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数学教学通讯

丰富记忆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丰富记忆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摘  要:在平时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死记硬背”已成为学生的记忆常态。学生记不住知识点,学习效率自然不会高,好的记忆方法会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很大的帮助。如果教师能做提高记忆方法的有心人,并在每一堂课中注意有机渗透,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记忆策略,而且还能让学生轻松掌握数学知识,学习效率会大大提升。

关键词:记忆策略;学习效率;内化

学习数学离不开记忆,好的记忆方法会给数学学习带来很大的帮助。《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如果让小学生死记硬背,或许一段时间内能够记住,但这种记忆也容易遗忘,长此以往也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厌学和畏学情绪。记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最先遗忘的是没有重要意义的、不感兴趣的材料,凡是理解了的知识,就能记得迅速、全面而牢固,遗忘也越慢。所以我们数学教师可以对数学知识点进行一些“加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一些,更贴近小学生的记忆习惯,让知识点在小学生的头脑中“生根”。

一、联想记忆

联想,就是当人脑接受某一刺激时,浮现出与该刺激有关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一般来说,互相接近的事物、相反的事物、相似的事物之间容易产生联想。联想记忆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联系,通过联想进行记忆。应用在数学知识点的记忆上就是把需要记忆的数学知识点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到数学知识点和学生生活中某一相似的情境,让学生利用熟悉的生活情境去理解和记忆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

在学习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解方程》这一单元的时候,部分学生对形如(x±a)×b=c的方程的解法掌握得不是很到位,经常容易出错。这时,笔者让学生把解方程的过程和生活中冬天脱衣服睡觉的过程进行比较:脱衣服是从最外面的外套开始脱起,一层一层地脱到内衣才好睡觉,而且脱衣服的过程和穿衣服正好是相反的,其过程和解这类方程的过程相似。先给“x”穿好里面的衣服“a”和外面的衣服“b”,解方程时先利用等式的性质脱掉“x”最外面的衣服“b”,原来穿衣服时候是乘的衣服“b”,穿和脱相反,所以脱的时候就要除以衣服“b”,解方程的第一步顺利完成,然后再以同样的方法去处理“a”。像这样,“衣服”脱好了,这类方程也就解好了。具体应用体现在解这样一道题:一个梯形的面积是32平方分米,它的上底是5分米,高是8分米,它的下底是多少分米?如果选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设下底为x分米,方程就是(x+5)×8÷2=3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过程就像“脱衣服”一样,第一步两边同时乘2,算好后两边再同时除以8,最后再同时减去5,由外及内算出x的值。这样一来,学生就能通过联想,非常形象地记住解这类方程的每一步,自然而然解这类方程也就轻松多了。解方程的步数虽多,但学生的正确率很高,而如果用算术方法来解这道题,会加大解题的难度。联想记忆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二、口诀记忆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记忆是以“组块”为单位的,组块内部的信息不是各自独立,而是相互联结的,如果善于把记忆材料分成适当的组块,就能够大大提高记忆效果。口诀记忆就是符合组块规律的一种记忆方法。口诀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1~9的乘法口诀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而且终身不忘。记住这些乘法口诀给他们以后的计算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如果教师能把一些学生较难记忆的数学知识点编成学生朗朗上口的口诀,对学生的记忆无疑是很大的帮助。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的基本特征》的时候,由于学生刚刚学习立体图形,部分学生空间感比较弱,记忆长方体基本特征的时候不是记混淆了就是难记全。因此,笔者把长方体的基本特征编成了这样的口诀:“长方体,立体形,八顶六面十二棱;棱分长、宽、高,每组四条要记好;六个面,对着放,对应面都一样。”一开始记忆时,让学生对着自己的长方体文具盒或长方体书本进行口诀记忆,学生很快就记住了长方体的特征,不仅全面而且牢固。通过口诀记忆,学生不仅轻松记住了长方体的特征,也为以后学习立体图形开了一个好头。

三、谐音记忆

谐音记忆就是通过读音的相近或相同的方式,把所记内容与已经掌握的内容联系起来记忆。应用在数学知识点的记忆上就是利用学生熟悉的词语作为谐音的“原型”,让学生只要能想起这些熟悉的原型词语就能轻松地把读音相同或相近的数学知识点记住。

在学习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尺》这课的时候,教科书上所要求的比例尺都是缩小的比例尺,练习巩固时对于求一些放大的比例尺,学生还是习惯用小数据比上大数据来算,也就是用实际距离比图上距离来求比例尺。很明显,有些学生在求比例尺的时候,根本就不考虑或者不记得比例尺前项是什么,不管做什么题目就由着先前的解题经验错误地计算。这时,笔者要求学生在求比例尺的时候首先要想想自己的“前途”(谐音前图,即比例尺的前项就是图上距离),再计算。这样一来,学生就能较轻松地记住比例尺的前项就是图上距离,再求类似放大比例尺的时候就几乎没有学生犯这样的错误了。

四、从最简单开始想起

知识点的遗忘和相似知识点之间的互相干扰是小学生学习数学路上的两只“拦路虎”。当学生学完某个公式或规律时,一开始在不断地练习强化中暂时记住了,但时间一长,遗忘也在情理之中。还有可能在运用某个知识点时,受相似知识点的影响产生“负迁移”。这时候教给学生怎样正确地回忆相应知识点就相当重要了。

比如说在学完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间隔规律》后,利用“不封闭图形上‘端点数=间隔数+1,封闭图形上‘端点数=间隔数”这两个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由于经过了一段时间,有些学生已经遗忘规律或者回忆规律时产生了混淆,知识点运用产生偏差。这时可以让学生这样去回忆:如果你忘了这两个规律或两个间隔规律产生混淆时,可以先在草稿纸上画一条线段,很明显是两个端点一个间隔,线段是不封闭的,那么以此类推就可以知道在不封闭图形上“端点数=间隔数+1”这个规律了;而对于封闭的图形也可以简单地画一个圆,在圆上任意找两个点,很明显两个端点两个间隔,以此类推就可以知道在封闭图形上“端点数=间隔数”这个规律了。从最简单想起,可以让学生准确回忆出相应的知识点,记忆也更加深刻了。

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可以把几种记忆方法综合运用,比如说在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加减法简便计算》的时候,有些学生在解题时首先不考虑好不好利用运算定律简便计算,有麻木“凑整”现象。像计算“3.6-8.1+6.4+1.9”这样的题目就有一部分学生计算的结果等于0。为了避免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必须让学生弄清楚两点:第一,在使用加法交换律的时候,数字前的符号要跟数字一起移动;第二,在运用减法性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在减号后面添加括号时括号里的符号要改变(即加号变减号,减号变加号)。为了方便学生能更好地记住这两个注意点,笔者把数字前的符号让学生联想成排队时穿的衣服,交换两位同学的位置,衣服是不要换的(利用在題目的计算中,也就是交换数字的顺序,数字前面的运算符号跟着一起交换,第一步的计算也就是“3.6+6.4-8.1+1.9”)。第二步在减号后面添括号,目的是为了简便计算,笔者把这步运算谐音为“减变”(简便),即在减号后面添加括号,括号里原来数字前的运算符号要改变,第二步的计算为“3.6+6.4-(8.1-1.9)”。这样一来,学生每一步计算时的思维就有了形象的“支点”,既方便了学生的记忆,也提高了解题正确率,再做相类似的题目也就不容易出错了。

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有所不同,每个学生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也有所不同,所以我们教师在学生的记忆方法上不仅要“授之以鱼”,还要逐步让学生内化达到“授之以渔”的效果,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想出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长此以往,学生记忆策略丰富了,学习数学的效率必将大大提高。

作者简介:施荣兵(1982-),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区骨干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366099.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