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文学教育

新媒体下跨文化交际研究综述

新媒体下跨文化交际研究综述

黄岩

内容摘要:随着时代科技的进步,新媒体不断发展,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对跨文化交际理论提出了新的问题,是否在新媒体时代下仍然适用。本文通过对近十年来有关跨文化新媒体研究的相关论文进行综述,先对新媒体和跨文化交际的发展进行概括说明,最后对跨文化新媒体研究中新媒体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进行评论。通过对新媒体下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进行综述,有助于在新媒体时代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有助于对跨文化交际深层的研究。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新媒体 跨文化的新媒体研究

新媒体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长Peter C. Goldmark于1967年率先提出。他在其发表的一份关于开发电子录像(EVR)的报告中,他把电子录像称为“新媒体”。1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罗斯托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中多次使用“新媒体”一词,由此,“新媒体”一词开始在美国社会流行并逐渐扩展到全世界。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而“新社交媒体意味着每个人都是出版商,每个人都是一个批判家”(Georgetown University, 2010)。

新媒体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了三大影响:第一,新媒体的传播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现象。扩大了交际圈,能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跨文化交际。第二,由于新媒体的传播主体包括各行各业的使用者,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新媒体的传播主体将获得的原始信息以视频、图片、声音、文字的方式直接呈现给传播受体。这样一来,扩宽了跨文化交际的方式。第三,新媒体为每一位数字产品的使用者提供了一个自由传播信息的平台,它突破了信息传播在地域方面的局限,在无线网络和数字压缩技术的带动下,可以达到“零时间”“零距离”的同步传播效果。随时随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不受时间与空间的束缚。

1958年,美国著名的跨文化研究学者Hall出版了《无声的语言》,该书中第一次出现了跨文化交际一词,并对其进行了定义。从此,跨文化交际成为了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之后许多学者把这一著作看作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开始。

由于不同国家和民族有着完全不同的语言,环境,宗教信仰等文化背景,而处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群体交流时,常常用自己喜欢或惯用的方式来进行,这就可能导致对对方所要表达的事物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阻碍了有效交际的产生。胡文仲教授(1999)在他的《跨文化交际面面观》中,对跨文化交际作了如下定义“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两个人进行相互交流的过程,即可称为跨文化交际”。他认为跨文化交际并不一定只是存在于不同国家之间,也可以是相同国家内的不同民族之间的交际过程。

黄艳军(2008)发表了《浅析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休克现象及其对策》一文,他从也心理学角度对跨文化交际进行了深刻分析,并得出“要想与自己有送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达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除了要实现了解双方的文化差异外,还需要在交流中对对方想要表达的意图进行理解,只有真也交流,才能是双方彼此信任,这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进行”。他把跨文化交际研究延伸到了心理学领域,把跨文化交际看作是交际者内心活动的构成。由此,拓宽了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范围,研究者可以将跨文化交际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络的普及,新媒体随处可见,并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巨大的影响和作用。Shuter(2012)将跨文化新媒体概括为两个主要的方面:一方面是新媒体与跨文化交际,另一方面是文化和新媒体,前者是主要方面。

在之前的研究中,也有将跨文化与新媒体结合起来一起研究,但主要研究的是文化或说跨文化对新媒体的影响,例如文化是如何影响新媒体的发展和形式的。但在近几年的研究中,研究的方向逐渐偏向新媒体是如何影响跨文化交际。较之前而言,人们的交际的方式是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而自从网络的普及,大大地改变人们的交流方式,使跨文化交际更加便捷。新媒体,有时像Facebook, Twitter, WeChat等等社交媒体,使世界各地的人们能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在网络空间内保持联系,很明显,新媒体中所呈现的共享信息的交流性,通过建立个人联系将直接影响虚拟社区中跨文化关系的发展,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Elola和Oskaz(2009)发现在外语和留学上,博客的使用不仅对跨文化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且提高了参与者的跨文化能力。不仅对个人有所影响,也影响了国际商业关系。新媒体的发展使得跨文化交际不受时间空间上的限制,不仅对跨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更为研究跨文化交际提供了更多的方式。与此同时,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以及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也有了明显的增长。

新媒体对跨文化交际也有负面影响(Jackson2011),例如Qian和Scott(2007)发现,人们在网上发布的博客中,透露过多的个人信息尤其关于朋友,雇主和其他的负面信息,往往会导致文化内部和跨文化建立建设性人际关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新媒体的广泛使用可能导致某些低文化的丧失。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总是遵循着从低文化到高文化的趋向。即使在同一时期,由于种种原因,各民族国家也不可能处于同一发展阶段。比如上个世纪,中国处于农业文化阶段,英国已经是工业文化。一种文化能够自身由低文化进化到高文化,但由于跨文化交流,一种文化也可以由低文化播化或涵化为高文化。跨文化交流的趋向不可能有悖于这一趋向,所以处于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化在进行交流时,高文化会处于主导地位,以自己强大的影响力促使低文化发生变化,无论是低文化中的表征性文化现象还是实质性文化现象,都因为受到高文化的冲击而发生改变,逐渐趋同于高文化。新媒体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产物,它是高文化社会中的一种传播方式,这种传播方式一旦波及到低文化社会内部,由于它的特点,它可以传播大量的高文化,包括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人类总是趋向进步的事物,所以,处于低文化社会的人群会自主地靠近高文化,新媒体会隐藏性的调动大众的热情,接受高文化,有可能会排斥自己的文化,并认为是自己的文化滞后了社会的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丧失自己民族的文化。

跨文化交际理论中第三文化,这一概念最初由Fred Casmir发展而来,定义是:融合两个不同的文化而形成的第三文化。由于第一文化与第二文化的冲击,人们无法适应第二文化,在夹杂着第一文化的同时,产生了既有第一文化又有第二文化的第三文化。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今天,第三文化也可能会产生在虚拟世界里,但是比较难。而另一个跨文化交际理论——跨文化能力会在新媒体时代下,有着显著的变化。

2012年Shuter提出的跨文化新媒体,将会成为下一个前沿,将会有更多的学者研究新媒体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本文讨论了于在媒体时代下,之前所总结出的跨文化交际理论已经不再适应。通过这次的综述,对跨文化新媒体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跨文化交际更深层次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付玉辉.(2014).中国新媒体传播研究综述.国际新闻界.

[2]Doreen, Wu & Chaoyuan, Li.(2016). Sociolinguistic Approaches for Intercultural New Media Studie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XXV: 2.

[3]Elola, I. & Oskoz, A. (2009). Blogging: foster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development in foreign language and study abroad contexts.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41(3), 454-477.

[4]Georgetown University. (2010). Bridging Babel: New social media and interreligious and 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

[5]Guo-Ming, Chen. (2012). The impact of new media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global context. China Media Research 8(2), 1-10.

[6]Qian, H., & Scott, C. R. (2007). Anonymity and self-disclosure on weblogs.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12(4), 1428-1451.

[7]Jackson, M. (2011). 10 big benefits of a busy business blog.

[8]Sawyer, R. (2011). The Impact of New Social Media on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Senior Honors Projects, 242.

[9]Shuter,R. (2012). Intercultural New Media Studies: The NextFrontier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4(3), 219-237.

課题项目:江苏大学第19批大学生科研课题拟立项资助项目(19C498)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366920.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