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实验幼儿园创建于1955年,是江苏省教委首批示范性实验园,曾为国家教委实施《幼儿园工作规程》的十大试点园之一。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三八”红旗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教科研先进集体、江苏省优秀家长学校、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文明单位等光荣称号。是一所历史悠久,集婴幼儿教育一体化、中外儿童一体化、教育辐射广泛的、在全国享有盛誉的品牌幼儿园!
作为江苏省最早的实验幼儿园,实幼从1983年起与南京师范大学原学前教育研究室合作,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幼儿园综合课程”的研究,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被评为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四大模式之一。
课程研究与实施水平是决定办园质量的关键因素。30年来,在各级政府及同行的关心下,在南师大赵寄石、唐淑、虞永平等十余位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南京市实验幼儿园坚持走“综合课程”的自主发展之路,在不断借鉴国外多种教育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本土文化与资源,不断丰富与发展,形成了具有原创性质的、带有浓郁本土色彩的幼儿教育思想体系。目前已形成了以培养“身心健康、习惯良好、兴趣广泛、思维活跃、个性活泼、主动交往,具有初步自主创新能力、基础素质,和谐发展的幼儿”为目标,以主题活动整合教育内容,实现家园、社区合作共育的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体系。
实幼的综合课程,也在不断地输出、辐射过程中被广大幼教同行所理解、认同与悦纳,成为我国主要的幼教课程模式之一。
唱好有效德育之歌 做孩子心灵的导航
提到“德育”,就会让我们感觉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如果德育的内容与形式可以经过审美化改造,成为“一幅美丽的画”、“一首动听的歌”,那与这幅画、这首歌相遇的人就会在欣赏中自由地接纳这幅画、这首歌所表达的内涵。那我们的生命是不是更美丽动人?
画面一:
《规程》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陈鹤琴也说过:“从出生到7岁是人生重要时期,儿童的习惯、语言、才能、态度、情绪与是非观念都要在此时期打好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那健全人格就不容易造就了。”苏马卡连柯也说过:“如果在儿童的早期不能给予合理的教育,使儿童养成了不良意识和行为习惯,就给以后的再教育带来了几十倍的困难。”这都强调了幼儿期孩子的养成教育非常重要。
画面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在2012年2月10日,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它的基本理念也包括了“幼儿为本”、“师德为先”的基本理念,反映了新形势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内涵。这同时也为幼儿园的保教管理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我们的管理保教对象不再是单一的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教育,而是提升到“幼儿、教师、保育员”等全面和谐发展的引航。“幼儿为本”不是“幼儿唯一”,因为“幼儿为本”的实现需要多种条件来保证,否则“幼儿为本”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离开了成人的正确理解、引导和支持,幼儿的良好发展就难以实现。真正的“幼儿为本”是体现在保教人员与幼儿无数次反反复复的互动之中。因此保教人员的品德养成教育就尤为重要。
不言而喻,唱好“幼儿、教师、保育员”三支有效德育之歌,师幼全面和谐发展的主旋律,将更加美妙动听!
旋律一:有效德育契机——育人先育己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是一个民族的未来,因此要加倍呵护。但有些教师对待不听话的孩子实施虐待行为,就反映了教师的道德缺失。新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强调了,要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和个体差异,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这些要求不是留在纸面,而是要贯穿在我们每位保教人员日常的言行之中。
此外,一个人的成长还要遵循趋同性原则。张俊平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提到,“对于人类高级的智慧和技能的发展来说,模仿别人的能力是一个主要方面”。幼儿大部分时间都在与幼儿园保教人员、家长的相处中度过。成人的各种行为举止,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的素养幼儿园可以宣传引导,但无法做到全面有效的把控。但是我们的保教人员有着行为规范的约束,能够做到有效的引导和管理。比如《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标准》中,专业理念与师德就是它的第一个维度,在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教师职业的基准线。且我们教育的对象是身心发展迅速、可塑性大同时易受伤害的幼儿,就需要师德高尚,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的教师。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教人员的师德培养:育人先育己。
旋律二:有效德育途径——心灵的艺术沟通
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保育员、所有保教人员与幼儿彼此之间的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培养,都离不开彼此的沟通。如果让教育成为沟通教师与幼儿心灵世界的一道桥梁,那良好的道德品德养成方式就会精彩纷呈,下面谈一谈我们的做法:
1.用爱去浇灌每一个幼小的心灵
用爱去浇灌每一个心灵,是教育艺术的全部奥秘,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体系中,“爱”正是作为教育者最为重要的品质提出来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他认为“爱孩子”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然而这不是单纯的感情流露,更多的是一种融合了关心、尊重、理解和责任的教育艺术。在教育过程中(1)读懂儿童:想自己曾经也是个孩子。(2)尊重儿童: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去成长和表现。(3)分享快乐:把他们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幸福源泉。这样儿童就能自然而然地体验,懂得并表现出关心、尊重、帮助他人、爱护周围的动植物、爱护我们的家园等良好品质。
2.用生活活动浸润每一个璀璨的童心
幼儿期是一个人个性品德开始形成的关键期。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妙的土地,播种什么,就会收获什么。陶行知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因此,我们从孩子们的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方面入手,将德育渗透于一日生活之中,形成“生活德育”的教育理念。让孩子们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十六个环节”中学会互助、礼让,从而形成互相尊重、理解、帮助、爱护、友好相处的良好品质,为形成健全的人格打好基础。
3.用情境引发人际关系,让儿童心中有他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把孩子引进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世界中去,这是极其重要的一项教育任务,如果我们的孩子能意识到身边有别人,意识到他的行为能给他们带来愉快——这对培养善良和人道非常重要。”而要让幼儿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幼小的孩子。于是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利用各种情景表演、区域游戏中的角色游戏表演、故事表演、童话剧表演等,让孩子理解角色身份,扮演、体验角色行为的好坏与不足。同时带他们与周围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交往:倾听他们的对话,观察他们的眼神、劳动工作的情景等。渐渐地我们的孩子就会感受到身边有他人,感受到别人的喜怒哀乐,自然就会萌发爱的情感和行为。
旋律三:有效德育落脚——师幼全面和谐的发展
教育是以人为本的公民教育,教师、保育员是公民,我们的孩子是未来公民,因此,我们所有的有效德育的落脚,就是让师幼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个体、社会、自然的和谐。
教育专家朱永新说:“人的德行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规律。”这种自然活动的培养大家都各有奇招,教师作为德育工作者,其价值就在于引导孩子们的心灵向美、向上、向善。让我们都来做孩子们心灵的导航者吧,让我们和孩子一起画好每一幅人生画卷,唱好每一曲动听的生命之歌,让我们的生命之花绽放得更美丽!
(江苏省扬中市级机关第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