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数学教学通讯

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

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

沈鸾鸾

摘  要:游戏不仅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是学生的存在方式。当下数学教学,缺失一种游戏精神,表现为自由精神遮蔽、规则意识缺席以及民主平等踐踏。重建游戏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活动、建构。教师要用“发现的乐趣”引领学生,用“数学的视界”引渡学生,用“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

关键词:数学教学;游戏精神;新视野

游戏既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又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游戏不仅可以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更是学生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提及游戏,人们总是习惯性地与嬉戏、玩耍、娱乐等联系起来。其实,游戏的意义绝不仅止于此。游戏表征的是一种精神,一种自由、对话、不断生成与创造的精神 [1]。小学数学倡导游戏教学,其意义绝不仅止于方法论层面,更追求一种体论自觉。

一、数学教学中的“游戏精神”式微

在希腊语中,“游戏”和“教育”词根是相同的,都指涉“活动”。游戏与教育天然契合,有着亲缘关系。遗憾的是,在功利主义驱使下,游戏与学生渐行渐远。某些教师甚至视游戏为畏途,谈游戏而色变。他们认为,学习是严肃、正经之事,一点也游戏不得。于是乎,课堂上学生正襟危坐,教师不苟言笑,气氛紧张窒息,等等。数学课堂变得严肃、呆板、僵化、生硬、了然无趣。

1. 自由精神的遮蔽

富有游戏精神的数学教学应当是自主性教学,充分彰显学生主体精神。当数学教学疏远游戏时,数学就异化为一种工具,活动就异化为一种机械操作,数学自由精神在教学中遮蔽了。一位教师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直接出示结构性素材,让学生操作。学生成为一个机械操作者,他们按照教师“指令”要求完成预设任务。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以至于学完后,学生仍然心生疑窦:当两条线段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条边时,三条线段好像也能围成三角形!自主、自由精神的遮蔽,必然导致学生缺乏理性精神。

2. 规则意识的缺席

从发生学意义上看,数学就是规则集合体。一个个定理、法则、原理等说到底就是“规则”,游戏精神就是一种规则精神。从根本上说,数学就是以游戏精神为其内在属性的。当数学远离游戏时,数学原理、法则以及定理等本身也就遭遇了放逐。比如《可能性》这部分内容,就应让学生在“掷骰子”游戏中,把握其精髓,深刻理解“频率”与“概率”等概念内涵。某些教师,肤浅地认为这部分内容简单,只需让学生感知、思考,无须让学生游戏。于是,学生经常将“次数”与“可能性”,也就是“频率”与“概率”等概念混淆。规则意识缺席让学生数学学习浅尝辄止,让数学内涵消失殆尽。

3. 民主、平等的践踏

游戏精神是一种民主、平等的精神。在游戏中,游戏主体之间没有高低、尊卑之分,游戏主体不应该是上下级关系,而应该是伙伴关系。只有基于民主、平等的伙伴关系,学生才能展开无拘无束的探索。某些教师秉持、遵循“师道尊严”古训,以“师长”自居,话语霸权、权力意志充斥其中,践踏民主、平等精神。如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许多学生运用“量角法”探究,结果是“178°”“181°”等,对此教师粗暴评价,“你量错了!”“你量得不准!”或温柔地用语言巧妙滑过,“再量量,同学们,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180°才对!”实验探究与演绎推理差异等被教师无形悬置。话语霸权无视学生具体学情,尽管也开展游戏,但更多的是以游戏为“幌子”,根本没有体现游戏精神。

二、数学教学中的“游戏精神”解读

“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席勒语)。游戏精神顺应学生天性,呼应课标精神,有助于学生探索,有助于学生思考,有助于淬炼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1. 富有游戏精神的数学是“儿童数学”

游戏精神与儿童精神是相互契合的,游戏精神是数学儿童化本真诉求 [2]。学生天性就是“玩”,蕴含游戏精神的数学应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能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神奇,能让数学在学生精神世界中自然生长。教学《因数和倍数》这部分内容,笔者运用游戏盘活课堂学习氛围。抓阄决定学号,该学号学生站起来,然后该学号的因数学号的学生站起来,再次让该学号的倍数学号学生站起来。尽管游戏内容很简单,甚至可以说很原始、很“小儿科”,但却让学生乐此不疲,完全融入其中。

2. 富有游戏精神的数学是“建构数学”

富有游戏精神的数学不是单向度地灌输,而是学生自主性意义建构,是对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和活动经验的感悟。看似“规定性”知识,其背后都有丰富背景。如最简单的“加减乘除符号”,就不是随意命名,而是经过一个漫长发展过程。以“×”为例,这个符号是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首创的。他在1631年出版的《数学之钥》中认为,乘法表示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因此,可对“+”号进行演变,由此而成为“×”。后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认为,用“×”表示很容易与字母“X”混淆,建议改为“·”。乘号就演变成点乘和叉乘。依循历史,引导学生创造符号,如学生想到用“+……”“+(无数个)”等表示。当笔者揭示出“×”时,学生深刻感受、体验到数学符号简洁、灵动。

3. 富有游戏精神的数学是“活动数学”

活动是学生数学学习建构、创造方式。蕴含游戏精神的学习具有活动特质。这种活动不是机械操作,而是一种具身认知。区别在于:活动是自由的、灵动的、富有创造性的,而机械操作只是劳动、劳作。作为教师,要审视、把握活动与操作的意义分野。教学《长方形的周长》,两位教师都让学生制作“长方形框架”,但第一位教师只是让学生操作;而第二位教师不仅让学生操作,更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如“长方形的长有怎样的特征?”“长方形的宽具有怎样的特征?”“长方形具有怎样的特性?”“长方形的周长是指什么?”等等。显然,富有游戏精神的数学活动不是让学生亦步亦趋、按部就班,而是让学生在思考中活动,在活动中思考。

三、数学教学中“游戏精神”融入

基于对学生数学学习“游戏精神”解读,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学应当由“知识中心”转向“生命中心”,由“学会”转向“会学”“慧学”,数学教学更应关注学生身心全面解放与舒展。蕴含游戏精神的数学学习,不仅是身体在场,更是生命在场。在学生数学学习中融入游戏精神,就是要让数学学习成为学生本质力量确证与表征。

1. 基于“学生立场”,以“发现的乐趣”引领学生

学生是天生的游戏者,游戏精神重要特质就是人的本性。在游戏学习中,学生集感知、记忆、思维甚至想象在内,形成一种“具身认知” [3]。这种认知能改善学生心理机能,让学习成为学生生命体验与表达。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教师可在黑板上出示一组数列:1、2、3,1、2、3,1、2、3……让学生玩“数字接龙”游戏。一开始,当数字较小时,学生基本上是正确的,而且速度也很快。但当数字开始变大时,学生开始出错,并且速度明显下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安排师生“PK”,激发学生好奇心。为什么老师报出的数又对又快呢?学生处于“口欲言而不能,心求通而未得”的愤悱状态中时,也就能形成“发现的欲望”。教师将知识巧妙包装在游戏之中,催生学生发现。这种蕴含游戏精神的活动,让学生乐此不疲。

2. 基于“学科立场”,以“數学的视界”引渡学生

游戏精神不是玩世不恭,而是让学生数学学习变得丰盈、厚实起来。基于“学科立场”,教师要更多地从“数学视界”来引渡学生。数学特质在于“理趣”,要让学生在“理”中认识数学,从“理”中看到思想方法的大千世界。比如《圆的认识》,教师可将学生带至操场上,和学生开展“套圈”游戏。怎样确定学生站位?学生开始认为应画一条直线,继而认为可站成长方形,然后改成正方形,最后确定为圆。在一次次修正中,学生认识到,圆就是“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集合”。在游戏中,教师可将教育意图隐藏起来,让学生自然感知、理解与内化。

3. 基于“教育立场”,以“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

以“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让数学教学产生一种天然“磁性”,让学生能被其中蕴含的数学质素深深吸引,欲罢不能。这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至高境界。教学《圆柱和圆锥认识》,教师可设计“快乐转起来”的游戏,让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圆)形的小旗围绕着旗杆旋转,形成圆柱体、圆锥体和球体,进而在动态中建构圆柱体、圆锥体特征,沟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联系。在游戏中,要引导学生展示不同转法,通过更换转动轴,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引发学生数学学习创意。将学生数学思维引向深入,让学生核心素养得到发展。

“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都变成一种游戏”(洛克语)。游戏教学,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数学学习潜能,激活数学课堂。游戏不仅是数学教学催化剂,更应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部分。富有游戏精神的数学学习,不仅给学生带来智慧、灵动与丰富,而且带来欢笑、兴奋与激情!

参考文献:

[1]  施剑. 数学游戏,一组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神奇密码[J]. 江苏教育研究,2016(11).

[2]  余颖. 数学游戏:基于校本的思考与探索[J].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6(10).

[3]  田殿山. 论游戏与小学教学游戏组织[J]. 课程·教材·教法,2013(12).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365783.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