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奎 高晓云
《肖申克的救赎》是美国知名作家、导演、制片人斯蒂芬金的中篇小说。该部作品在出版十二年后经历了影视翻拍,影片展示的苦难意境与内蕴的自由希望真谛使其收获了巨大的成功,在人类影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影片的享誉全球源自原著本身的文学光辉。得益于作家导演编剧一体的身份,作者斯蒂芬金在处理故事情节,构造冲突对抗,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巧。本文试从写作手法方面进行剖析,一探这部小说的文学技巧与人文内涵。一、多种叙述方法:把控节奏,塑造人物
小说是讲故事的文体。同时保证内容脉络清晰又避免平铺直叙一直是创作的难点所在。当故事的时间跨度延长,人物情节更加复杂时,还能同时保有连贯完整的剧情推进和处处设伏的精彩悬念就更显难能可贵。在《肖申克的救赎》中,作者灵活运用了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等多种叙述方法,始终牢牢地把握着故事的节奏。
从整体结构来看,小说按照主人公安迪杜弗伦入狱前、狱中生涯与最终越狱离开的顺序铺陈。大部分的故事情节安排也依从时间顺序,循序渐进的塑造并不断丰满主人公的形象,最终加以升华。小说的前段描写了安迪杜弗伦受审时的冷静与疏离,构造出与狱中粗俗格格不入的,带有一丝清高与倔强气息的银行家形象。随后,这份格格不入使他受到了周遭环境的剧烈打压,狱中恶人欺凌,狱警蛮横凶暴都使得知识分子原有的形象饱受摧残。而之后对恶人的不屈抗争,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赢得狱警好感的做法使得坚韧不屈与聪明变通的双重新气质跃然纸上。最后发现自己蒙冤入狱,典狱长腐败导致诉求无门时,利用二十多年的辛苦努力一举抽身逃离,绽放出对自由希望永不放弃的灿烂人性光辉。
如果只采用顺叙的叙述方法,很容易陷入沉闷乏味的尴尬境地。为了保证情节引人入胜,作者也常常采用倒叙手法,制造令人不忍释卷的悬念。文中有两处明显的倒叙情节,都对应了剧情最反转、情绪最激动的场景。第一处对应了主角的案情反转,新来的年轻囚犯汤米听说主角的入狱缘由后举止怪异,主角与汤米交谈后一反往日的沉稳安然,变得失魂落魄,情绪激动,让人不由产生遐思。而后从汤米的回忆中给出了解释,原来二十多年来的囹圄生活竟然是蒙受冤屈。深沉的痛苦,委屈,绝望在此际爆发,也让人为之慨叹动容。第二处倒叙则是安排在了主角安迪杜弗伦越狱的情节处。在伸冤无门,仿佛人生只能就此沉沦之后,突然之间主角消失不见,无论是狱卒还是狱友都全不知情。加之前文刚刚描述过肖申克监狱的难以逾越,更让人产生无尽的好奇心。最后借由主角的朋友,也就是故事的叙述者瑞德之口,描述了一个不屈坚持了二十多年的通向自由的计划,既让人为之捏一把汗,也让人为这二十多年未曾泯灭的追求希望与自由的坚持所深深震撼。
除了前述提到的顺叙与倒叙之外,作者还在很多地方精巧的利用了插叙、补叙等其他叙述手法,从平实的事件与细节中折射出主角不一样的形象。例如在文中,作者突然离开原有的时间节点,转而插敘了一段主角为了扩建监狱图书馆而坚持数年不断写信审计经费的小事件,这种无碍整体情节流畅的小回放打破了历数年份说事情的流水账格局。又例如刚入狱时主角向瑞德购买明星海报,该处情节还细致风趣地刻画了一番主角的窘迫羞涩,让读者以为只是个缓解压抑气氛的小小桥段,结果行文至末尾,补叙了一番海报用以遮掩暗道的真正用意,让人不禁感慨于作者伏笔之早,也再度为主角二十余年的艰辛谋划而赞叹。
此外,文中还多处采用了直接叙述与间接叙述相结合的方式,时时可见故事叙述者瑞德自身的描述与转述他人的话语相互交织的情形。由此使得主角的故事与形象不仅有瑞德眼中的形象,也有着来自外界的多个角色的眼中所见心中所想。同时,这样的安排也使得故事叙述者的狱友身份更加真实,避免了“上帝视角”带来的跳脱剥离之感。二、“U型”叙事结构:加剧冲突,升华精神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无不需要激烈的冲突对抗,将纸上人物与纸外读者的情绪一同推向高潮。《肖申克的救赎》的核心思想,是展示在绝望痛苦与麻木的碾压之下,依然微弱闪烁的追求自由与希望的人性光辉。这种苦难下的最后的光芒,不是源自于和外界的冲突对抗,寻求战胜强大的敌人,而是“我与我周旋”下的最终的胜利,这与佛家所说“莫向外求”的思想暗中契合。因此,主角的最大的磨难只能源自自身。作者既要使得冲突足够剧烈,人物遭受的苦难足够深沉黑暗,也要使得这份苦难收敛,没有外在的强大的敌人,甚至没有明确的“代言”邪恶的假想敌。同时,绝大部分的故事场景局限在小小的监狱内,极少有与外部人物环境的沟通,颇有一些“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意味。
为了在这样的局限中营造出足够剧烈的冲突,作者采用了“U型”叙事结构,有时也被称为“微笑曲线型”叙事结构。这种结构通常由“陈述”“低谷”“翻转”三个主要部分组成。而在《肖申克的救赎》中,则扩展了“U型”结构的“深度”,营造出“陈述”“低谷”“曙光”“深渊”最后到“翻转”的更为跌宕的剧情框架。主角安迪杜弗伦先是从光鲜亮丽,受人尊敬的银行家,陡然落入妻子背叛,身陷囹圄并且饱受狱中欺凌的悲惨境地。然而他自身的精神力量与学识让他心境沉稳地面对狱中生活,并且在狱中依然收获了尊敬,展示出自身的价值。然而短暂的“曙光”最终还是被无情击碎,冤情的发现使得他二十多年的“赎罪”变成了年华的虚度,背负的苦难成为无妄之灾,最后昭雪的希望也被残忍扼杀,让人惊觉低谷之下还有深渊。外界的磨难虽然痛苦,犹可激发人抗争的力量,而内心世界的坍塌则是发自心底的黑暗。
“两段式”的下跌使得其剧烈的冲突矛盾在一个人的内心深处爆发,这也使得心境一片残垣断壁之后,留有的希望的光辉更加宝贵与难得。三、视点人物手法:留白与对比
《肖申克的救赎》采用了第一人称视角的写作手法,全文由“我”来叙述。然而这个“我”,并不是主角安迪杜弗伦,而是安迪的狱友瑞德。安迪作为主角,在文中以第三人称的姿态出现。这种视点人物的写作手法可以给予读者很强的代入感,作者与读者的界限在此得到了模糊,主角的形象得到更加“公正”的描述,读者产生的联想也因而更加丰富。
在文中,瑞德的身份是主角安迪的狱友,也是安迪最好的朋友。这样的身份选择允许叙述者“我”以一个合情合理的姿态参与到主角发生的诸多故事当中,也使得“我”可以和主角直接进行丰富、深度的交流。然而因为监狱的严格看管,使得“我”无法事无巨细的知晓,诸多描述是狱中其他角色的转述,无形中丰富了看待主角的角度。同时,牢房的隔离使得“我”并不时时知晓主角独处时的思想和举动,留下了很大的“盲区”,如同国画中的留白一般,引人猜测与思考。
此外,“我”,瑞德的形象设定也颇为精巧。与狱中多数人的贪婪野蛮不知悔改等相对比,瑞德颇有一种“思考者”的风范。这使得他没有成为粗鄙的一员,反而与安迪迅速建立了友谊。另一方面,和主角相较,瑞德自身也有着鲜明的局限性。随着狱中生涯的年深日久,瑞德还是不可避免的在精神上成为了一个囚徒。外界的世界让他惶然失措,自由和希望也已经不再是一种美好、值得渴求的东西。这才是肖申克最终的监牢,被关押的人由痛苦到麻木,最后到依赖。这种“我”身上的,普通人的局限性与主角的坚守又形成了一重对比。
在小说的结尾,瑞德假释离开监狱,内心惶惶的他甚至想着再度犯罪以重返肖申克监狱,然而此时主角留给他的信重新点燃了“我”心中对美好对自由的向往,希望又开始在生命中重新出现。与其说最后“我”是奔赴约定的朋友,倒不如说是一个受到感召,奔向人性光芒的信徒。至此,肖申克的“救赎”已经超越了主角的自我救赎,这份人性光辉的救赎已然推向了更多的人。虽然没有更多的描述,但是全文的格局因此而更上一层楼。
[作者通联:江苏泗洪县姜堰高级中学;江苏泗洪县姜堰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