些许掐腰感,但更显腰部曲线效果。此外,由于袖子结构的改变,穿着者手臂部分的灵活度有明显改善。此外,尽管此上衣腰部松量并不多,下摆维度短于臀围,但若腰围偏大的人穿着,虽然外观上会有很明显的束腰感,但也不会有明显的紧绷感。
4结语
整片式设计的优点主要在于能减少服装结构的切割,以此来简化服装缝制流程,以及能减少分割线对成衣效果的影响。但此类设计要求设计者对人体和服装结构有很深入地理解,再者,一整片的中心不对称衣片设计不适用于批量生产的面料排料,易造成面料浪费。因此,整片式服装设计更适于私人订制、创意设计等,而要是想在现代服装业中更好地发挥出整片式服装的优点,仍需进行更多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