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家长

浅谈幼儿园小班科学区的设置

家长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学术归档 最新发布 模块sitemap 名妆网 法律咨询 聚返吧 英语巴士网 伯小乐 网商动力

浅谈幼儿园小班科学区的设置

徐文瀚

摘要: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认识周围世界、获取知识与经验的重要途径,在实现幼儿园培养目标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适宜的科学探索材料,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各种科学探索活动。引导幼儿交流探索.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的教育过程。

小班幼儿刚进园不久,观察探究受自身水平的限制,如:和同伴较陌生,活动中不会交流意见;语言表达能力差。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观察到的内容和见解。因此我们投放的材料要适度适宜,在问题的设计上要更为具体,层层递进,积极启发幼儿思考,建立知识经验,尝试与同伴合作交流,让幼儿与科学做朋友。

关键词:科学区兴趣材料投放

观察目的:小班幼儿对科学区活动的兴趣

观察对象:潘A

年龄:5岁

观察时间:2016年3月23日9:30-10:10

观察地点:小一班

活动区材料投放:

小蝌蚪、放大镜、渔网、幼儿图画书、塑料器皿、记号笔、记录表

主人公:潘A

小一班科学区内:

潘A将放大镜放在小杯子上,边看边说边做动作:“小蝌蚪在游,小蝌蚪在转圈,小蝌蚪又游了,老师,小蝌蚪肯定要吃粑粑了。”老师说:”你怎么知道小蝌蚪吃粑粑的?”“我想的。”老师说:“那你觉得小蝌蚪还会吃什么呢?不一定是吃粑粑哦,回去后再问一问爸爸妈妈,小蝌蚪到底吃什么,好吗?”潘A说:“好的。我们以后查一查。”

过了一会儿,潘A说:“老师,我想摸摸小蝌蚪的尾巴,我想知道他是硬的还是软的。”老师说:“可以的,你摸摸看。”潘A伸出小手指摸了一下,告诉老师说:“是软软的,当它变成青蛙的时候,肯定就是硬硬的。”老师问:“你摸过青蛙吗?”潘A说:“没有,青蛙肯定是硬硬的。”老师说:“等以后看到青蛙的时候,我们摸一摸,看看青蛙是不是硬的。”潘A说:“好的。”然后,拿起一本《小蝌蚪找妈妈》的图书,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反思

面对小班创设的科学区,我是带着“小班幼儿对科学区的活动是否有兴趣”这样的目的进行观察的,在观察的过程中,小主人公潘A给了我很大的惊喜,首先是孩子对小蝌蚪在水里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不断用放大镜在观察小蝌蚪游泳的过程,尝试探索小蝌蚪是软软的身体,并用动作形象生动地做给老师和同伴看,还发现了一些问题,会主动地与老师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能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自己看到的小蝌蚪,潘A的这些行动非常符合《指南》中3-4岁孩子发展的年龄特点:对感兴趣的事物能仔细观察,能用多种感官或动作去探索物体,发现其明显特征,而教师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并没有给孩子直接呈现问题的答案,而是支持孩子去探索、去发现小蝌蚪的特征,引导幼儿在探究中思考,带着问题开始下一次的活动。

思考

小班幼儿需要观察记录表吗?如果需要观察记录表,该如何设计让孩子看得懂,并减轻老师负担?

评析

面对小班年龄段的孩子,怎样设置科学区域活动,使孩子对科学活动感兴趣呢?在观摩了“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活动后,我找到了答案。

1.材料适宜.激发兴趣

《纲要》强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小班幼儿好动、好玩,总是以其自身的独特方式,对周围的环境刺激做出种种反应,表现出其主观能动性。针对这一年龄特征,可因势利导,注重为幼儿提供有利于他们参与尝试的环境,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并满足每位幼儿动手尝试的欲望。“科学区”内材料投入循序渐进,一次投放不多但定期更换,这样通过游戏材料,吸引着幼儿自己发现、自己操作、自己得出结论。

2.主动探索.大胆尝试

教师组织的每一个活动,都应是让孩子探索、获得、积累的过程,也是幼儿探索实践能力得到挖掘的客观条件,而科学小实验活动本身就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在每一个活动中,让幼儿在积极的尝试操作活动中去寻找答案。在《小蝌蚪找妈妈>的活动中,孩子通过仔细地观察,发现了蝌蚪是不停摇着尾巴游泳的,通过触摸,感知蝌蚪的尾巴是软软的,这样让孩子主动参与活动,不仅能增强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调动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幼儿从多角度去探索,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互动交流.分享经验

激发幼儿对科学体验的表达愿望,同伴经验分享是可利用的一个重要资源,同伴间的交流是平等的、易于被接受的,同伴间的交流可更好地促进科学活动的开展。在《小蝌蚪找妈妈》活动结束时,开展“我了解的小蝌蚪”讨论会为大家提供一个经验分享的机会,孩子们都了解了很多关于小蝌蚪的知识,知道了小蝌蚪的妈妈是青蛙,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通过此活动,孩子们在集体面前的表现能力、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自我价值得到进一步肯定,孩子们体会到分享的快乐,学会了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科学教育对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幼儿科学活动是引发幼儿探索发现、获得认知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离不开幼儿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幼儿与物的互动、与人的交流,关注幼儿科学探索活动中的需要,支持幼儿探索经验的获得,用有效的教育策略实现幼儿的发展,让幼儿在趣味探索中求真,在生活教育中启智。

设计背景

古代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结晶,对5—6岁幼儿进行古诗文欣赏教学活动,可以增加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加强幼儿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孩子们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纲要》中提到:“通过各领域内容互相渗透而达到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的总目标”。因此,我考虑在大班将古诗《悯农》与歌唱教学结合起来,让幼儿在唱、舞、画中愉快欣赏古诗,寓教于乐。

古诗《悯农>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在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蕴意深远的句子,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诗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对比的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由谷建芬老师创作的儿童歌曲《春晓》,用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谱曲,具有简洁上口,好唱好记的艺术特点,使人听来简约大气,优美动听。在曲式结构安排上,原歌曲的整体结构为ABA三段体结构。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截取A段作为歌曲《悯农》的曲调。悯农的语言音调与《春晓》的旋律曲调具有一致性,所以我将古诗《悯农》与歌曲《春晓》相结合。这样既有背诵唐诗的韵味,又不失少年儿童歌曲的童真情趣。

教育目标

通过音乐的形式让幼儿能够感受到诗歌语言音调与音乐旋律的完美结合。根据《纲要》中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大班目标指出:大班幼儿初步学会领唱、齐唱、两声部轮唱,简单的两声部合唱等歌唱表演形式。其中轮唱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与难度。轮唱对幼儿的音准、节奏、乐感都具有较高的要求。同时《指南》中也指出合作行为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幼儿大班时期是幼儿合作行为形成的一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361019.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