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工业设计

浅析日本陶瓷器中的佗寂美学

浅析日本陶瓷器中的佗寂美学

赵蓉 蔺星宇

关键词:日本;陶瓷艺术;侘寂美学

1侘寂美学的基本内涵

“佗寂”这个名词起源于日本文化术语Wabi-Sabi,国人将其直译为佗寂一词,“佗”代表简朴素雅之美,“寂”代表时间易逝和万物无常,人性的孤独寂寥之感。这一概念最初源自中国禅宗思想中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理念,是指一种寒、贫、出世离群与自然独居的生活方式,也可以说是远离尘世、索居禅林的禅寂,对自然的敬畏。后与日本本土文化结合而形成独特的审美思想并延续至今。佗寂在艺术中是用心灵感悟事物的本源,去除矫饰,接纳自然的变化,接受自然的生死循环。

日本的土地面积狭小且四面环海,因此,国民更容易接受美学中的微妙事物。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多自然灾害,所以他们长期以来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危机感,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即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虚空无常的,他们认为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因而更为珍惜须臾的美好,捕捉到易逝的美。在自然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对他们对残缺不完美的东西有特殊的偏爱,形成以“残缺审美”为首的民族审美意识,也是佗寂美学最直接、最广泛的特点体现。

佗寂美学作为日本传统美学概念,日本人也很难具体描述它,但它标志着日本的文化特征,如同古希腊完美主义在欧洲的美学价值。人们总是喜欢这种说不清道不明、淡然的安静的氛围。最初,“佗寂美学”被认为是一种简朴、内敛的欣赏方式。今天,佗寂代表着空寂、简素、自然、野趣、质朴、以及不完美和残缺,并以较轻松的态度看待不完美和缺陷。佗寂美学逐渐形成了一层审美意义:从旧物体的外观中,透露出一个充满年龄的美:即使外观斑驳或褪色,也无法阻挡甚至强化一种令人震憾的美。它有三个特色:不追求完美(残缺审美),简约的风格以及在粗糙之中体现细腻的精神。

2侘寂美学特征在日本陶瓷器中的体现

日本的自然环境清雅,其民族性格温和内敛,佗寂美学在茶道、工业设计、室内外环境设计中均有体现,陶瓷器是茶道的载体,也是佗寂美学的集中体现,它具有质朴、简洁的外观和深刻的民族特色。“侘寂”并不是以传统所见的方式表达,而是以对现实的超越来表达。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日本陶瓷器往往表现出对无常和自然的追求,表面看似随意却体现了佗寂美学的精髓。

东京大学美学研究所的小田部胤久教授认为,“佗茶”(Wabi-cha)这门古老的艺术——15世纪末至16世纪由茶艺大师村田珠光干利休创立的一种茶道形式——是“佗寂”精神最好的体现。两位茶道大师选择了普通的日本陶器而不是当时主流的,技术精湛的中国陶器,对固有的审美法则提出创新,不再选择鲜艳的色彩和精巧的工艺,陶艺家鼓励茶客品茶时细细欣赏若在以前会被忽视的陶瓷器中微妙的颜色和纹理。小田部教授解释说“佗寂留下了一些未完成或残缺的东西,可供人们发挥想象力”。

陶瓷艺术造型包含材料、功能、技巧、艺术处理、审美追求等诸多因素。它不是简单的造型设计,而是“物质与精神内涵”的双重载体。佗寂美学在日本的陶瓷器中的体现可分为器之美与意之美。

2.1器之美

日本陶瓷器的器之美包括其造型、釉色、材质、技法等形而下学的美学元素。

首先,在简约、质朴的造型上,“以少胜多,以简胜繁,质朴有力”。中国古代陶瓷以精湛的技术和精巧的造型占据世界陶瓷的主流,而日本陶瓷更注重材质的自然表现,相比中国陶瓷没有那么精巧和完美,在古朴简洁的外观下寄予艺术家们细腻的情感,给观众更多想象的空间,相当于绘画中的留白。在各种国度和风格的陶瓷器中识别性很高。

其次,日本陶瓷器在色彩上应多用低饱和度的釉色,使整体色调古朴淡雅。在釉色处理上使用干擦法、湿擦法、流釉法、刮划法、涂蜡法等,处理手法多样形成丰富厚实的肌理,呈现一种老旧、沧桑、厚实之感。以安田猛陶碗(如图1)为例,作品以米黄色的大地系色彩作为底色,加以低饱和度的墨绿和土橘色的釉色加以点缀,整体色调古朴淡雅,上釉时并没有涂满整个器物,而是利用釉料的流动性,捕捉到短暂易逝的流釉效果,这种珍惜须臾的美好,正视无常的而享受当下,正是佗寂美学的真实写照。

再次,不完美的美感体现在制作技法上,主要是各种方法所呈现的自然之美。一些生活陶瓷作品的自然和不完整的线条尽可能地保留下来,反映出朴素的特质。比方说造型不规整,看似不完美,质地多为粗瓷或陶器。残缺美在创作手法上,主要运用撕裂法、干折法、滑痕法、表面干裂法等,给人以古拙,返璞归真之感。这些残缺美往往是外部表象,陶艺家更加关注材料本身,并尝试表面纹理,釉面颜色和抽象形式,以接受创作过程中的“不完美”缺陷和“小事故”。如图2安田猛陶壶,在拉坯成型适度干燥后,在瓶口处捏出壶嘴时有自然的干裂痕迹,这些裂口成为了整个作品的画龙点睛之笔,有一种寂静寥落之美,配合素雅的色调以及浅浮雕和流釉的装饰,古拙质朴而意境悠远。

2.2意之美

佗寂美学注重材料在自然环境中的变化,接受不完美形态,利用残缺的部分让观众联想,让精神世界去完成剩下的创作,弥补不完整的空间。这种不完整不仅是物理形式,当艺术家创造陶瓷时,他希望超越物体的外观并注意内在精神,包括“不完美…‘不满意…‘短暂”的状态。“完美”这个词起源于拉丁语“perfctus”,意思是“完成”,在許多文化中被置于本不该有的高度,特别是在西方。人们喜欢完美,永远不会犯错误。完美的理想不仅创造了无法实现的标准,而且还创造了错误的标准。当我们努力创造完美的东西,然后努力保持其完美时,我们否定了这些东西存在的意义,从而失去了观察变化和成长的乐趣。

以浜名一宪陶艺作品(如图3)为例,浜名一宪的女儿不小心弄碎了他的陶罐,他笑着说,他决定把这些破碎的作品在户外放置几年,让大自然给他们再次上色,形成一种自然的包浆,这些碎片被修缮之后,不同深浅,不同形状的碎片形成一种微妙的对比,浑然天成,绝非刻意而为。浜名一宪说,“一开始我做了一点设计,但是粘土是一种自然之物,所以他会发生变化。我不想与自然抗争,所以我顺应了这个形状,我接受它”。这种过程看似不完整不完美,但是由于时光流逝带来一种略带伤感的沧桑寂寥之感,丰富了故事本身,在粗糙中体现了细腻的精神。

美是设计师的情感表达,佗寂反映在其上,是一种对自然的尊重,聆听泥土本身的声音,接纳材料的本质。接受不完美,发现缺陷并保留缺陷,在缺陷中发现美而非视而不见,即人与自然的相互创造,是佗寂美学意之美的体现。他们不会过多的去装饰,而是倾听材质的声音,倾听内心的声音,尊重材质的特性,它蕴含着一种寂静淡然不加矫饰的美,可以瞬间将人们带入真实的自然,洗去外在世界喧闹与浮华,重回心灵的本源。正如小山富土夫所说“它不是人类的创造,而是自然的产物。”

3结语

佗寂美学是去物质性和古朴自然的美学主张,让艺术家在“不完美”中发现与创造“完美”,不断的探索事物的本源与精髓,从而超越自我设计出更美的陶瓷作品,日本陶瓷器中的佗寂之美,让我们在今天的快节奏中能感受到它所呈现的超越时间的美,与心灵对话,释放精神上的压力,得到心灵上的救赎。

日本佗寂美学来源于我国的禅宗思想,结合当地特色开花结果,我国的陶瓷艺术家可以结合本土的哲学理念,考虑从物像到精神意趣营造佗寂中的质朴、自然、空寂的意境,充分发挥粘土与釉的自然特色,跳出既定技法与形式美的框架,从禅宗的冥想和顿悟中去探索发展创新之路,在传统与新生中找到平衡,创作出既能立足于本土文化又能面向当代社会的陶瓷艺术作品。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36132.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