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林
今年开学后,我在女儿的房间里总是看见一些精致的文具,比如香蕉形状的笔袋、胡萝卜造型的自来水笔以及各种动物模样的橡皮擦等。一开始,我以为女儿是用零花钱买的,可这些新奇的文具价格不菲,女儿的零花钱明显不够啊。
晚上,女儿回来,又带回了一个笔盒,笔盒是两层纸质的,可以用手提着,看上去很特别,价格应该不会便宜。
“你那文具盒不错啊,多少钱?”吃饭时,我假装随意地问女儿。她一边啃着排骨,一边喜滋滋地说:“是王雅送我的。她让我帮她写作业,写两门课,就送了我一个文具盒。”女儿啃着排骨,心情特别好,根本不知道我因为她的话差点“原地”爆炸。
我知道王雅这个孩子,因为不按时完成作业,她常在班级微信群里被批评。在女儿的观念里,她帮同学写作业也是做好事,同学愿意送她东西,这是友谊。女儿却不知道后果有多严重。
据女儿“交代”,她的那些新奇的文具,大多都是同学送的。她帮同学们解题,被帮助的同学会送一些“礼物”给她。一开始,女儿也拒绝,但是看到这些精美的文具,她经不住“诱惑”,答应了帮助同学。
一个十岁的孩子,已经知道了叛逆。这件事如果我野蛮阻止,女儿肯定不会逆来顺受,她可能不会再对我开口说实话,或者把这些礼物都藏起来。
晚上,女儿写作业,有一题不明白来问我。我告诉她,帮她可以,必须得送我一件礼物。“什么礼物?”女儿警惕地问。“我帮了你,你的东西不得随便我挑吗?”我回答说。
这一招当然是跟女儿学的,她帮同学解题的报酬,就是从同学的书包里选自己最喜欢的文具当“礼物”。果然,教女儿解完题后,我选择了女儿刚得到的文具盒当“礼物”。女儿特别难受。
第二天早饭时,女儿终于绷不住了,向我祈求道:“妈妈,要怎么样你才能把我的文具盒还给我?”看着她那一脸着急的样子,我知道计划可以实施了。“那是你送给我的礼物啊。”我强调说。“你能不能选择别的?”女儿的眼泪已经开始在眼圈里打转。
我开始跟女儿“摆阵”,说:“你每次的礼物,其实都是同学们的家长刚买不久的,而且价格比较昂贵。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同学失去了心爱的文具,心里有多难受呢?还有,帮别人写作业也是不对的,你可以告诉他们这一题怎么做,但不能把作业给他们抄。”
女儿听完我的话,连连点头。我看她思想已经转变,赶紧又加了一句:“你喜欢的这些东西,网上都可以买得到。如果你想要,可以通过自己努力光明正大地得到啊。”
据女儿说,她每次得到这些“礼物”,因為怕那些同学反悔,只敢在家里欣赏,不敢带到学校。
我承诺女儿,只要她把这些“礼物”都归还给同学,以后,每一次她表现良好,我会送她“礼物”。
第二天,女儿把“礼物”全部带到了学校,还主动跟同学们说,题目不会的,可以问她,但不会再把作业给他们抄了。
女儿还和几个成绩好的同学成立了“互帮互助”的小组,帮一些成绩差的同学提高成绩。
期中考试,女儿成绩进步明显,她特意跟我要了一个卡通架当礼物,还说要把每一次的礼物都摆放起来。摆平“礼物”诱惑这支插曲,也是女儿成长路上一曲美丽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