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婧
有一种感动源于关怀,有一种亲近源于距离。在这个寒冷的日子里,我和媛媛有个约会,虽然天气阴冷,但温馨的期待驱走了寒意。
在去媛媛家的路上,她那淘气的样子,像幻灯片一样在我的脑海里放映。这是一个无视“组织和纪律”的小女孩,每天,只要她一进班,班里就别想安静。上课时,她一会儿钻到桌子底下,挠人家的脚,一会儿又悄悄爬到储物柜上摆弄玩具,当小朋友认真想问题或发言时,时常被她怪异的叫声打断……短短的课堂,因为她的“参与”,我不知要中断多少次,上课的情绪也常常被破坏。当大家愉快地做游戏时,她却故意捣乱,惹得小伙伴这个喊,那个叫,渐渐地,小伙伴们也不愿意和她一起玩。午睡时,她的精力特别旺盛,一般很难入睡,于是,她便悄悄从被子底下胳肢“左邻右舍”,害得邻边的幼儿从睡梦中惊醒,惹得家长要求调床位。还有就是自言自语,不时手舞足蹈笑出声来,你若管得严了,她就频繁要求上厕所,倘若不让她去,她就缠着你叫喊:“我真的有尿,我快憋不住了。”——直到你答应为止。本该安静的午休,被她搅得不得安宁。更让我生气的是,有一次上公开课,为了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心,我把教具用布盖起来,就在我转身时,媛媛突然蹿过来,一把掀开布说:“呀,还有这么多好玩的!”惹得其他小朋友纷纷围了上来。面对这种失控的场面,我尴尬得眼泪都要流了下来。每次和她妈妈交流这些事时,她妈妈总是一脸歉意,欲言又止,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样子。
面对这样一个特别的孩子,我真是绞尽脑汁,甚至怀疑她到底是不是个女孩子,用她妈妈的话来说,简直就是托生错了。是呀,为什么在其他孩子身上,我通过各种方法都会收到好的效果,可在媛媛身上就不见效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我想,通过这次的家访或许能找到答案。远远的,我看到楼下站着娘儿俩,是媛媛和她的妈妈。媛媛妈妈激动地喊:“张老师,在这儿!”这时的媛媛第一次显得有些腼腆。
进了媛媛家,屋里没有别的人。我问:“快过年了,媛媛的爸爸还没回来吗?”她妈妈告诉我,快过年了,工地上的工人要放假,还有一些琐事需要处理,恐怕要晚些。在闲聊中,我对媛媛的生活背景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她的爸爸在外地做工程,全国各地跑,很少回来,根本照顾不到家里,更别说媛媛了;她的妈妈在妇产科上班,经常值夜班,也没有充足的时间照顾孩子,没办法先后请了两个保姆,但因为保姆和孩子不能融洽相处,几乎天天发生矛盾,媛媛告状说保姆对她不好,保姆埋怨媛媛不听话,难带。后来,都陆续都辞掉了,于是媛媛便成了“流浪儿”,今天送到大姨家,明天又送到姑姑家,有时还放在邻居家。在别人家,谁又能像自己的父母那样宽严兼施呢?我想这些也是造成媛媛自由散漫、我行我素的主要原因吧!知道了这些,我心里忽然有一种酸溜溜的感觉,觉得媛媛其实也挺可怜的,顿时一股怜爱之情油然而生。
从那以后,我对媛媛多了一份宽容和关爱,经常把她一点一滴的进步转达给她的妈妈,而不再像以前那样去告孩子的状。她的妈妈也常常欣喜地告诉我媛媛在家做了什么让她高兴的事。就这样,我们互相交流,共同鼓励着媛媛,媛媛也在慢慢变化着。远在外地的爸爸听说了女儿的进步,高兴得不得了,时常让她妈妈转达自己的谢意,让我感觉很欣慰。
从媛媛的转变,我想到了很多,也感悟到了很多。爱就像一缕阳光,照进孩子们的心灵,温暖了他们,也温暖了自己。真正的教育者,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解读他们的一言一行,就像尹健丽老师说的:要用人性多体恤孩子,而不是用神性去要求孩子,用权威去强制孩子。有了这份宽容和理解,我们就会少一些厌烦的情绪,多一份温柔与关爱;少一些脾气,多一份耐心,也就多了一个可爱的孩子。面对媛媛这样“特殊”的孩子,教师要了解其生活背景,进而理解他们的言行,对他们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关爱,多一些付出,多一些等待。让我们用爱滋润孩子心灵的土壤,让我们静心期待种子的萌芽。
(江苏省新沂市机关幼儿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