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今天想和大家谈诗呢?因为在你们这个年华,也就是我当年的这个年龄的时候,是以读诗为自己文学的一个最重要的阅读因素。
我父亲1956年开发大兴安岭的时候从哈尔滨来到大兴安岭,是山村小学的校长。他本人特别喜欢诗词歌赋,尤其酷爱三国时期曹植(曹子建)的《洛神赋》,想当然的,我一出生就给我取了“子建”的名字。我上面有一个姐姐,下面有一个弟弟,他就灌输我们读诗的理念,尤其是背唐诗。我那个时候很淘气有点男孩子性格,我姐姐背诗灵得不得了。因为我是正月十五出生的,快挂灯的时候,小名叫迎灯。姐姐背完了,爸爸就会说:“迎灯你也背两首。”我一首都背不下来,因为我心思也不在诗上。但是在我四五岁的时候,从我爸爸那里,我就知道唐诗在他心目当中的重要性。比如说他最喜欢的一首词就是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他经常会吟这首诗。他还喜欢喝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他一喝酒的时候就要吟诵这样的诗。但是当时我们对这些诗完全没有感觉。后来到大兴安岭师范学校读书,是因为我高考考试失利,第一科考的语文,我把作文写跑题了,可能媒体也做过一些作家高考失利的报道,我就是其中之一。那一年的高考题目是《毁树容易种树难》,根据一段材料写一篇作文。因为我平时在高中时候作文不错,我看了题目飞快地就写了。以前的作文纸是稿纸,有格子,不能超过一定的字数,超过了要扣分。我想了一想,作文是自己的强项,自恃自己一定能写好,就飞快地写。写完以后再回头看,文不对题,我写的好像是尊重客观规律的主题了。当时监考的老师姓马,他的脸挺长,跟我父亲也比较熟,我就把他叫过来,问他还有作文稿纸吗?他说:“没有了,一人一份,怎么了?”我小声说了一句:“跑题了。”他当时吓得脸都白了,果然我那一年的高考语文只得了57分,我们那个时候语文是百分制,我的作文只得了5分,这个基本上就是跑题应该得到的分数,所以从一开始我就是抓不住中心思想的人。
高考失败,但是我又很幸运,大兴安岭师范学校原先是一个中专学校,那一年它升格了,升为专科学校,开设了中文专业,我就幸运地进入中文系,而且我是最后一名被录取的。进了这个学校我学的是中文专业,刚好我又喜欢写作,学校有图书馆我就去那看书。开设的课程有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还有外国文学。我觉得这些所有跟文学相关的课程都是我的爱。这里面小说是重点,但是同样沿着这个脉络,就是从中国古典文学里我读到了那么多美好的诗歌,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直到外国文学的这些诗歌。我妈妈那时候是一个出纳员,她有账本,就是每个月支出什么的,她闲置的账本没用的,就让我拿来了,上面有蓝格、红格很密集,因为是写数字的,我现在还留存着。我的读书笔记是有大段大段关于诗歌的摘抄,里面有惠特曼、有雪莱的等等,还有闻一多。
我就沿着这个脉络来讲一下我诗歌的阅读史。中国诗歌的文学脉络是从《诗经》开始,经由楚辞,然后乐府诗,词、赋,到了唐诗宋词元曲,到现代诗、当代诗,大体的脉络是这样的。《诗经》大家都清楚,据说诗歌的编辑跟孔子有关,这是我们国家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的是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诗作。《诗经》对于我们来说开启了诗歌领域讲究风、雅、颂的先河。它里面的一些名句:“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还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还有你们将来要结婚的时候,就可以用到那个名句“执子之手,与子携老”。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里面把这句定义为男女欢爱,直到白头。当然后世有人对钱钟书先生关于这首诗的解读有不同的说法。这些名句都出自《诗经》。《诗经》里面还有一首写战争的非常精彩,就是《采薇》。他写他征战的时候,“昔我往矣”,去战场的时候,“杨柳依依”,就是树还绿着,“今我来思”,这个“思”是个语气词,就是现在我归来了,“雨雪霏霏”,就像今天这样的日子,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日子,“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就是又饥又渴,人困马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种大惆怅,对于战争的这种发自内心的创痛,一个人从沙场归来的心境。他几句词,去的时候是“杨柳依依”,就这么精炼,回来的时候就几句。在诗经当中三言五言诗也有,七言、八言、九言也有,但大多数精彩的几乎都是四言诗,对仗工整,而且往往十几个字、七八个字就把人的心境和意境写出来了。《诗经》的丰富性,它写爱情、写战争的方式都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包括也是写小说所应该汲取的。
到了楚辞,楚辞其实跟屈原有关,也就跟楚地有关。他写的这种诗歌也被称为楚辞体,后世也称为骚体。屈原著名的有《离骚》、《九歌》、《天问》等等不朽的名篇。我在鲁迅文学院的时候有一位老先生叫文怀沙,他对《离骚》极为熟悉。我当年在鲁迅文学院跟莫言、刘震云、余华、严歌苓、毕淑敏等同学一起上课,课程设置得很丰富,有文艺理论课,也有文怀沙老先生讲的《楚辞》。老先生白头发,胡子是白的,长长的飘着,我现在还能回忆起来。他这样摇晃着脑袋唱:“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就是这样循环往复,他不是把《离骚》讲下来的,而是唱下来的。《离骚》在他的吟哦当中,其中的音韵,包括词彩的华丽,包括文辞肌理的深刻,都被唱出来了。我们那个时候接受这种教育,就是文怀沙在唱楚辞,唱《离骚》。屈原最著名的句子就是,當然就是很多学校的格言屏里面都有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至今犹激励大家着在探索的路上奋力跋涉。
下面谈谈乐府诗。乐府诗是我个人偏爱的,可能因为里面收录曹子建的诗特别多的缘故。乐府诗里面很多内容是诗经里没有谈到的,乐府诗增强了故事性,更具有民间性,更贴近民间。这个是由北宋的郭茂倩编辑的,现在存的当然特别多。乐府诗比较有名的,大家都知道应该就是《孔雀东南飞》了,实际上它在乐府诗里叫《焦仲卿妻》。写一个恶婆婆害得儿子儿媳生离死别,最后一个投河,一个上吊自尽。还有一首就是《陌上桑》,我觉得它是最早把民间的叙事放大。写了一个叫做罗敷的女孩,她出去干活,她的美貌是用烘托的手法表现出来的,用别人的眼光写罗敷,行者见罗敷是“下担捋髭须”,走路的人看见她就理他的胡子,少年见到罗敷是“脱帽着帩头”,过去的男人不像你们男孩子是寸头,而是外面要包着头巾,故意整理整理头巾,其实是想多看一下美女。“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就是都忘记干活了,回到家就互相埋怨,说看罗敷地里的活没有干就回来了。里面还谈到了使君,“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踌躇”,马看到罗敷的美貌都停下来了,我觉得他这笔写得极其生动,就是这种自然性,不光人为罗敷美貌所打动,连马也是这样的,然后使君遣吏往,就是问她谁家的女孩,这种叙事下面还有,罗敷把使君回绝了。《陌上桑》我为什么格外喜欢它?我觉得乐府诗歌、很多比较人性化、又比较轻松,又生活化的内容。它在写法上又极其的小说化,其实你看这个细节,用烘托法,就包括《红楼梦》里面你现在回忆很多片断用烘托的手法比比皆是。写王熙凤出场,贾母先渲染了一下,告诉林妹妹不要被吓着,然后她的笑声先传来了。我不知道曹雪芹当年是否读过《陌上桑》,这些确实在乐府诗集里面都有展示,我觉得它是小说最早的雏形,相当富有叙事性,用最精炼的语言,没有多少字,把官吏、女孩、行人、马,自然、人、景、动物等等非常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看似是一幅田园风光画,但也有上层和下层的区别,官吏坐在高头大马上,耕田、种地的农夫还得悄悄看,官吏就可以让人去问这个女孩愿不愿意跟他一起走,整个社会形态在《陌上桑》里面就完整的体现出来。
下面讲讲唐诗宋词,我喜欢的词人包含“大李杜”李白、杜甫,还有“小李杜”李商隐和杜牧。我还很喜欢写《滕王阁序》的王勃,当年上师专的时候对王勃的《滕王阁序》太喜欢了,倒背如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太美了,能写出这样词句的人真是天人,就是人和自然、情景的结合。张九龄写了很多军旅诗,包括王维、孟浩然、白居易等等,还有李商隐的诗大家也很熟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等等。今天下着小雨,杜牧寫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今天不是清明时节,是“晚秋时节雨纷纷,学子听课欲断魂”。你们谁也不喜欢上课。这个时期唐诗的成就实在太高了,但是首推的还是李白和杜甫,我个人很喜欢李白诗的气象,但更欣赏杜甫诗的朴素和深邃。杜甫也曾经写过怀念李白的诗,“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李白的诗气象大,但杜甫的诗更接近我们的生活。比如“朱门酒肉臭”,其实他讲的豪门里面酒肉飘出的香味,但是大家读为“朱门酒肉臭”,你这么理解其实也没错。“路有冻死骨”,现在读起来,尤其是在一些贫困的地方,你会有一种格外痛心的感觉。好诗就是这样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
接下来古典文学中的宋词也达到了高峰。有豪放派的词人,也有婉约派词人。婉约派的风格比较契合今天的天气,像柳永、晏殊、李清照还有南唐后主李煜。李煜在政治上很昏庸,但是他写的词太美了,特别华丽。像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像晏殊写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都是这种心情。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写得太好了。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最后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们今天在这样一个场合,回味这样的词句,还依然被古人所感动。豪放派词人我最爱的是辛弃疾,其实辛弃疾在文学史上把他定义为豪放派,但我个人觉得辛弃疾是介于婉约和豪放派两者之间的一个词人。虽然他写了很多征战的词,像《前出塞曲》《后出塞曲》,但是他也有很多恬淡的词“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就是那种恬淡的风景画,辛弃疾的笔下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但是我更爱他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种让我永难忘怀的句子。其实还有一个词人纳兰性德。纳兰性德的词我也格外的偏爱,他的词有点偏向于李煜的风格,“夜深千帐灯”这种,他写军旅写出这样的味道,将个人情怀和家国情怀高度浓缩到一起,他表现自己最真实的内心,用最惆怅的笔法书写。他是最接近灵魂内心声音的这样一个词人。
过渡到中国现代文学,现代诗我觉得成就比较高的像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林徽因,还有穆旦、朱湘等。闻一多大家很熟悉,他写的很著名的有《红烛》、《死水》,他在1946年发表最后一次演讲之后当天下午就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了。他是清华大学的教授我最喜欢他的《红烛》,直到现在读《红烛》依然激情澎湃,我觉得现代诗缺乏这种激情和血性,你看他写《红烛》,“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就有点像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这种情怀,当然他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写的。很多人不喜欢闻一多,说他的词战斗性太强,觉得闻一多的诗跟诗严格来说没有关系,但是我依然认为闻一多是一个大诗人,包括他的《死水》。像徐志摩的死也是很著名,飞机失事,这倒不是杜撰的情节,他和林徽因之间这种说不清的情感纠葛,最后死也是因为去参加林徽因的一个活动,搭乘了邮政飞机,在山东济南那一带失事。徐志摩的诗,包括戴望舒,我觉得他们偏向于一个风格,就是更注重细腻性,他的情感性,包括音乐性,他们的诗里面就是爱情也是永远的主题,你们都会读他的《再别康桥》,大家都说这个诗是他死亡方式的预告,“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边的云彩”,一会要谈到朱湘的自杀,他也写过一首类似的诗,而且也是他的死法,所以作家们写作的时候真要小心,把死法写得多种多样一点,别完全是一种。今天雨天适合读戴望舒的《雨巷》,我看满走廊都是伞,没有发现一把油纸伞,男孩们出去不知道能不能逢着一个打着油纸伞的丁香样结着愁怨的女孩。朱湘我为什么喜欢他的诗呢?原来我不太关注他,我是偶然在书店看到他的诗集,看完大吃一惊,里面的《采莲曲》,包括他写的《废园》,这两首词,都特别好。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是巨大的,而且他的诗的成就是不可磨灭的。他的诗是相对比较颓废的,《采莲曲》是很清新,你看他写的《废园》:“有风时白杨萧萧着,无风时白杨也萧萧着”。他当时特别看重《采莲曲》,刚好也巧,和闻一多的作品同时发在一张报纸上,大家知道报纸有头版,就是占据首要位置,他的《采莲曲》就被挤占到一个很小的位置。他就大发雷霆,觉得为什么闻一多的作品可以放在头版,而他的没有呢?我建议大家读读他的诗,尤其看看《采莲曲》和《废园》。朱湘是一个绝对诗人气质的人,他在清华大学教过书,后来在安徽大学教书,他几度是一会辞职一会恢复教职,他的个性跟整个社会是不兼容的,后期他经常跟人借钱,整个生活是特别颓废的,他曾经写一首名诗《葬我》,“葬我于荷花池内”,而他最后也确实死于一条江上,从上海去南京的途中,在轮船上。朱湘的诗虽然没有他们名气大,但是从诗歌的角度来讲,从倾听灵魂的呼唤来讲,我觉得他是一个杰出的诗人。
到了中国当代文学,诗歌里面我比较喜欢的有艾青、牛汉、郑愁予、北岛、舒婷、顾城、翟永明、西川、于坚、欧阳江河等等,还有余秀华,这些诗人都是相当不错的,余秀华冒出来也不是偶然的。牛汉我还认识他,因为我读鲁迅文学院的时候,他家离鲁院很近,他是《中国》杂志的创办人,我最早在《中国》杂志上发表了两篇小说作品。正好那个时候牛汉是主编,所以就认识了他,有的时候我和同寝室的海男去他那谈诗,听他讲诗歌。艾青的诗有一些确实好,但是我不喜欢他的全部,我喜欢他写家乡、乡愁、土地那一部分的,他有一些诗,跟郭沫若的某些诗一样,可能有待商榷。当然就是个人气质不一样,反正我不是特别喜欢。郑愁予的诗我是特别爱的,大家可能更爱余光中,可是我偏爱郑愁予,他也是性情中人。六七年前,郑愁予先生在香港大学驻校,我恰好在浸会大学,有一次和他喝酒谈天,他和文怀沙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他念着念着诗喝了酒以后会唱诗,而且唱得特别有情绪,和他的夫人一起站在阳台上,喝着金门的高粱酒,我觉得这些人他整个的生活和他的诗是联系在一起。我也跟他讲过,我说特别喜欢他写的“我们常常去寺庙,常常去无人的海滩,常常去上坟,献野花给那些好听的名字”,这写得太美了,“常常去上坟”,我们一般把上坟写得特别阴森、悲哀、惆怅、凄惨,可是他们是选择那些好听的名字,墓碑上哪些名字比较好听,然后他采了野花献给他。当代的诗人,北岛的诗大家太熟悉了,“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包括舒婷写的《神女峰》,谁有舒婷写得那么好,“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如果男孩子求爱不成功的话,给女孩子就朗诵这首诗,一定会成功,我觉得写得特别美。还有海子,“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么美好的诗,还有他那样的死法,都让人无比心痛。但这首诗现在却被房地产商们在推海景房的时候作为广告词了,这让我无比难过,因为他写的是一种诗人的理想的生活和现实的痛,其实都包含在这首诗里,他没有获得这样的生活,可是房地产商用来打广告,就把一首诗深切的痛给消解了。
接着就是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的诗歌我非常喜欢印度诗人泰戈尔,他也是东方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家。当然有人说他获得诺奖跟欧洲对他广泛的认同有关,他的《飞鸟集》大家太熟悉了。就是郑振铎先生翻译的,泰戈尔其实是一个贵族,家境非常殷实,他曾经访问过中国,那个时候给他做翻译的是徐志摩。泰戈尔的诗也很适合你们现在这个年龄来读,后来冯唐也翻译了《飞鸟集》,好像引起了轩然大波,我后来朝冯唐要了一本《飞鸟集》的签名本。郑振铎翻的一些译文确实特别美,“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夜之静美”,能译出这样的词,确实太美了,冯唐的《飞鸟集》确实某些用词有待商榷,但是他也有一些译得非常美,但是我们报道的时候往往把好的一面给遮蔽了。我觉得无论对文学还是对其他,应客观看待,不同的译本多一些,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还有像美国诗人惠特曼,他的《草叶集》,这个自由体读起来非常轻松,大家低头看手机的一瞬间,其实可以读一两首惠特曼的诗、泰戈尔的《飞鸟集》的。我刚刚谈到的那些诗人他们都是新月派诗人,就是因为泰戈尔的《新月集》的影响而得来的。大家也可以关注英国的雪莱,还有拜伦,他写的长诗《唐璜》,我原先在笔记本上大段大段摘抄的都是《唐璜》的片断,我择了其中很经典的一些放到笔记本上,还有济慈。还有和黑龙江一江之隔的俄罗斯的普希金,大家都知道他著名的死法——决斗,当然有多种说法,我去俄罗斯的时候,到了他决斗前所停留的地方,就是咖啡馆。我就想他喝咖啡的那一刻想到的是什么,是死亡,还是捍卫他的荣誉?这个是不得而知的。普希金不仅诗歌写得好,像《致大海》,还有《自由颂》,他还有著名的小说《黑桃皇后》。在俄罗斯谈起普希金,谈起托尔斯泰,谈起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们都是引以为傲的,俄罗斯你别看他的经济衰落,但是他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真是高,他们那里有很多免费参观的伟人的故居,他们本国游览的人非常多。可是我们有一些文化名人故居,政府做的,可能不是我們心里认定的那种文化名人,这种故居很冷清,有时候我去参观一个人都没有。
我今天把我写作成长过程中读诗的阅读感受,我偏重的诗人,做了简单的回顾,这也是与同学们分享诗歌的一个过程。这个年华读诗有什么好处呢?第一,青春时代读诗,它精短、自由的文体形式,表情达意上的直接和迅捷,最能把青春的激情点燃,把苦闷宣泄出来,也能更真实的反映我们的内心世界,它能让我们每时每刻倾听内心的声音,也是保持自我最佳的方式。我觉得青年人不要人云亦云,一定要保持自己的美好天性,美好的艺术必须是首先拥有一颗自由心灵的人才能承载。第二,青春时代读诗能让我们建立与音乐的美好关系,好的诗是可以唱出来的,音乐可以说是人生的最佳伴侣,也是我们的生命之泉,你们都有随身听,我是用的很旧的手机,只能收发短信、接听电话,没有别的功能。但是现在网络阅读包括手机阅读,你们能很快捷的读一首诗,然后也能从诗中培养对音乐的兴趣,你们经常插着耳机,我估计基本上是在听某人的某首歌,没有这首歌你们是不是觉得校园生活太枯燥了,每天几节课上下来,真是头晕脑胀。第三,青春时代读诗能在你挫折时给你力量,我还是要给你们一点励志的东西,我从来不灌输心灵鸡汤,我自己也不喜欢,但是确实诗歌的丰富性,它有把苦难化作甘霖的力量。比如很简短的一些诗,你像读闻一多的《红烛》甚至《死水》,我直到现在50多岁了,依然可以从好诗中获得力量,在不同的时代,你能找到相同的情怀。第四,读诗可以锤炼我们的语言,《陌上桑》那么短的句子,能写一个那么丰富的内容,而现在有些长篇小说30万字、40万字,让人不知所云。我觉得文学首先必须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可以锤炼我们的语言,无论你将来从事什么样文体的写作,以诗为练笔的切入点,你就是找到了语言的金钥匙,或者说拿到了文学的无敌盾牌,无往而不胜,我觉得一定要重视语言。最后一点,这个时代全部都在低头看手机,高效率,但是又碎片化、快节奏,读一首诗其实就相当于每天喝了一杯“文学茶”,我觉得这种“茶”陪伴我们的人生不是坏事,谢谢大家,我就讲这么多。
迟子建,当代著名作家,现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1983年开始写作,已发表以小说为主的文学作品六百余万字,出版各类文学著作八十余部,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群山之巅》《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额尔古纳河右岸》《白雪乌鸦》、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我的世界下雪了》等。曾获得第一、第二、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等文学奖,作品有英、法、日、意、韩等海外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