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楠
摘 要:王小波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为我国文学发展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米兰·昆德拉是世界文坛中举足轻重的大文豪,对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具有深远的影响。米兰·昆德拉和王小波的共同之处是两人都写过关于遗忘和记忆论证关系的作品,作品表达的意思引起了无数读者的思考。该文主要从米兰·昆德拉和王小波的作品中探讨遗忘和记忆。
关键词:遗忘与记忆 米兰·昆德拉 王小波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1(a)-0233-02
米兰·昆德拉对世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早在20世纪80年代,其作品流传至中国,在中国文坛引起了轰动。王小波的作品受到米兰·昆德拉的影响,在创作方式和作品结构方面,有一些相似之处。两人的作品中都对人类的存在展开探索和论述,并通过记录遗忘和记忆的故事,从遗忘和记忆中展开对存在意义的研究。
1 米兰·昆德拉和王小波对遗忘的思考
米兰·昆德拉和王小波的作品中,都对遗忘展开过论述,其中,米兰·昆德拉的作品《笑忘录》中讲述集体记忆的遗忘,而王小波从历史虚幻故事出发,寻找遗忘,其作品《寻找无双》由此被创作。以下是从两人的作品情节中分别探讨遗忘的产生[1]。
1.1 米兰·昆德拉作品中的遗忘
《笑忘录》中以一个极具画面感的故事开头,从照片中一顶仍然存在的帽子入手,讲述帽子主人必须被遗忘的原因以及已经被人们遗忘的事件,和人们记忆中仍然存在事物的对比。这个故事从侧面表明了米兰·昆德拉对遗忘的思考和从人们集体记忆中仍然存在的事物中表明遗忘的意义。帽子的故事结束后,整部作品的主线出现,故事的主人公米雷克是一个极具社会地位和群众影响力的人,米雷克为坚持自己的政治思想,为当时的政治大潮所不容,最终被判了监禁,而监禁过后,人们逐渐地开始遗忘米雷克,它的影响力和社会地位都不复存在[2]。
从作者米兰·昆德拉的角度看,这正是一种对遗忘规律的无奈和对民族文化消失的惋惜。米兰·昆德拉在这部作品中充分地体现了自己对遗忘的思考以及从记忆和遗忘的对比表明存在的意义,也间接地表明了米兰·昆德拉的观点。
1.2 王小波作品中的遗忘
王小波作品中遗忘色彩最鲜明的当属《寻找无双》,该作品主要讲述主人公寻找表妹的故事。主人公到长安城寻找表妹无双,经询问,所有人都表示自己没有见过无双,无双像是没有在长安城存在过,这让主人公的心里充满疑惑。随着故事情节的开展,主人公终于了解到表妹一家人的下场[3]。但是在一开始,长安城宣阳坊的众人却没有将表妹的下落直接告诉主人公,并不是他们真的不认识表妹无双,而是他们迫使自己忘记表妹无双,无双一家人的遭遇无不昭示着宣阳坊众人苟且的心理。
作者王小波从寻找表妹无双的这个故事中,表明遗忘的发生并不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动遗忘,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会主动地遗忘某些事,这些事有的代表人们最自私的心理,也有的代表一群人最肮脏的过往,是人们都不愿意回忆起的历史时期,毕竟谁不希望世界和平,记忆中都是美好的过往呢?
米兰·昆德拉和王小波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描述和使用不同的写作手法,都表示出对遗忘的思考。有关系,人们只有在面对一些不愿回忆起的过往时,才会主动遗忘,这不仅仅是对遗忘的思考,而且是对人类存在的思考,同时也是对某些不堪历史时期的批判。
2 米兰·昆德拉和王小波对记忆的思考
有遗忘自然会有记忆,但是有记忆并不一定会有遗忘,米兰·昆德拉和王小波同样对记忆也做出了一些理解,并将这些理解变化成能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故事从而形成一部作品。
2.1 从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中寻找记忆
同样是一本《笑忘录》,有的在嘲讽遗忘有的,却在寻找记忆。与米雷克故事中人们集体遗忘的事件相反,女主人公塔米娜却在极力地抗拒遗忘,想要寻回自己与已逝丈夫的美好记忆,好让爱情的模样永远停留在自己的心中。但是塔米娜寻找记忆的过程却并不顺利,最终她也没有实现想要依靠记事本来找回自己与丈夫美好记忆的心愿。
但是在作品《无知》中,作者通过描述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遗忘与记忆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将伊莱娜对20年前浪漫邂逅的记忆与约瑟夫对那件事情的遗忘对比,最终伊莱娜发现自己所有的美好幻想全部都是一厢情愿,从对一件事的失望到对自己所有记忆中美好事情的否认,伊莱娜完成了自己对记忆的巨大转折。不由得想,如果约瑟夫也清晰地记得20年前两人浪漫的邂逅,那20年后的重逢也将是一段美好爱情的开始,但现实终归是现实,只有通过在同一部作品中将遗忘和记忆的鲜明对比才能充分体现记忆的美好。作者分别通过两个作品阐述寻找记忆而不得的绝望和清晰记忆,却发现现实永远比想象残酷的失望对比,既表明了记忆的两面性,也昭示着记忆的重要性。
2.2 在王小波的作品中认识记忆
《万寿寺》是一本王小波以主人公寻找记忆为故事主线的小说。车祸失忆的桥段在偶像剧中经常出现,失忆的主角为了找回完整的自己而不断地探索寻找被自己遗忘的记忆,这与《万寿寺》的主人公王二的经历极为相似。王二在经历车祸失去记忆以后,极力地想要寻找过去的记忆,但是最终成功找回记忆之后,王二发现自己并不是想象中花团锦簇的男主角,却真真切切地是一个被现实搓磨的普通人。这种身份上的落差和现实的沉重打击,甚至让王二有些不能接受真正的记忆和自己。作者通过将王二寻找记忆过程中的希冀,与找回记忆后的失望对比,表明在没有记忆时,人们对记忆的渴求和需要,但是在找回记忆后,人们对现实的唾弃和不满,两相对比突出记忆对人的重要性。
从这个故事中发现,记忆本身也是存在两面性的,未知的事情总是对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就像失去記忆的王二,总是幻想过去的自己,有多伟大多成功。其实在失去记忆后,王二的过去就像一张白纸,而现在的他就是在纸上作画的人,他可以根据自己对世界对社会的理解在纸上肆无忌惮地下笔;但是在记忆找回后,王二才发现,那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用极细极浅的笔墨在上面画满了乱七八糟的线条。
米兰·昆德拉和王小波对记忆的思考和描述,向人们表明了,记忆是被人们所需要的,但并不是被人们所接受的。现实往往比想象更残酷,而记忆总是比遗忘更直接,所以人们选择遗忘,却又需要记忆,因此人们不能依靠想象中的粮食度日,在被现实狠狠打醒之后,却又需要一点虚幻的希望,这大概就是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生活的形式。
3 结语
总而言之,米兰·昆德拉和王小波的作品中对遗忘和记忆的思考代表的并不只是书中的人,还有现实生活中的人。主动遗忘是对现实的自我逃避,但是这种自我逃避有时候却是许多人的救命稻草。记忆是对美好过往的呈现,但有时候却也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因此遗忘和记忆中存在着一种永恒的辩证关系,在一些情况下,二者并不冲突,并且相处和谐,但又在一些情况下,遗忘和记忆的方向却是恰恰相反。这是人类存在的历史长河中需要长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孔德曲鸣.生命寓言的辩证与反讽——重读王小波《黄金时代》[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2):97-102.
[2] 张媛媛.安部公房《闯入者》与王小波《黑铁公寓》的对比——基于东方化重构下的存在主义的视点[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37(5):106-108.
[3] 王宝迪.幽默:人类最后的避难地——米兰·昆德拉的存在启示[D].山东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