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工业设计

“东江麒麟”造型特色及其中国传统审美范式观照

“东江麒麟”造型特色及其中国传统审美范式观照

孙洪波

关键词:麒麟舞;东江麒麟;麒麟头;麒麟被;传统审美范式

在全球文化一体化背景下,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巨大的挑战,地域文化出现式微迹象。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麒麟舞”诞生于农耕文明,其艺术直觉深植于我国传统审美范式之中。在经济全球化、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如何传承“麒麟舞”文化血脉、构建今天的“麒麟舞”美学空间,是当下需思考的问题。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之根,埋藏着人们对“精神原乡”深刻的文化记忆,研究传统文化是为了人类文明得以延续与传承,并更好地发展于现在和未来。

1麒麟文化与广东“麒麟舞”

1.1我国传统麒麟文化

传统文化是人们在长期与所处地域及自然环境相处过程中形成的认知与智慧结晶,反映一种民族特质和文化风貌。麒麟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宝库里的祥瑞神兽,麒麟神话起源于中国原始先民信仰与图腾崇拜,经过后世演绎,使得麒麟形象及其文化内涵更为丰富和深刻。《大戴礼记》中描述“毛虫三百六十,而麟为之长”,作为图腾崇拜客体的麒麟,并不是现实中存在的动物,而是远古时期人们在生活与劳作过程中进行“优化组合”、“杂糅提升”的结果。明代夏原吉《麒麟赋》一文日“丰骨神异灵,霭莹洁霞明,首龙云拥凤,臆星眸眩兮,爆耀龟文灿兮,煌耀牛尾拂兮,生风鹿身动兮,散雪跳马蹄兮,香尘按腕耸肉角兮,玉山贯头”,赋中具有想象的虚幻特征与原始审美的意义。因此,麒麟的形象是我国古人巧思后集美风格的体现,受到历代国人广泛而持久的喜爱(图1)。

随时而动,麒麟形象逐渐从统治阶层的神坛走向民间。作为“瑞兽”,从吉祥喜庆的麒麟纹样,到民间街头巷尾的歌舞演绎,麒麟都是民间传统艺术中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之一,如“麒麟舞”中的麒麟形象,就是其中的一种。“麒麟舞”传承千年而历久弥新,除其具有独特的社会教育功能和精神娱乐功能之外,与其文化价值功能更是密不可分的。

1.2广东“麒麟舞”源起的文化语境

广东位居我国五岭之南,地理位置优势明显,但古时属险山恶水之地,北靠南岭,面临南海,百越先民于高山、丘陵、江海之中农耕、渔猎生息,这里的人们因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形成了农耕文化的基础,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歌舞、风俗及祭祀等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文化类型,在艰险困苦的生存环境之中伴随他们的时常是对自然的敬畏及对生存的焦虑。约西周,中原人开始进入岭南。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诸越的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地发展,越汉融合是广东历史上第一次民族融合,“麒麟舞”就是彼时中原、吴越文化与粤东本地土著文化结合的产物。广东省作为全国“狮舞”盛行的省份之一,粤西“醒狮舞”和粤东“麒麟舞”各占半边天,有“西狮东麟”之说。粤东“麒麟舞”多在秋后举行,村民集中在收割麦子后的空旷田地中,庆祝喜获丰收的心情;也在农耕收成不景气时,希望通过“麒麟舞”来驱赶天灾,祈求来年的五谷丰登(图2)。

2“东江麒麟”及其造型艺术特点

民俗文化是由与地域有关联的人或物外化之后所形成的“表述文化”。有关“麒麟舞”文字最早记载的《云仙杂记》中写道:“唐杨炯每呼朝土为麒麟楦。或问之,日:‘今假弄麒麟者,必修饰其形,覆之驴上,宛然异物。及去其皮,还是驴耳。无德而朱紫,何以异是?”,可知当时的表演形式是人们将制作的“麒麟皮”覆盖在驴子身上使其扮装成麒麟模样。明代以前,“麒麟舞”只限于在宫廷开展,至今在我国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多年来,经河南、广东、河北等地文化部门和麒麟舞艺人们的不懈努力,2008年“麒麟舞”被收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小金口“麒麟舞”起源于广东省惠州市小金口镇,由于惠州市地处东江中游,小金口又位于东江边,因此从清至民初,小金口“麒麟舞”又称“东江麒麟舞”。据明《惠州府志》、清乾隆《惠州府志》记载小金口“麒麟舞”已有300余年的历史,2009年小金口“麒麟舞”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典型的中原移民文化与粤东民间文化历史交融和积淀的结晶。

2.1“东江麒麟”的传说

在惠东的民间一直流传着关于小金口东江“麒麟舞”的传说。相传五百多年前,四川峨眉山上有一个“沙仙”和尚,此人佛法高深又关心民间疾苦;同时山上还有一头能为人间带来祥瑞太平、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瑞兽麒麟,人称“仙子麒麟”。沙仙和尚用麒麟最爱吃的植物“青”吸引并驯服了仙子麒麟,最终,沙仙和尚带其下山为人间传祥瑞。东江“麒麟舞”就是根据这一传说进行演绎,经过历代的传承,就形成了今天的小金口“东江麒麟”舞了。东江“麒麟舞”不仅是一项集音乐、舞蹈、杂技、武术、工艺美术于一体的民间舞蹈,更是一种独有的地域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形式(图3)。

2.2“东江麒麟”造型的特点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江麒麟舞”,其舞蹈道具——“东江麒麟”不仅具有独特的造型艺术特点,而且也拥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及民族情感。惠州小金口各村麒麟道具构造精湛、外形优美、色彩艳丽,记录着广东“麒麟舞”中麒麟形象变迁及发展的文化印记。除了东江“麒麟舞”外,广东还有黄阁“麒麟舞”、东莞“麒麟舞”、海丰“麒麟舞”、观澜“麒麟舞”、电白“麒麟舞”、中山“麒麟舞”等,大都起源于明清时期,然各地“麒麟舞”中麒麟的造型却不尽相同(图4)。

2.2.1“东江麒麟”造型的实现手法

“东江麒麟”制作工艺繁复,先用竹子扎制成麒麟头的形状,再把宣纸利用糯米打碎熬制的浆糊作为粘贴媒介进行反复粘贴,轻的麒麟头需要130到150层纸浆,重的则要160多层,最后外层刷一遍糯米浆,晾干为素坯,上头遍颜色,再将胶状的颜料置于尖嘴容器中,通过挤压容器对纹样边缘进行立體勾线,遂形成麒麟头部的立体线条。除此之外,还可以直接用米浆沥线,有的村落直接将线贴在麒麟头表面,通过增加线条的高度,形成表面的凹凸对比,加强立体感,增强装饰效果。头部内设一些让舞者舞动麒麟头部时可控制麒麟眼睛转动、口闭合的小机关。

2.2.2“东江麒麟”与南粤其他地域麒麟造型的比较

相对于广东其它地区麒麟威严的造型,“东江麒麟”的造型则显得更加仁慈安详,加上有沙仙和尚这一角色的陪衬,使东江“麒麟舞”故事更加流畅、情景交融、表现力丰富,遂与南粤其他地域麒麟形成诸多造型等方面的不同(表1)。

我们选取了在广东较有代表性且同属于“客家麒麟”分支的东莞“古坑麒麟”、广州“黄阁麒麟”与“东江麒麟”进行比较,发现几者不仅在麒麟头部的造型上有较多的不同,且麒麟被也有较大差异。与外地麒麟相比,“东江麒麟”造型中憨厚和质朴的视觉特色更为鲜明突出。

2.2.3“东江麒麟”在小金口不同村落中的造型比较

目前,在惠州小金口乌石、青塘、柏岗、金鸡、小铁、白石、九龙7个行政村中均有东江“麒麟舞”队伍的分布圈。“东江麒麟”虽大致造型相似,但村村又各有千秋,主要的区别体现在独角所绘制的装饰纹样上(表2)。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独角的装饰上有的村落选择镶嵌银色圆形金属片,一方面利用材质形成镜子的物象联想,以达到辟祸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又通过不同材质的对比,增强了装饰意味;有的村落则是装饰了双喜等纹样,增加喜庆氛围,但一龙二凤一八卦的纹样种类和数量却是小金口“东江麒麟”的不二特色。但总地来说,“东江麒麟”形式较为固定,各村落麒麟相同之处明显。

2.2.4“东江麒麟”的造型及色彩

“东江麒麟”主要由“麒麟头”和“麒麟被”两部分构成,可分为“白鸽狮”、“斗牛狮”、“扁鼻狮”、“大头狮”等多种,“东江麒麟”为典型的白鸽狮头造型样式。“东江麒麟”头部以玲珑精美、适合舞动为设计和制作原则,因此也最具艺术特色。头直径0.5米,高约0.4米,重约2.6-5.8公斤,头部较小,浑圆无耳;鼻子部分,分为塌鼻、翘鼻、鹰钩鼻、肥鼻等;眼睛处眼珠突出、立体感强,开光式鸡血点睛,使眼睛更为传神;舌头外挂。

麒麟头部在色彩上以红色和绿色为主色调,间辅以白色,黄色、金色和黑色进行穿插点缀,色彩极具我国传统色彩装饰意味;造型上其额头的独平角为典型“东江麒麟”头部的标志造型,头部整体呈三角形造型,给人憨厚、和蔼安详的视觉效果。麒麟头部有龙、凤、八卦、祥云及“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文字等数十种中国民间传统图腾纹样,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符号意义(图5)。

麒麟被身长3.2米,宽2米,身尾较长,呈五色(青色、赤色、白色、黑色和黄色)。其制作工艺主要是利用不同色彩的布料拼缝而成。在《京房易传》中曾写到“身、牛尾、狼额、马蹄、有五采、腹下黄、高二丈”,《毛诗正义注疏》中又说“背毛五彩,腹毛黄,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由此可见“东江麒麟”麒麟被的色彩设计极大程度的还原了传说中麒麟的色彩。

3“东江麒麟”造型中我国传统审美范式的分析

3.1造型中的中式对称美学体现

“东江麒麟”外轮廓造型饱满,圆润可爱。无论是麒麟头亦或麒麟被,从外轮廓的造型到色彩以及纹样,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呈现严谨的左右中轴对称形式,这一形式的应用符合中国传统审美中对于对称美的喜好。

对称元素生物形体机构美感的客观存在,也是人类最早掌握的形式美法则。中式对称美学是一种古典美,不中则不正,不中则不尊,蕴合中华民族美学思想以及哲学智慧。如中式建筑中的对称秩序、古典诗词歌赋中的对偶韵脚、中国文国文字中的对称结构等,这种对称以阴阳平衡概念为核心美学观念(图6)。去掉色彩之后的黑白线稿“东江麒麟”头部可以清晰的洞察到其对称的视觉形式设计,以及带给人秩序、庄重、整齐的和谐之美和历史的厚重质感(图7)。

3.2色彩中民族“五色觀”的映射

色彩是视觉体验中最重要的感知要素。传统色彩观念的形成,对我国民族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东江麒麟”的形象中,色彩同样有显著的传统色彩文化的身影。

色彩文化是民族文化中最突出醒目的部分,“东江麒麟”的麒麟被大量使用了青、赤、白、黑和黄等“五色”不同色彩的布料进行拼接,既利用色彩的对比来强调身躯的廓形与线条,丰富了麒麟身躯的视觉感受,以达到吸引观众注意力的作用;同时又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五行论”所衍生出的“五色观”的民间实践和写照(图8),传统的色彩观诞生于民间,并通过民间艺术得以传播和发展。

我国色彩观发展变化经历了绵长的历史时期。《周礼-东官-考工记第六》中“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把色彩与五行、五方等结合起来发展成为“五色观”,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引导着中国人传统的色彩观念,成为我国独有的色彩文化。汉魏时期的语言分类中,形成了“五色”明确的分类方式;古人一度认为五色涵盖了所有的色彩,三国时代的《广雅》对汉魏时期颜色词进行了整理,以青、赤、黄、白、黑归纳这一时期若干常见颜色词。两千年来“五色”一直是传统色彩最基本的表达形式,从最初的色彩崇尚到之后的色彩审美范式,是洪荒无序到人伦有序的过程,也是一个色彩理论体系缓慢的建构过程。

五色的诞生,源于先辈们集大成的智慧。中国古人按照自己的想象和体察,将包括宇宙在内纷繁的万事万物划分为“类”。西周幽王时期已经出现了“五材”观念,并在“五材”的基础上逐渐衍变出“五行”观念,即将世界万物划分为金、木、水、火、土五大类。为了分类配位体系构成的需要,春秋后期出现了“尚五”现象,味有“五味”、时有“五时”、音有“五音”、兽有“五兽”、星有“五星”、帝有“五帝”、内脏有“五脏”、色有“五色”等等。在宇宙“五分”的历史背景下,世间万物以五行系统论的宇宙图式为基础的学说,直接形成相生相克关系。其中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分别对应五色的白、青、黑、赤、黄,以五种物质与其用途统辖时令、方向、神灵、音律、服色、食物甚至道德等等(图9)。五行成为最重要的思想,因此,色彩的五类划分也成为影响国人至今最大的色彩分类方式,形成所谓的“五色观”,构成了我国古往今来传统色彩的基本框架。“东江麒麟”色彩中五色的大量运用,正是我国先民对于传统“五色”最朴素的理解和应用,可见民间大众对传统文化所给予的深厚情感。

3.3纹样中传统吉祥文化的显现

祈福镶灾、趋吉避祸是民间大众长久以来的精神需求。特别是在社会生产力和科学认知尚欠发达之时,于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人们信奉“吉事有祥,象事知器”的观念,将他们认为吉利祥瑞的事物装饰于各种日常器物上,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使吉祥事物成为幸运的符号,帮助大众驱灾避祸,得到吉祥安康,传统吉祥文化应运而生。

中国传统纹样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纹样不仅带来优美的视觉感受,且多带有符号学层面的吉祥含义。“东江麒麟”形象中纹样的应用集中在麒麟头部,有动物纹样、植物纹样、文字纹样等,这些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吉祥纹样不仅反映了当地民众乐天的信仰观念,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东江麒麟”头部造型为典型白鸽狮头,因而侧面整体呈圆弧流线造型,头背部的纹样采用的是开光式和开放式结合的形式,使头背部的装饰纹样一览无余。构图如前所述基本遵循中国传统纹样对称性的美学规律,整体构图饱满,松弛有度(图10)。

乌石村的白鸽狮头的前额正中开光处镶嵌一镜子或铁片,古时为辟祸开运祈福之意;小铁村的麒麟头软角上正中装饰一枚“囍”字。“囍”字是由两个单独的“喜”字组合而成,又称“双人喜”,古往今来多用于新婚致禧。双喜并联,是最能代表中国千年吉祥文化的文字纹样,凡与幸福美好相关的事情,都被称之为“喜事”,祈求称心如意且悠长持久。小铁村用“囍”来装饰麒麟头是因为该村“麒麟舞”多用于嫁娶等喜庆场合,故为迎合氛围需要而设。

“东江麒麟”头顶正中醒目位置,绘立体阴阳五行八卦图,“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这一组文字纹样对称安排于八卦纹左右。众所周知,八卦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哲学概念,由两种基本线段代表“阳”和“阴”组成八组不同图案,象征八种自然现象,并延伸出特定的象征意义,影响着古代先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八卦纹样的出现,体现出珠三角民众祈求国泰民安的美好企盼;头背开光处绘制主体纹样——龙纹,此龙形纹样是腾飞而起的飞龙造型,龙脚下有象征光明的太阳纹饰,开光之外的两侧绘制左右对称的两凤鸟纹。龙凤装饰纹样自古就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精神图腾,也是中国民众观念中的祥瑞纹样之代表。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而凤则是殷人的图腾,都是在集美思想的引领下先民们人为创造出来的复合形象。“东江麒麟”上的飞龙纹呈“S”造型,刚劲有力,充满动感,太阳纹是“阳”的具体体现,充满阳刚气息;凤作为百鸟之王,亦振翅飞翔,依附于开光中龙纹的左右,代表着阴阳调和、龙凤呈祥。这一阴一阳的形象与头顶处的八卦纹进行了上下的呼应,是阴阳结合而生万物的哲学观念外化之后象征和谐美满的反映。用开光的构图形式更是强化主体,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空白处填充吉祥寓意的梅花以及祥云纹样,此两种纹样也是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的重要代表部分。梅花纹样取其“梅开富贵”的好意头;祥云象征着吉祥好运和平安和气,有着“祥云锐气”“平步青云”的巧妙语义,象征着好运与幸福。两种传统纹样的应用,不仅借麒麟这一载体带给人们吉祥的祝福,也丰富了纹样题材,活跃了画面气氛,使得麒麟头更加生动有趣。

“东江麒麟”作为祥瑞的载体,不仅利用舞蹈求吉,更是在“东江麒麟”的装饰造型细节中,承载了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精神寄托,体现出东江人民对于和平、幸运、美满生活的無限向往。

4结语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观。中国传统文化从萌芽到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是人们对本我、自我、超我的认知与思考,也是探索自身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从而实现和美共生的智慧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麒麟舞”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项,广东传统地域性麒麟文化集中地突出了彼时艺术发生时期百越民族的造物理念与生活原态,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东江麒麟”外观形式上中式对称美学的体现、色彩应用中民族“五色观”的映射、图案元素里传统吉祥文化的显现,都集中的彰显了我国传统审美范式的文化观怀,从而滋养着东江流域文明的多样性以及长久的生命力,“东江麒麟”文化也因此显得弥足珍贵,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其继承发扬下去;同时,“东江麒麟”造型中丰富的形式语汇以及色彩图案等传统视觉语言的营造方式,对今天强调作品时代感与民族特色互为整合的设计领域亦有着重要的设计参考价值与启迪。在不断地继承和发展中,民族艺术的共性得以鲜活保留,从而满足了人们回归精神“原乡”的需求。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36125.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