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新宇
《3-6岁儿童发展指南》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幼儿园的陶艺活动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是孩子们一种特殊的艺术语言。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的水平和能力,根据不同幼儿发展水平和身心发展需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遵循幼儿艺术学习的特点,采用适宜的指导策略,为幼儿创设宽松、童趣的环境,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幼儿富有个性的表达内心世界的所见、所想、所知,创造出生动、真挚、充满情感的陶艺作品,让幼儿陶艺活动成为幼儿喜爱的、能帮助和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的重要方式。
一、中班幼儿陶艺活动的指导策略
中班是承上启下的阶段,幼儿好动但还缺少技巧,爱游戏,喜欢模仿;有意性行为开始发展;了解和学会与人交往及合作的方式;动作发展更加完善,动作质量明显提高既能灵活操作;具有丰富、生动的想象力等。基于中班幼儿在陶艺活动中表现出的种种特性,老师们不断地实践研究,确定了适宜的陶艺教学内容,同时为了让幼儿对所创作的内容、形象有强烈的兴趣,在指导中班幼儿进行陶艺活动时更多地考虑如何将“自由”与“模仿”更好地进行结合。
1.寓教于乐,游戏中快乐发展
中班的孩子呈现出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的趋势。老师们在指导孩子开展陶艺活动时应当选用动感、色彩明艳和能吸引幼儿目光的教具以及生动有趣的语言和表情,采用故事或游戏的形式,寓教于乐,促进孩子的发展。如:陶艺活动《一片树林》,由故事引入活动,启发幼儿想象并说出在各种不同树林中建出小鸟的家。
2.举一反三,模仿中自由发展
中班阶段的幼儿已经开始表现出事物的空间关系,教师应引导幼儿多注意观察、积累生活经验,让幼儿比较物体在不同空间中的关系。同时,还要引导他们把不同的事物连接起来,从单一的表现,过渡到表现一定的情节。如:陶艺活动《会走路的杯子》,教师将泥巴拟人化,以朗朗上口的儿歌形式,以游戏化口吻告诉幼儿:“小泥巴要变身了。”同时演示一些陶艺的基本技能。教师出示不同形状、特征的杯子,鼓励幼儿运用手捏、盘筑连接的方法大胆制作,不知不觉地掌握着陶艺技能,创作出一个个充满灵性的、个性化的作品。
3.适时引导,自由与模仿共同发展
中班的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技能基础,他们能在一些基本的形状上进行装饰或简单的变形。比如:泥条的变形、泥板脸谱、多边的圆球等。幼儿能在简单的形状上添加一些装饰或变形后创作出千奇百怪的娃娃、动物等。一定的陶艺技能、技法是为了帮助幼儿提高陶艺活动的表现力,而想象必须要借助于表现才能得以体现。“自由”与“模仿”就如同是身体的器官,老师们要让它们有机联系,使幼儿由“学着做”转变为“做着学”,让孩子在自由表达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发展他们的良好个性,提高他们的表现能力。
4.主动学习,想象中创新发展
中班幼儿的想象,常常是在游戏、制作、观察活动中有所发现而产生的突发奇想。陶艺活动中老师要尽可能捕捉活动中的最佳问题情境,投入相关材料,设置系列问题,提醒幼儿回忆相关经验,引导幼儿改造已有经验,将幼儿已经胜任的具体问题概括化。给幼儿学习的“支架”,让幼儿学会积极主动、独立自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样的引导才能真正有效地支架孩子的“学”,才能有效地促使孩子的个性化的发展。
5.个性化评价,体验中促进成长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鲜明的个性,或内向沉稳,或开朗豁达,作为教师要用肯定的方式评价幼儿的陶艺创作活动,多鼓励,多表扬。同时要恰当地利用各种策略在活动中对他们进行有效指导,帮助幼儿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激发幼儿陶艺的兴趣和积极性。让每个小朋友们享受着玩泥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不断地提高创作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
二、大班幼儿陶艺活动的指导策略
进入大班,幼儿在陶艺活动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技巧和表现形式,但从作品中可以发现,有的孩子想象力很丰富,但技能不足,作品常常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有的孩子技能掌握的不错,但只停留在模仿阶段,没有自己的创意,表现形式单一。老师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大胆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激发幼儿创造美、表现美的情趣。
1.创设探索环境,鼓励大胆创作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我们希望保育员或先生跟爱迪生的母亲学,让小孩子有动手的机会。”可见,多给幼儿动手的机会,让幼儿手和脑并用,是培养创造力必要的途径。
大班幼儿由于小肌肉运动技能的发展,双手的灵巧使儿童操作物体的能力大大加强,他们越来越喜欢那些能满足想象和创造欲望的各种多变性的玩具。他们能长时间专注地探索物体的多种操作可能,常常会别出心裁,想出独特的玩法。
如在大班《秋》的主题活动中,让小朋友用画、搓、贴、捏等方法在陶艺角布置“美丽的秋”,他们有的用泥巴做大树,用绿纸剪树叶;有的用泥巴做出各种各样的水果,并用颜料涂上了相应的颜色;有的用旧挂历纸剪蝴蝶、蜜蜂,再用细铁丝穿起来插在花丛中,构成立体造型;有的用花布剪小鸟、燕子,用橡皮泥捏娃娃、鸭子……
2.注重小组合作,引导创意发展
大班幼儿开始有了合作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也能与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共同分享他们的有关材料和工具的一些发现,他们的发现会激起其他同伴的进一步创新。他们逐渐明白公平的原则和服从集体约定的规则,也能向其他伙伴介绍、解释游戏规则,并有一定的合作水平。
在创作过程中,老师们还应注意幼儿创作的流畅性。幼儿把现实和想象常常混为一体,在陶艺活动时幼儿会快乐地建构自己想象的虚幻世界。如:在《小兔乖乖》的音乐伴奏下,会边唱边扮演成自己想象中的小兔子;在扮演“小青蛙”时,把自己想象成穿着绿衣裳捉害虫的小青蛙。这时老师如果因一些常规或技能上的问题打断了幼儿的创作活动,把幼儿从想象的世界拉回到现实中。即使让幼儿听老师讲完后继续创作,他们也很难再回到原先的那个“快乐世界”。因此,在幼儿进行陶艺时,教师切忌随意打断幼儿的活动,如有一些幼儿确实遇到困难时可提供个别性的帮助和指导。
3.选择和欣赏优秀作品,提升艺术表现
陶艺活动是建立在幼儿生活经验之上的,欣赏优秀的陶艺作品更是幼儿最直接的艺术体验。“幼儿欣赏艺术作品时会产生相应的联想和情绪反应,经常用捏泥手工等多种方式表现自己的所见所想,同时表现自己观察到或想象的事物。”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通过欣赏美术作品产生认知体验,进而表现为精彩的陶艺活动。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在选择欣赏素材时要关注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强调其艺术性与独创性;要选择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幼儿的接受能力的作品(也可分享教师或幼儿同伴的优秀陶艺作品),注重陶艺与幼儿生活的结合。
4.综合运用策略,激发创作潜力
陶艺活动的指导策略其实都不是单一的,一定程度上,指导策略的综合运用会引领幼儿的陶艺活动收获更多的喜悦。如:大班陶艺活动《鱼思妙想》,教师借助故事启迪法,利用生动的语言把故事中的妞妞比作成有灵性的动物。这样通过故事启迪,形象的比喻,创设想象情境,同时用借形想象法、增补延伸法,及时地、进一步地打开幼儿的想象之窗,活跃孩子们的创造思维,较好地完成了整节陶艺活动的任务。
5.关注自我评价,重视情感体验
进入大班,儿童的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表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一时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的能力上。儿童的自我评价从依从性评价向独立性评价发展,他们不再轻信成人的评价,当成人的评价与儿童的自我评价不一致时,他们会提出申辩。同时,儿童的自我评价开始从个别性评价向多面性评价发展。
陶艺活动中老师要让幼儿始终处于自主、快乐的创作热情中,充分享受活动过程的乐趣。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位幼儿的不同特点,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性差异,选择适宜的策略,给予针对性地指导,激励幼儿主动思考、积极创造。让幼儿在快乐玩陶中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享受美好的情绪和艺术的熏陶,在体验成功的快乐中健康成长。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鸣凰中心幼儿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