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林森
关键词:雁鱼灯;青铜灯具;海昏侯墓;设计
灯具作为一种生活器具,在中国古代造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据考古资料显示,春秋战国时期,陶制和青铜制的灯具已经开始得到广泛使用,至汉代,青铜灯具的生产进人鼎盛时期。与商周青铜器大多作为“祭器、王权象征”不同的是,汉代青铜器逐渐生活化,更注重实用性,设计更为巧妙。在青铜器生活化的进程中,汉代青铜灯具成为这一时期设计的主流,创造了中国古代灯具设计的辉煌。
海昏侯墓的发掘为近年来中国考古界的一个重大成果。在考古学史上第一次揭露出布局完整且清晰的西汉列侯墓园……出土的一万余件(套)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本次出土的青铜灯具包括雁鱼灯、连枝灯、缸灯、豆灯、行灯等,为研究汉代的灯具设计提供了珍贵的史料。目前,关于海昏侯墓的研究主要从考古学、金石学、历史学等方面着手,本文则从设计学的角度出發,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雁鱼灯作为研究对像,探讨它的设计艺术,对于学术界而言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1海昏侯墓青铜雁鱼灯的基本形态
雁鱼灯,两件,MI:401,大雁口内叼鱼,通体鎏金。这两盏青铜雁鱼灯高53厘米,长32厘米,造型独特。整体呈大雁回首衔鱼伫立状,由雁衔鱼、雁体、雁足、灯盘和灯罩五部分组成(图1、图2)。雁颈与雁体采用子母口相连,灯盘与雁背榫接,雁足分铸之后与雁体焊接。大雁体态肥硕,眼稍显细长,颈部修长,两侧用简洁的、程式化的线条勾画出一对羽翼,尾部短而微翘;并立的双足厚实而有力,脚掌部位有作为支撑的蹼。大雁的嘴部张开,其内衔有一鱼,鱼身短而肥,头部有简单的线条刻画,鱼眼圆睁。鱼腹的下方为灯的主体部分,包括灯盘和灯罩。灯盘位于雁背上方,盘径10厘米,一侧有略微弯曲的长柄,可以转动。灯盘的内沿有凹槽,嵌插两片略大于半圆的弧形板为灯罩,可自由开合。灯盘与灯罩的转动开合既可以挡风,又能调节光照。大雁颈部和腹部中空相连,内部注水后可以溶解、沉淀烟尘。青铜雁鱼灯造型拙朴,尤其是通过定格大雁环首衔鱼这一动态的瞬间,使雁首、鱼、灯罩、灯盘成为整个器物的视觉中心,既增强了趣味性又能引起观者内心的共鸣。此外,大雁回首在力学上也获得了某种稳定感。大雁与鱼的造型朴实而又憨态可掬,这种拙朴的造型与汉代的艺术风格一致。整体构思精巧,体现了汉代灯具制作的高超水平,是一件难得的设计珍品。
青铜雁鱼灯的物主刘贺,系汉武帝刘彻之孙、昌邑哀王刘骼之子,生于昌邑(今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汉书·武五子传》记载:“昌邑哀王骨尊天汉四年立,十一年薨,子贺嗣”。刘贺嗣位后,成为西汉第二位昌邑王。公元前74年被立为西汉第九位皇帝,27天后被权臣霍光等人以“恐危社稷,天下不安”为由废黜。公元前63年被封为海昏侯,迁居到鄱阳湖之畔。公元前59年,刘贺去世。回顾刘贺的一生,他历经帝、王、侯、庶人四种身份,颇具戏剧色彩。
2海昏侯墓青铜雁鱼灯的设计分析
2.1雁衔鱼的装饰母题
雁,每年随季节迁徙,在我国古代是一种守信之鸟,是一种祥瑞之物,多用于订婚时的纳彩或土大夫之间相互馈赠的礼品。先秦时古人对雁就有好感,常用雁作为订婚聘礼。《仪礼·土昏礼》记载:“昏礼,下达纳采,用雁”。《礼记-昏义》记载:“雁取其随时而南北,不失节也。又是随阳之鸟,妻从夫之义也”。这句话说明,纳彩用雁的原因在于雁象征守信和夫唱妇随。此外,朋友之间也会用雁作为礼尚往来。《仪礼·土相见礼》记载:“下大夫相见以雁,饰之以布,维之以素,如执雉”。总之,古人根据雁的生理特征,取它象征性的吉祥寓意。“鱼”与“余”同音,象征年年有余,所以雁鱼的组合通常暗指婚姻幸福、生活富裕,是一种美好的祝愿。
大雁衔鱼的装饰母题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78年河南省汝州市阎村出土的鹳鱼石斧纹彩陶缸,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图3)。陶缸外壁的《鹳鱼石斧图》描绘了鹳衔鱼、石斧,气势磅礴。左侧的鹳双眼圆睁,体格强健有力,身体略微后仰,嘴里衔一条大鱼,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面对右侧与它身体等高的石斧。创作者对于鹳回首衔鱼这一瞬间的刻画,似乎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以引起观者的共鸣。
汉代画像石上关于雁鱼或雁衔鱼的题材更为多见。如江苏铜山班井村汉墓有鸟衔鱼和鸟抓鱼画像(图4);江苏徐州发现的汉代雁衔鱼画像(图5);四川三台郭江崖墓的仙鹤争鱼画像;山东青龙山汉墓有朱雀与鱼画像;山东微山县汉墓有鹤或雁鱼画像;河南密县周岗汉墓的鹤衔鱼画像。这些关于雁、鱼的画像石有两个特点:首先,画像中的禽类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称谓,如雁、鸿雁、鹤、仙鹤、鸟、朱雀等;其次,对于这些禽类姿态的描绘也各有不同,有“衔”鱼的、有“抓”鱼的、也有立于鱼身一侧的。诸如此类的画像还有很多,充分说明了汉代对于雁鱼题材的青睐。
2.2与其它雁鱼灯的类比
两汉时期,这种装饰题材屡见不鲜,而青铜雁鱼灯更是在贵族阶层中流行。如1983年山西朔县赵十八庄汉墓,1987年山西襄汾县吴兴庄汉墓,1986年陕西神木各出土一件。下文将对它们分别加以介绍:
第一件,彩绘雁鱼青铜缸灯,高53厘米,长34.5厘米,1985年山西省朔县照十八庄汉墓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图6)。从器物的造型、结构上看,与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铜雁鱼灯大体一致,区别在于装饰更为讲究。在雁体、鱼身上用漆施以彩绘,隐约可见翎羽、鳞片,手法简约概括。灯罩屏板上有夔龙纹装饰,羽翼则用流畅的线条勾画。雁的冠部绘有红彩,其余部分施以大面积的翠绿彩,漆绘的整体格调高雅。第二件,汉雁鱼铜灯,高53.8厘米,长31.3厘米,1986年山西省襄汾县吴兴庄汉墓出土,现藏于山西博物院(图7)。与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铜雁鱼灯大体相似,区别在于雁体更为修长,屏板、鱼身和雁翅均有彩绘,但不及国家博物馆藏的精美。第三件,雁鱼铜灯,高54厘米,长33厘米,宽17厘米,重4.25千克,1986年陕西神木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图8)。与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铜雁鱼灯相似,只是雁的眼部及羽翼的线条略有差异。从上述对比的情况来看,青铜雁鱼灯的造型、结构在当时已基本达成共识,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范式(表1),区别在于装饰的精美程度,可能因使用者的身份不同而量身定做。
2.3结构与尺度
从结构划分,青铜雁鱼灯属于釭灯的一种。釭灯的特点之一就是灯盖位置通常连有一根或两根导烟管,即所谓的“釭”,烟尘可经由导烟管进入中空的腹腔。腹腔中盛水,可以溶解、沉淀烟尘,从而有效地减少空气污染。釭灯的第二个特点在于灯罩的设计。灯盘边缘有凹槽,可安装两块略大于半圆的弧形灯罩。灯盘、灯罩都能转动,可以调节灯光的亮度和照射角度。此外,从光学的原理分析,灯罩起反射和聚光作用。釭灯在中国古代灯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属汉代独创。釭灯在考古发掘中的实物,除了前文介绍的几盏之外,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以下几件:如1968年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图9),1980年江苏邗江甘泉二号汉墓出土的错银铜牛灯(图10)。
汉代的青铜灯具,一般用于宫庭及贵族府苑,这两类建筑的共同特点是“尚高”。汉代是一个“尚高”的时代,高大的建筑代表对自然的征服以及皇权的至高无上。“高宫室,大苑囿”,西汉初年箫何建未央宫主张“非壮丽无以重威”等等,都是“尚高”思想的表现。在这种风尚的影响下,汉代的宫廷及贵族建筑表现为高大恢宏的气势,室内空间开阔甚至空旷。需要注意的是,当时人们仍保持席地而坐的习俗,常用的家具如几、案、床、榻等都较为低矮。为了提供适宜的照度,青铜灯具一般是小巧的。按使用方法来看,青铜灯具中有立灯、座灯、行灯、吊灯、提灯等,各类灯具的功能有所侧重,从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尺度。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铜雁鱼灯属于座灯的一种,高为53厘米。汉代书案的平均高度约为30-40厘米,据此计算,雁鱼灯使用时距离地面的高度约为80厘米,从灯罩一侧射出的光线与跪姿的视线相适宜。以现代人机工程学的原理分析,青铜雁鱼灯的尺度是合理的。
2.4照明与烟尘处理
整体尺度的合理,保证了青铜雁鱼灯良好的照明功能。灯罩的活动性,使得照明角度、光照强度等都可以调节,并且兼具挡风功能。合理的尺度,保证了人机交互的舒适性,并且进一步保障了照明功能的实现。对于烟尘的净化处理,保障了室内环境的清洁。
汉代的青铜灯具主要以植物油、动物油脂作为燃料,以灯盘盛油脂,以麻茎或细竹条制成灯芯置于灯盘的中央。这种方式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大量的烟尘,随着灯盘的热空气到处流动,容易对室内造成较大的污染。青铜雁鱼灯对于烟尘的处理非常巧妙,它充分利用了物理学上的“虹吸”原理,大雁的颈部就是一支导烟管,非常隐蔽、自然(图11)。导烟管位于灯盘的上方,并与中空的腹腔相连。大雁的颈部与腹部分铸,采用子母口相連,便于注入清水。当灯芯点燃时,烟尘随着上升的气流被吸入上方的导烟管,经由导烟管最终溶解、沉淀于腹腔内的水中,从而保证了室内空气的清洁。以动植物油脂作为燃料的灯具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需要定期清洗。青铜雁鱼灯的灯盘、灯罩,都是可以拆卸的,清洗非常方便。另外,由于颈部与体腔采用子母扣的方式连接,腹腔的贮水可以随时更换。
2.5通体鎏金
青铜雁鱼灯使用了当时业已成熟的鎏金工艺。战国时期,中国已用水银作外用药,同时,发明了利用水银的鎏金术,这种技艺发展到西汉初年已达到极高的水平。鎏金是指将黄金与水银合成金汞剂,随后均匀地涂沫在铜器上,经火烘烤后,水银蒸发,黄金便紧紧地贴在器物表面。虽然经过2000多年的侵蚀,青铜雁鱼灯表面的黄金大部分已脱落,但依稀可见当时的高贵之美。鎏金工艺一方面提升了器物的审美价值,另一方面对青铜也起了重要的保护作用。采用这种较为讲究的装饰工艺,进一步说明雁鱼灯在汉代贵族生活中的重要性,其象征意义远大于照明功能。夜晚点燃时,由于它优雅的造型、美好的寓意,再加上装饰的流光溢彩,给生活平添了不少情趣。白天不用时,它也可作为一件精美的摆件,彰显室内陈设的高贵品质。根据出土的数量(一对)及鎏金工艺的使用,可以大胆推测,这一对雁鱼灯很有可能是刘贺作为昌邑王时期,为大婚庆典而置办的物件。
作为珍贵器物的青铜雁鱼灯,还体现了当时贵族的生活风貌。刘贺能拥有如此高等级的生活器具,一方面与他的身份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水平。刘贺历经武帝、宣帝、昭帝三朝,这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繁荣昌盛的时代。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享誉世界。汉宣帝、汉昭帝时期,历史上称之为“昭宣中兴”,经济复苏,社会繁荣。此外,刘贺主要生活的地域——古昌邑国,在今天的山东省东南部,秦汉时期属军事重地,交通便利,经济昌盛。这些外部条件也为刘贺提供了足够的财力,使得他得以置办如此贵重的一对雁鱼灯。
3海昏侯墓青铜雁鱼灯对现代没计的启示
3.1寓意文化
青铜雁鱼灯营造的浪漫主题与楚汉浪漫主义一致。这种浪漫,不是虚无飘渺、不着边际的诸如对于“仙界”的幻想,而是现实的,是关注现世生活的,是对于生活的热爱,更是个人觉醒的思想萌芽。大雁的“守信”,大雁的成双成对,大雁的“随阳”,不正象征着婚烟生活的幸福美满、夫唱妇随吗?大雁回首衔鱼,对于胜利的喜悦与坚定,不正象征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吗?明白了这些,对于汉代先民以大雁衔鱼作为夫妻卧室的灯具造型就有了更为透彻的理解。试想案头点上一对雁鱼灯,在柔和的灯光下,夫妻二人互诉衷肠,是怎样一幅温情的画面!在雁鱼灯营造的浪漫环境里,共同诉说对于未来幸福生活的规划,这种情感的检验,不仅是古人,现代人也是非常向往的。
诸如雁鱼一类的吉祥寓意还有很多,如金玉良缘、鸾凤和鸣、珠连壁合、喜结连理等,符合中国人长期以来的审美习惯。如何用现代的设计语言来表达,这就是创新,而这种创新,是属于中国原创的,也是世界的。
3.2关于仿生
现代设计有一种手法叫仿生。首先,仿什么样的形很重要,即题材的选择。仅仅对于形的模仿是表面的,是否能引起人们心理的共鸣才是关键。单纯为了美的形而仿,只能是徒有其表;在形美的基础上,还能够给人以情感上美的享受,这种形才是立体的,才会因为仿而诞生新的生命。其次,如何仿?大自然界有无数美的造型,有静态的,有动态的。就动态而言,抓取什么样的瞬间,怎样打动人心,这才是关键。对于形的照搬,是幼稚的;只有结合产品的功能、使用方式、结构特点等对形加以提炼、改造,这才是创造。青铜雁鱼灯鉴于材料、工艺、功能等的考虑,对于雁、鱼的形并没有过于写实的细节刻画,而是简洁的、内敛的。另外,出于营造视觉中心和力学稳定的需要,抓取了大雁环首衔鱼这一动态,是合理的、巧妙的,同时也是美的。现代的仿生设计,首先在于选题,其次在于姿态,它必需结合现代的材料、工艺、审美、人机交互等,这种仿生才不会停留在“仿”的层面,才会是新的创造。
3.3创造未来的中国设计
青铜雁鱼灯巧妙的结构设计,合理的尺度,拙朴的造型,美好的寓意等特征,对于现代设计来说有借鉴意义。在工业设计方面……工业设计“普天之下,莫非欧风”,在今天欧洲学者的设计论著中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中国没有工业设计。面对这样的批评,中国的工业设计如何奋起直追,如何超越,研究传统设计是途径之一。我们决不能割断历史来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不能搞民族虚无主义,绝不能人为地把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对立起来。对于西方的设计需要学习,但是必需结合中国的国情,寻找中国设计的“根”。中国古代的经典设计,就是“根”之所在。对于传统的继承,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元素、符号等的继承,而应该是精神的传承。中国古代经典器物的设计思想,就是这种“精神”的表现。当然,研究传统不是简单的传承,而是为了创造。在传承“精神”的基础上,吸收他人之长,去解决当下的设计问题,创造未来的中国设计,这才是明智的选择。
4结语
汉代灯具在中国古代灯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创造了许多经典之作,海昏侯墓出土的两盏青铜雁鱼灯就是其中的代表。本文从设计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它的设计艺术,对于学术界而言是一种有益的补充。青铜雁鱼灯拙朴的造型,美好的寓意,精巧的结构,合理的尺度,良好的照明功能等特征,对于现代设计来说,有借鉴意义。现代设计对于中国古代经典的传承,不应仅仅限于元素、符号等物质层面,而应当从“精神”层面加以传承。传承经典设计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为了创造,创造未来的中国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