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文玲 张宪华
内容摘要:《论语》作为先秦儒家的经典之作,篇章内容编纂上具有着严密的逻辑性。二十篇每篇各有主题,如《学而篇》主要围绕学习这一主题;每章围绕着主题排列,如《为政篇》二十四章,将以礼治国、以德为政作为最基本的准则,进而发展到修身、齐家、治国必经之道,再进行修身、治国要求的论述,整体式进行认真的选择安排,逻辑清晰;各篇之间环环相扣,逻辑严密。
关键词:《论语》 内容 逻辑性
《论语》一书的编纂并非一次定型,而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集体编撰而成,尽管有时候出现称呼不统一,个别句子重复的现象,但是就全书整体来说,《论语》在内容上是存在着严格的逻辑性。
一.每篇各有主题
《学而篇》的主题是学习,其中共计16章皆为围绕学习这一主题,并且有八章是直接讨论学习的。第一章主要是学习方面的论述,包含了学习态度:乐之、悦之;学习方法:切磋、复习;学习目的:律己、修身;为学的三个阶段:立志初学、学有所得以及成为君子。本章言语精炼,内涵十分丰富,因而其位于全篇甚至全书首位是必然的。第十四章则是孔子对于“好学”的标准;好学者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富有,而不是物质上的享受;好学者在实践中学习、善学习有道者,且不炫耀、不哗众取宠、谦虚谨慎。
《八佾篇》中心内容为礼乐。内容主要有:一是孔子十分的重视礼乐;二是孔子是如何理解并深层次的阐述仁、礼、乐的内在关联。礼乐之本为仁,仁德先于礼乐,人不行仁则礼乐为虚形;无真心、真诚,则吊丧、祭祖或祀神,所为皆非尽礼;人之情为礼之本,且人之情受制于礼,礼调和人际联系。三则是孔子批评僭礼的各种行为。孔子或委婉或明确的指责反对鲁国举行禘祭、季氏祭祀泰山等;四则言及比箭,祭祀,侍君的礼仪。从这些可以看出,这一篇皆是围绕礼乐的主题进行编排。
《论语》之中有的初读时,不易把握概括主题。例如《泰伯篇》,共计21章节,内容可分成三块。一为曾参五章,从小心谨慎的为人处世、修身养性勤学好问,到可托孤寄国,负重致远等,基本上归纳了曾参的学识、品德、性格、成就;二是孔子对尧、舜、禹、泰伯、文王的赞美的五章;三是孔子泛谈的十一章。仔細研究,可以得出:孔子的泛谈,大多数与曾参有所联系。可见,《泰伯篇》的主题是曾参其人,是曾参的人物专论。
二.每章围绕主题排列
例如《为政篇》。首章要求为政者借自身德行而教化民众,治理国家,也即是“为政以德”,这是孔子的为政方略。第二章孔子认为为政者应无邪念、思想纯正,也即是“思无邪”。第三章则是对两种治国方法的比较;采用刑法政令方式治国,民众因为畏惧,为了免于罚,便无羞耻心;采用礼教以及道德治国,感化民众,则民众既有羞耻心,也可纠枉过正。尽管,孔子未对刑法政令治国进行全盘否定,然其倾向十分明显,这一章也是对“为政以德”的回答,与首章照应。第四章为孔子的自述,主要是其学习修养方面的心路历程,启示民众要与时俱进,学无止境;必须按部就班、踏踏实实从头开始,这是由必然王国实现自由王国的必然条件。第四章和第二章首尾呼应,阐述了“思无邪”产生根源。第一章至第四章是《为政篇》的主要内容,后面的篇章都是对此进行说明。第五到八章为孔子对子夏、子游、孟武伯以及孟懿子问孝的回答,从孝的内涵进行论述。从孝悌开始学会爱一切人,仁之本在于孝悌,孝在人的品德中居于首位。并且,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包含了孝悌,并与齐家、修身相关联。在第九章中,对于一人愚或智,不肖或贤,需要基于表面之上进一步深入考察。第十章中对一人的方法、心态以及动机进行多方面分析,此人便无所遁形。第九、十两章皆为知人之道。知人对为政者来说很重要,为证关键在于知人善任,不知人则举贤任能便无从说起。第五到十章为此篇第二个逻辑主题,将修身齐家以及治国线索进行梳理,提出为政者的必备条件。第十一到十七章主要为修身方面的论述,包含了学习方法:学思结合、温故知新;诚实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批判精神:明辨是非、攻乎异端;君子风范:周而不比、君子不器以及先行后言。这是本篇第三个逻辑段落。第十八到二十四章是对理政治国方面的论述,其中含有因承革新、多听多看、以身作则、鉴往知来、言而有信以及言而无信等。在第二十一章中,将为政齐家相联系,呼应了前面的五到八章,同时也表明了为何将问孝之答放在本篇。在古代的认知中,家国为一体,齐家的道理和治国的道理是相通的。可见《为政篇》计二十四章,将以礼治国、以德为政作为最基本的准则,进而发展到修身、齐家、治国必经之道,再进行修身、治国要求的论述,整体式进行认真的选择安排,逻辑清晰。
再如《公冶长篇》。共计28章,共谈到了25人,纵观全篇可得知,中心内容是对人物的评议。编撰者这样安排:公冶长、南容二人排在了最前面,两人不仅是孔子的学生也是孔子的亲属;孔子称宓不齐为君子,孔子称端木赐大器,冉雍、漆雕开、仲由、冉求、公西华、颜回诸学生,孔子对这些人的评价较为中肯,因此将其列在第二阵营;孔子原本最中意的弟子是颜回,端木赐曾经说过“闻一以知十”,所以这一章放在最后。随后的几章,记载孔子针对弟子的一些否定性的评价。在第十二章中,子贡与孔子的对话谈到了人的命运和本性问题,而孔子最终并没有多说什么。因此,在第十三章中,子贡说“老师关于文献方面的学问,我们听得到;老师关于天性和天道的言论我们听不到”,这样编撰者把第十三章放在十二章后;在第十三章中,子贡说到了“可得而闻”和“不可得而闻”,所以“子路有闻”成为第十四章。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知,这是孔子对学生的一些评议。接下来的第十五章到二十五章,分别记录了孔子对孔圉、公孙侨、晏平仲、臧孙辰、子文、崔杼、陈文子、季文子、宁俞、伯夷、叔齐、微生高、左丘明这些人物的评议。第二十七章和末章存在内在关联。从这里来看,此篇最后三章为孔子自我评价。整个章节采用了一个井然有序以及层次清晰的方式来进行编排,主要为评议弟子、评议前人以及评议自己的顺序。
三.各篇之间的逻辑关系
《论语》二十篇环环相扣,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
孔子一生最显著的功绩就是育人与治学。孔子对治学十分的重视,并且治学成果以及学习思想十分丰富,正是由于“学而不厌”才造就了孔子,所以将《学而篇》置于《论语》首位是恰到好处的。正如钱穆所言:“孔子一生重在教,孔子之教重在学。孔子之教人以学,重在学为人之道……故《论语》编者列之全书之首。”[1]孔子认为应该积极入世从政,主张用行舍藏,其曾花费14年来周游列国希望能从政得到任用赏识。《论语》中在《学而篇》之后紧接《为政篇》也和孔子的本意较为符合。孔子思想主要是围绕仁与礼。在《论语》中仁字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多达109次。从孔子开始,仁的内涵得到了提炼扩张,逐步产生思想体系。礼在孔子的心中重要性仅在仁之下,从个人来说,不懂礼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对国家来说,礼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从而维护国家整体秩序。由此可知编撰者为什么把《八佾篇》放在《为政篇》之后。《公冶长篇》、《雍也篇》以及《泰伯篇》三个篇章都是人物的评议,是对前几篇提出的思想观念作为标准,并用于评价人物中去;孔子的志行则位于《述而篇》、《子罕篇》以及《乡党篇》三篇之中,也是前几篇的思想观念在孔子自己身上的体现。
教育这一主题也在第十一篇《先进篇》得到了论述。皇侃在《论语义疏》中说:“此篇明弟子进受业者先后也。所以次前者,既还教乡党,则进受业者宜有先后,故先进次乡党也。”[2]《颜渊篇》与《子路篇》的主题都是从《先进篇》承接而来的,主要体现出了孔子诲人不倦、因材施教以及有教无类的教育方式。第十五、十六篇为《卫灵公篇》以及《季氏篇》,这两篇以君子论为主题,两篇点明了“君子”和将小人君子作为对比固不待言,剩下的各个章节也对君子如何为人处世以及如何做君子进行了直接以及间接的联系。孔子执教办学是以育人为目的,将人培养为君子,从这方面来看,上面几篇都存在着明显的内部联系。
第十七、十八篇分别为《阳货篇》以及《微子篇》,都表明了“见圣道之不行”。第十九篇为《子张篇》,主要是弟子继承和发扬孔子学术。第二十篇则为《尧曰篇》共计三章,从古至今对于此篇的意见各不相同,难有定论,然而可以明确的一点就是《论语》的编纂者把孔子和尧舜禹汤文武放在同等地位,表示对孔子的尊敬。
四.结语
正如学者黄怀信所说:“今本《论語》各篇内容皆有一定的主旨,二十篇自为学修身至治国平天下,是一完整体系,各篇之间,互存一定的逻辑关系。”[3]
《论语》二十篇就内容而言的确逻辑严密,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三联书店,2002.
[2]皇侃撰.高尚榘校点.论语义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3.
[3]黄怀信.从内容与结构看《论语》成书[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4).
基金项目:2019年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论语》篇章编纂体系研究(编号:201910236022)。绥化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论语》文学研究(编号:shxy202020)
(作者单位: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