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文学教育

古诗词诵读教学例析

古诗词诵读教学例析

宋永玉

内容摘要:诵读经典,传承文化。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对其有很好的传承和发扬,诵读是必要手段。本文以王崧舟的示范课《长相思》为例,从一种指导思想,一个实践策略和几种教学方法方面对其诵读教学进行探析梳理,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古诗词教学方面的参考。

关键词:教学理念 实践策略 教学方法 诵读 古诗词教学

诵读经典,传承文化。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对其有很好的传承和发扬,诵读是必要手段。本文以王崧舟的示范课《长相思》为例,从一种指导思想,一个实践策略和几种教学方法方面对其诵读教学进行探析梳理,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古诗词教学方面的参考。

一.一种教学理念

诗究竟是可解还是不可解的?在中国古代文论观念里,“以诗论诗”才是“评诗之体”。文论言说者可以充分地施展他们的文学才华,进行诗性的言说和诗性思维。因此他们拒绝理性的分割和剖析,追求用诗解诗,用诗性的体验和文学化的言说去激起读者意识中的诗的活动。朱光潜从诗的审美属性出发,也提出了“诗为有韵律的纯文学”,要将诗看成一个不可拆分的整体。他认为,在品评诗词时,首先要在脑海中描绘出一幅图画,进而发挥直觉的作用,由直觉生成意象,由意象形成境界。他持有的“诗不可解”观点,最大限度地保护诗的完整性,尊重个体在感受上的差异性。王老师的“诗意语文”继承了以上的文学观念,强调把“诗(词),作为一种完形的存在”,让“诗”凭借着自己的语言说话,保护诗的“诗意性”,让学生直接贴在诗的面颊上感受她的诗意。

纵观整个《长相思》的教学实录,可看出“把诗作为一种完形的存在,保护诗的诗意性”这一教学理念是贯彻始终的。从王老师的三大教学板块:借助注释,读懂词意;展开想象,读出词情;互文印证,读懂词词来看,他是以诵读来层层推进教学目标,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又赋予“读”不同的目标、方法和意义。是把诗作为一个完形的整体存在,并不对其进行字词分解。但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其生活积累、人生积淀和文化底蕴还较为薄弱,古诗词语言对于他们来说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如何让学生掌握基本生字词义,理解诗歌大意?就是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上课开始,老师就对读的方面做了明确具体的要求:自由朗读,仔仔细细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词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前者重在正音,后者重在节奏停顿,总体来说重在扫盲,整体感知文本,并不对词进行任何的分解。

在第二教学板块:展开想象,读出词情部分。首先通过提问学生词人“身在何处?”“心在何方?”既检验学生是否在第一板块中读懂词意,又是引出词情,明确词人“身在征途而心系故园”的状况,感受词人身心分离的思乡之苦。在音乐中想象故乡的美好,和词人现在的处境,两相对比,在一遍又一遍逐层深入的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思乡情感。除了诵读,除了在想象和体验中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仿佛自己就是纳兰性德在一遍又一遍地诉说,再没有别的更好的方式来保护诗的“完形”,让学生得以把自己的心贴在词的脸颊上,体会词中真正的温度。

但王老师的“诗意课堂”不止于此,在借着纳兰性德自己的诗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来一遍一遍的读,一遍一遍的问,体会到词人心灵破碎的原因是他的家国担当,走向更广阔的生命境界,从“诗意语文”的课堂,走向诗意的人生,达到了读者与作者心灵的对话。

二.一个实践策略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强调“诗(词),作为一种“完形”的存在,保护的最佳策略就是诵读。”因而那种在古诗词教学中想通过拆解,翻译古诗词语言,用现代话代替古诗词语言,达到让学生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情感、内蕴的教学方法在王老师看来并不可取。并为此提出一个教学实践策略叫“因声求气”,即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诵读品评,探求语言文字的声气、节奏和神韵。我国诗歌语言具有独特的音乐美,诵读则把无声文字还原成有声语言,在还原的过程中就有可能比看更容易、更便捷、更全面地把握语言的思想内涵,特别是进入语言的情感状态和精神世界。而《长相思》作为王老师“诗意语文”的代表作,更是将这一实践策略运用自如,从而寻求到了在古诗词教学中“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的一种“和解”。

在整个《长相思》教学过程中,都是王老师运用“因声求气”策略的过程。从最开始通过三种层次的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韵。再到通过配乐、情境创设等多种形式的诵读,把无声的文字还原为有声的语言,学生在还原的过程中就更容易把握《长相思》的内涵,更容易感受《长相思》的温度和魅力。

三.一些教学方法

在“诗意语文”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为了达到更好地诵读效果,王老师的教学方法按着课堂进度呈现主要有以下几个:

1.范读

首先是范读,主要体现在第一教学板块:借助注释,读懂词意。在课堂导入之后,王老师先请一位朗诵水平相对好的学生诵读全词,并通过问题:“这首词当中的一個生字,一个多音字,他读准了没有?”来聚焦这首词的重难点生字词“更”和“聒”,扫除学生的诵读障碍。类似的学生范读,老师点拨课堂中有很多处。还有一种范读是老师直接示范,比如如何读题目《长相思》?在学生没有深入的学习整首词之前,显然读不出题目《长相思》的韵味和感觉。所以此时老师分别以快速平淡和缓慢深情两种读法来读《长相思》,通过对比,让学生了解整首词的情感基调,为后续的教学环节做铺垫。只是一种范读,也要结合学情和教情进行合理安排,体现了王老师醇熟的课堂教学能力。

2.举象、造境

所谓“具象”,王崧舟说:“举象,回到象,就是回到语文的源头活水。”那就是生活,当古人们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运用文字简洁凝练的记录下来,时隔千百年的我们再次品读这样的文字时,同样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将它还原成生活,还原成形象本身;“造境”就是在举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创造出某种特定的情境、意境和心境;如果说举象仅仅是把诗歌语言一个一个单独还原成个体,它们之间是单一的个体,彼此不具有关联性。那么造境就是把这些单一个体串联起来,由点到面,形成一种具有连续性的情境、意境。每篇文章都有其自己独特的情境,这种情境,是文章中各种形象的叠加,从而形成某种氛围。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能够与词人产生某种共鸣,实现作者与读者的心灵对话。

具象和造境的教学方法主要运用在《长相思》的第二教学板块:展开想象,读出词情中。首先播放背景音乐,老师深情朗读并提问:“现在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境?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这些问题意在引导学生来还原词中的“风声”“雪景”,引导学生感受《长相思》中的词人所处的塞外边关场景。而通过学生回答说:“看见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故乡”……可以看出,这两种方法可以使學生展开想象,尽情的去贴近文本,贴近作者。但王老师并不仅仅止与此,而是顺着文字脉络挖掘文本潜在的意蕴:作者如此思念故乡,不只是因为边塞的孤独艰苦,更多地是家乡的温情。因而老师继续引导学生创设情境:“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境呢?”让学生想象写话,尽情的畅想作者故乡的温暖。故乡有多温暖,现在就有多孤独,两相对比,更显作者此刻的孤独痛苦,学生体会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破碎心肠便不是什么难事了。接着就是读,在老师的引导下,一遍又一遍的诵读,学生与作者的距离便在这诵读中越来越近,越来越深。

3.角色扮演

在古诗词教学中,由于与作者生活的年代相隔甚远,难以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为了让学生贴近作者,角色扮演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在《长相思》的课堂中,角色扮演主要体现在第三教学板块:互文印证,读透词心。主要有两轮角色扮演:第一轮,王崧舟自己扮演纳兰性德的角色,让学生跳出时空,直接对话纳兰性德:“为什么要去从军?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回去呢?”进而引出“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来自问和他问,进入到第二轮的角色扮演。第二轮角色扮演主要是他问,让学生自己选择角色,扮演所有可能盼望词人回家的亲朋好友来对话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这两轮的角色扮演所取得的诵读效果非常好,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感,使他们能获得平等的地位,和词人对话,而不只是把词人当作书本中的平面人物,学生对作者的感情是充沛的,作者的人物是立体的。学生成为词人的“妻子”“父亲”“哥哥”“儿子”……当借着自己的口替纳兰性德的亲朋好友发问时,就能设身处地地感受这些人物的处境和心情,才能更好地理解词人的两难和离开故乡的不舍。此外王崧舟在学生扮演角色时,都会设置一个送别情境:妻送别,长亭外,杨柳依依;儿子送别,长亭外,芳草萋萋……设置这样凄凉悲伤的送别场景,铺垫了良好的场景与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扮演某一角色进行诵读时能更加共情,体会词人内心的煎熬和破碎。教学目标就是在角色扮演的一遍又一遍的复沓诵读中渐趋渐进的,最终实现了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

《长相思》总篇虽只有三十六个字,但在王老师的课堂,却有着无比丰盈的诗意生命。老师不会为了学生理解词意而去解词,枉顾词的言说方式。而是另辟蹊径,通过诵读来推进整个课堂教学。在有策略的诵读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方式,学生不仅没有觉得枯燥乏味,反而越发充满激情,饱含情感,越读越有体会收获。整个课堂体现了对诗作为一种完形存在的深刻尊重和理解,也是他“诗意语文”教学理念的彰显,值得我们广大一线教学学习借鉴。

参考文献

[1]褚燕.中国文论的诗性言说[J].河北:社会科学论坛,2008.05.

[2]陈凤仪.诵读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J].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文教资料,2018.

[3]王崧舟.诗意语文课谱[M].广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367144.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