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天晨
关键词:文化思想;演变;厕所设计;厕所革命;可持续设计
文章将以时间为坐标,梳理中国传统厕所的起源与发展,分析由中国传统厕所设计发展反映出的文化思想演变,同时分析西方文化思想对于中国近代厕所设计的影响。最后总结出中国厕所的设计特点,为现代厕所设计,特别是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提供借鉴。
1中国传统厕所的起源与发展
厕所在中国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5000年前的西安半坡文明,考古学家在半坡村氏族部落的遗址中发现了专用于“方便”的土坑,虽形式简单,但可以证明当时我们祖先已有了固定排泄并将排泄物掩埋的思想。
有关厕所的书面记载最早见于西周《仪礼-既夕礼》中“隶人涅厕”,古人掘地为厕,待坑满后,命奴隶将坑填上,重挖新坑。
由此可见,厕坑可以视作中国传统固定式厕所的雏形。
厕坑多为架空构筑,粪坑较深,易造成意外。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81年,晋景公姬孺饭前如厕,结果不幸坠坑殒命。
原始厕坑仅仅提供如厕场所,随着年代更迭,传统厕所设计水平日益精进。
首先,各式辅助设施相继出现,从擦拭、清洗、除味、掩声各个环节面面俱到。这些器物的设计充分考虑“以人为本”,在便捷性和舒适性上不断提升。
其次,厕所设计更加迎合使用者的情感需求与身份认同。通过器物的华美装饰可以彰显主人的身份与等级,在不同阶层之间形成差异。
《三国志·吴志》里“不知其盖也,置厕床中”的“厕床”即是一种便器,人们的如厕姿势可以由蹲式变为坐式,缓解了下肢压力。
《南村缀耕录》里“今寺观削木为筹,置阍固中,名日厕筹”中的“厕筹”,是厕纸流行前,人们使用的擦拭工具,一般为20cmx5cmx2cm的木片。
《世说新语》中有“王敦初尚主,如厕,见漆箱盛乾枣,本以塞鼻,王谓厕上亦下果,食遂至尽。既还,婢擎金澡盘盛水,琉璃碗盛澡豆,因倒著水中而饮之,谓是干饭”,讲的是东晋王敦娶襄城公主时,误把用于塞鼻掩气的干枣和洗手的澡豆作为干粮食用的故事。虽是笑话,但足见当时富贵人家生活之精致。
宫廷之中的厕所器物更为奢华。以慈禧太后的马桶为例,慈禧太后在试行新造卢汉铁路时使用的“如意桶”,按照当时记载,是“桶底贮黄沙,上注水银,粪便落入水银中,没入无迹”。
2文化思想演变对中国厕所设计的影响分析
2.1公共性与隐蔽性文化思想的影响分析
最初的厕坑多为私人家庭使用,随着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公共场所有了建立厕所的需求,公厕由此出现。
公厕雏形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建于路旁,规格统一。《墨子-旗帜》记载“三十步而为之圜,高丈。为民溷,垣高十二尺以上”,屏与垣皆为围墙之意,此时公厕已初具规模,换算成今日度量,军厕周长约40m,墙高约2.3m,民厕墙高约2.7m。
公厕的出现,说明厕所开始拥有公共属性,承担起了一定的社会功能。而即使在公共性的语境下,如厕仍然是一种私密行为,用户有保护隐蔽性的需求。中国厕所隐蔽性的发展,体现在如厕场地由露天变为室内,出现男女分厕。
漢代的厕所开始体现性别差异观念,典型的例子是陕西汉中市出土的西汉末年王莽时期的“绿釉陶厕”,该陶厕内有墙分隔,外亦有短墙,以区分男女厕。
2.2可持续设计文化思想的影响分析
中国的厕所文化内涵丰富,一方面是设计不断追求人性化,另一方面是解决了粪尿处理的难题。无法有效处理粪便是西方同期没有大规模公厕的主要原因,当时欧洲常见的清理方式仅仅是填埋与倾倒,这样做后患无穷,欧洲鼠疫和英国霍乱爆发皆与之有关。
祖先的方式是粪尿还田,将粪尿转化为肥料用于农业生产。在农村,人们把厕所建于猪圈旁边,方便人粪尿和牲畜粪尿的统一处理,这种厕所称为猪厕。同理,建于牛圈旁的人厕称为牛厕,羊圈旁的称为羊厕。受中国的影响,东亚各国也开始出现类似的厕所。
粪尿还田的方式十分有效的解决了厕所设计中废料处理的问题,体现出可持续设计思想的智慧,是古人环境综合治理、资源再利用的典范。
城市实现粪尿还田流程还需增加“收集”与“运输”两个步骤,因此衍生出了一系列相关职业,主要有“倒马桶…‘洗马桶”和“运粪尿”等,这也算是中国厕所文化中的一大特色。粪尿还田不仅实现了资源再利用,提高农业生产力,同时也为城市提供了就业岗位。
2.3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分析
清末民初,西方文化思想不仅冲击了中国传统社会,也动摇了中国延续千年的厕所形制。
改变来源于两项工业文明背景下的产物:现代抽水马桶与城市下水道系统。
马桶是随轮船进入中国的。张德彝在《航海述奇》中描述当时“行如飞”号轮船上的马桶是“提起上盖,下有瓷盆。盆下有孔通於水面。左右各一桶环,便溺毕则抽左环,自有水下洗涤盆桶。再抽右环,则污物随水而下矣”。
1908年,北京成立“京师自来水公司”,建设下水道系统,抽水马桶才逐渐在大户人家流行起来。清华大学是最早一批使用抽水马桶的中国大学,《水木清华九十年》一文记载“1922年春天,高年级学生从平房宿舍搬进当时十分罕见的大楼,楼里有暖气炉和钢丝床,厕所里还有淋浴和抽水马桶”。
对于抽水马桶,有的人乐于接受,例如林语堂,被问到“西方文明是否也有超过中华文明的地方?”时答到“有的,比如抽水马桶”。康有为更是在《大同书》中畅享未来厕所“以机激水,淘荡秽气,花露喷射,花香扑鼻,有图画神仙之迹,令人起观思云,有音乐微妙之音,以令人科平清静”。
而有人选择拒绝,曾国藩长女曾纪芬在《廉俭救国说》中写到:“西式浴缸、便具、火炉、衣柜、铜铁床、弹簧褥、地毯等等,皆我国新人物认为不可少者,彼国(日本)则除少数贵族豪商及公共建筑外,凡中上等人家,概无此等物也”。
国人对于东西方厕所器物的态度,实际上也反映出两种文化的对撞与冲击。
朱莉-霍兰在《厕神,厕所的文明史》中提出便后清洁是人类文明的开端,冯肃伟在《厕所文化漫论》中也提出厕所文化在人类发展的维度上具有标识作用。厕所的文明属性就在于它反映了人类生存方式的阶段性进步。
这一点结合东西方厕所发展与同期文明进程可见一斑(如表1)。
早期文明中,中國与欧洲都出现了最原始的厕所雏形。欧洲文明在中世纪发展滞缓,厕所设计也陷入泥淖,反观中国在文明繁荣发展的同时,厕所器物设计更加精人性化,并取得粪尿还田的突破。到了工业革命时期,抽水马桶和城市下水道系统普及,欧洲摆脱中世纪原始落后的卫生状态,而西方文明也在同期迈入世界领先地位。
3总结
根据前文关于不同时期文化理念演变对中国厕所设计影响的论述,笔者总结出中国厕所设计三大特点,希望能为现代厕所设计提供一定借鉴。
3.1以人为本
传统厕所器物注重使用感受,强调舒适度,并考虑隐蔽性,正是“以人为中心”设计观念的体现。现代厕所,尤其是城市公共卫生间的设计,也需要“以人为本”。
首先,公厕所作为公共设施,需要满足用户的共性需求,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其次,公厕需要发掘不同用户的需求,并注重功能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目前,行为障碍者、女性、婴儿是厕所设计中容易忽略的群体,这些群体的诉求也是当前公厕主要痛点所在。例如女性厕位不足、女厕安全隐患都是十分现实的问题。当前的设计解决方案有母婴室、第三卫生间、无性别卫生间等。
3.2可持续设计
粪尿还田,彰显古人的自然哲学。在现代厕所设计中,污物的处理,水的循环利用依旧是关键一环,特别是农村厕改,往往需要和污水治理、垃圾收运等工作同步进行,可持续设计的思想不容忽视。
3.3技术更新
通过东西方厕所比较,我们发现中国传统厕所基本形式沿用千年,逐渐不再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最终被更先进的抽水马桶取代。这体现技术对于设计的推动作用。如今,节水、材料等方面技术日新月异,完全可以运用到厕所设计中。特别是城市公厕作为一个生命周期较长的公共服务产品,它的设计思考不应只局限于当下,而是要放眼至未来3-5年。未来的公厕完全可以作为城市综合服务系统的一部分,涉及的技术也将不局限于节水、材料等硬件方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