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文学教育

明清小说评点中的审美主体间性话语探讨

明清小说评点中的审美主体间性话语探讨

孔秋萍

内容摘要:在现代思潮危机的影响下可以从审美主体间性这一视角来对中国文论进行考察分析,具体体现在混融艺术感知性、双向对举艺术张力、艺术渗透文本融合性。文章以明清小说为研究对象,从人物形象、叙事技巧点评、评论者鉴赏角度具体分析明清小说点评中审美主体间性话语。

关键词:明清小说 评点 审美主体间性话语

明清小说的繁荣发展和明清小说批评理论的完善存在密切的关联,明清小说批评理论通过应用各种涂抹圈点符号来介入小说文本的评论,在评论中表達评论家的个人思想和审美趣味。这种评论模式是中国古典小说美学的主要形式。审美主体间性话语包含了交互主体性、意向性结构、本质直观等现象学的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创造了身体主体间性和知觉现象性等具备中国审美特质的理论思想。审美主体间性话语一般是指在文艺活动、审美活动中,主体和对象之间超越对立关系所形成的一种主客体分立格局并进入物我合一的一种意境。

一.人物形象点评中审美主体间性话语

人物形象点评也是明清小说点评中的重要内容,从实际点评情况来看,多数点评家在点评的时候更加注重情理的融合,在情理融合的基础上来更好的评估中国古典小说。美学评价是评估小说的重要标准,于情于理都需要从内心深处来表达。在明理学说的影响下强调小说的创作要注重体现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的思想。

在明代后期,受人文主义思潮影响出现的小说评论成为小说评点家表露自己思想情感和和追求自我主体精神对象化的一个重要方式,在心、情、理三位一体的格局中让评论家将自己的人文个性和情感体验结合在一起,以此来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种评论文章的特质具备很强的意向性结构,是人物形象点评中审美主体间性话语的内在逻辑体现。比如李卓吾在《忠义水浒传序》的开篇就说“不喷而作,譬如不寒而颤,不病而呻吟也,虽作何观乎!”由此充分说明了明清小说的点评都是古代圣贤真实情感的抒发,借助他人的题目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李卓吾在文章表达的时候注重直抒胸臆而不是表达自己矫揉造作的情感。在批评第二十二回武松打虎的时候,金圣叹针对赵松雪和苏东坡画事展开了自己的理论想象“今耐庵为此文,想亦复解衣踞地,作一扑一掀、一剪势?”这种描写人的方式是一种设身处地的方法。

二.叙事技巧点评中审美主体间性话语

在明清小说中,人物的描写和叙事技巧呈现的是一种彼此依靠的关系,这种依靠的关系充分体现了明清小说独有的审美品位。在表达评论时小说家需要抓住小说文本描写人的艺术技巧,通过创造性的艺术来呈现出妙心,体现出小说家和小说文本创作在意义层面上的审美关系。小说家和文本信息、评点家之间会形成一种艺术共鸣的关系,这种艺术共鸣关系也是审美主体间性精神的体现。

明清小说家在点评的时候注重对小说文本叙事结构的点评,金圣叹在“第三十三回回评”中称赞施耐庵是联贯之才,并在读法中称赞了《水浒传》文本表现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在整个小说中应用一目俱下便知其千二余纸,只是一篇文字,中间中的事件就是文字的起承转合体现。

毛宗岗的《读法》详细的评论了《三国志演义》中叙事结构的基本章法,不仅认定了《三国志演义》文本结构上的圆通妙合特点,而且在点评故事的时候也应用了一些艺术性的方法。这种多元归一的叙事形态也被学者称作是线形叙事的基本形态。和短篇小说叙事干净相比,长篇小说的人物和事件更加复杂,虽然复杂但是在事件的节奏和逻辑因果关系上则是体现出了一种“混乱”的效果,使得小说的表达十分具备后现代的风格特点。

明清小说叙事结构的圆融性特点也体现了评论家对审美叙事统一的自觉意识,在点评的过程中体现了自己独有的审美趣味。评论家在对这些小说文本内容点评的过程中也体现了对小说创作者才能的欣赏,这正是对传统艺术创作和诗文评论融合为一体的多方联动审美主体间性审美。在人物的评点和塑造上,金圣叹十分注重强调一种辩证、顺逆的关系,在评论的时候他对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李俊揭阳岭上救宋江等都做出了点评。“目注彼处,手写此处。”是金圣叹对这类辩证技巧的一种注释。关于写人的技巧,张竹坡在点评《金瓶梅》的时候也做出了总结“《金瓶梅》于西门庆,不作一文笔,于月娘,不作一显笔……”

在文章创作的是过程中评论者对虚实的评论也体现出绝妙之处,在表达的时候金圣叹的文料之说、因文生事也可以看作是对绝世奇文中虚实问题的一种独有的见解和看法。在《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的第二十八回回前总评中对“绝世奇文”表达了自己独有的诉求,金圣叹也提出了独有的创作技巧。毛宗岗在《三国志演义》中将树木作为比喻的一个重要对象,“有同树异枝,同枝异叶,同叶异花”的特点,文章的创作中善避为能,善犯为能。这种互文的表达技巧在很多文章的创作中都有所体现。经过上文分析我们发现,在评点者对小说文本叙事结构和写人叙事技巧等方面的点评中,评论家和小说家对文本内容的审美角度和欣赏角度是不同的,但是在审美的过程中趋于多方共赢发展,这种审美主体间性意义的统一在小说文本鉴赏中有着集中的体现。

三.评点者鉴赏体验审美主体的间性话语

小说点评作为一种批评范式,在使用的时候往往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评点主体在评论小说的时候要注重主客观思维的一种分离,尽可能的采用体语的思维方式、描述性的思维方式来表达自己和文本契合的认知,并对文本进行一种诗性的理解。这样的表达虽然也不具备严谨的体系和学识道理,但是却充满趣味。在点评的过程中总批、回批、眉批、夹批等批评性话语会和批评话语文本相伴随,插入评点的结果是在原有的叙事文本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文本形式,使得文本内容变成一种多重化了的文本。同时,在插入评点文字之后,文本所涉及到的对象也会发生深刻的变化。有学者对评点的功能和意义问题进行了阐述,这一段阐述是针对作者和浏览的人进行的阐述,这种阐述能够将作者的意思更为清楚的表达出来,让读者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对于作者来讲,评点需要领会作者的意思,对于浏览者来讲,评点则是需要注重引发其心智的变化,帮助他更好的把握文本内容。评点是沟通作者和浏览者的一个重要桥梁。

在评点的过程中金圣叹不仅在夹批、眉批、回评中表达了自己的鉴赏体验,而且也在批评话语表达中增添了自序、读法的基本批评模式,使得批评形式中的审美体味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也使得自己的叙事理论能够更为集中的展現。有学者指出关于金圣叹的叙事理论,一般包含了本体论、性格论、情节论等,这些论调都来自于他的鉴赏实践,是他自己在鉴赏实践中所感受到和品味到的一种审美,并将这种审美作为评判叙事性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在金圣叹的评点话语中,感性体味和理性的变化存在密切的关联,感性的体味一般是一种观念转变下的自我体验,理性的变化是一种格物运思,在二者的互相关联下形成一种独有的诗性小说。毛宗岗也十分注重从读者的审美角度来评论《三国志演义》,提出“事既变,叙事之文亦变”的叙事原则,强调变化多样的叙事情节会给读者带来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在他看来只有惊险的故事情节,在阅读的时候才会给读者带来一种十分绝妙的阅读感受,也才能够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有所惊喜、有所收获。多变情节的安排会使得叙事文本显示出比较明快的节奏感,这一点也成为评点者从读者审美角度来审视文本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明清小说点评中,评论家在人物形象塑造、叙事技巧把握、鉴赏体验等多个层面都注重从审美主体的角度来评论和考察文本的审美内涵。在这种准主体和小说文本评点主体的共同作用下打造出了中国古典艺术的诗性世界,从实质上来看,这种诗性的世界是超越理性主义主客观主体对峙思维模式审美主体间性的体现。在新时期,想要更好的复兴中国文化,需要将中国文化放置在全球性的浪潮中来思考。明清小说评点是对明清小说文本的一种体现,探究明清小说评点中审美主体间性话语是对明清小说美学理论的一种深入研究思考。对明清小说的深入思考和评点能够将明清小说的内涵思想更好推向整个世界。

参考文献

[1]陈士部.论明清小说评点中的审美主体间性话语[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2(002):152-156,217.

[2]杜静仪.明清小说评点中的尚远意向探析[J].文学教育:上,2013.

[3]世君.明清小说评点中的戏曲概念析[J].学术研究,2005(10):137-140.

[4]蔡靖芳.张竹坡小说评点的主体间性研究[D].厦门大学,2006.

[5]潘知常.明清小说评点美学二题——明清文艺思潮札记[J].云南社会科学,1986(03):86-90.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367163.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