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俊红
一、生活活动的游戏化是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有效手段
幼儿一日生活皆教育。从每天的入园开始,幼儿的教育就开始了。晨间谈话、午后散步等环节是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机,教师只要合理利用这些时机,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手指游戏、故事讲述、童谣传唱、儿歌朗诵等方式,将日常生活的习惯要求变成幼儿易于接受的口语化语言。如通过故事《漏嘴巴的公鸡》和童谣《吃饭了》(吃饭了,坐坐好,认真吃,不讲话,饭粒儿,不乱撒,我不做,漏嘴巴),让幼儿养成安静就餐的礼仪。
二、户外活动的游戏化是幼儿社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幼儿的社会化发展是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而游戏是幼儿人际交往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户外活动中,我们通过当地传统游戏,一方面加强幼儿体能的训练,另一方面幼儿在合作游戏的过程中,学习合作与分享,学会谦让和互助。如在小班开展“抬轿子”的游戏:两名幼儿一前一后抬轿子,一名幼儿站在轿子中扮演坐轿子的人。三名幼儿在游戏时,首先要协调分工,同时要学习步调的统一,这样才能使游戏开展起来。如开展的民间游戏“点脚点背”:游戏时,幼儿围坐在地上,一起伸出脚围成一个圆圈,由一名幼儿做点脚者,大家一起念儿歌“点脚点背,请你走开”,点脚者用手指按照顺序一个一个地点幼儿的脚背,念到“开”时,被点到的幼儿就走开。直到剩下最后一名幼儿的时候,他就去追赶其余幼儿,被抓到者要表演一个节目。通过这样的游戏让幼儿在活动中提高注意品质,学习相互配合。而儿童正是在这样的游戏过程中,相互之间学习与合作,从而社会性发展得到有效成长。
三、教育活动的游戏化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法
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方针,游戏化课程成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模式。在进行主题活动的集体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学过程要体现动静搭配,体现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趣味性,杜绝简单说教和枯燥讲解。而是把教育活动渗透进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在游戏化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得到熏陶和教育。如开展大班社会活动《我们不拥挤》时,我们设计了这样三个游戏环节:一是瓶中取球游戏(幼儿分组进行在一个瓶内拉出系线的小球);二是观看录像(人们拥挤着上车,小朋友拥挤着玩滑滑梯),进行讨论交流拥挤的害处;三是模拟演习,练习紧急撤离,习得紧急情况下逃生的基本技能。这样的安排动静结合,有效地调动了幼儿的注意,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幼儿的投入程度高,才能达到预期教育效果。
四、区域活动的游戏化是幼儿个性发展的有效平台
区域化活动是幼儿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幼儿通过区域游戏,获得相关经验,促进个体的发展。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区域化学习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教育行为,如果教师没有有效的教育行为,那么,再好的理论,再好的方针也不能贯彻和落实。区域化游戏活动的开展在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教师不能合理介入,就会造成幼儿发展的两极分化,活动过程就会变成放羊式。如何在区域化游戏中有效减低这些隐患,我们认为重要的是要加强园部管理和师资培训。
1.注重区域化游戏活动组织的监控
在各年级组开展区域化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园部一方面注重区域材料投放前的质量把关。我们把区域化游戏和主题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新的主题活动开展前,把区域材料的投放作为主题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班级和年级组都要制定好相应的方案以及材料投放的安排。就区角的开设,投放材料的教育目标进行审议,为了能做到年级间的平衡,要求同年级组设定规定项目和自选项目:即在一个主题活动开始前,年级组内通过研讨商量必须开设的区角,对于投放的材料也有大致的统一,做到年级组内的分享。这样一方面保证了不同水平教师之间的差距不会拉得太开,另一方面也减轻了教师的过重负担。同时还规定各班必须根据班级幼儿特点,教师专长开设各班自主开设的区域,并且自主区域不得少于3个,通过这样的规定,一方面有利于教师根据班级幼儿发展的实际情况创设符合本班幼儿需要的区域化学习区角,另一方面也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体现教育的多样性,实现园部各班级的百花齐放。
2.注重区域化学习活动效果的监控
方案合理制定与实际实施的效果之间存在着不对等性。而产生这样的局面的重要原因是因为教师行为的偏失。因此对于活动效果的监管重在对教师素质的提升。为了能保证区域化学习的效果,我们制定了教师区域化学习指导的必备攻略,即教师在指导幼儿开展区域游戏的过程中必须完成以下环节的行为:第一,是活动开展前新材料、新规则的指导;第二,在活动过程中注意观察,有效介入,做好观察记录;第三,区域化游戏结束时必须完成活动成果展示或活动情况的汇报,教师对当日活动进行小结。通过这有效的三部曲,规范教师的指导行为,杜绝幼儿区域化游戏的无序行为,从而有效监控活动的效果,使区域化游戏真正成为幼儿自主发展的有效平台。
让幼儿的童年生活因游戏而成为其一生最难忘的经历。
(江苏省无锡市泰伯实验幼儿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