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宏颖
内容摘要:编辑古籍要具备一些基本素养,其中包括甄别版本,选定好的底本;核对原稿,规范文字;仔细审读,标对句读;平时积累,提高古文修养。具备了这些,那我们就一定能够为读者提供一部高质量的古籍类图书。
关键词:底本 繁简字的转化 异体字的规范 句读 修养
古籍类图书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具有学术含量高和文化价值大等特点。为此,古籍出版要求编辑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而且要有较高的文化使命感。古籍编辑的工作和一般意义上编辑的工作有许多不同。本文拟结合自己的编辑古籍的体会,对此类图书的编辑的基本素养做一些简要论述。
一.甄别版本,选定底本
由于年代久远,古籍在流传的过程中,往往不止一个版本,其质量各有优劣,因此在编辑出版时,要仔细甄别,选择好的版本,作为编辑校勘的底本。底本的选择是编校古籍的关键,如果底本不好,校改就会很烦琐,进而使文字错漏百出。确定底本首先要做的就是弄清版本的源流。选定了较好的底本,再参考其他的版本,取其之长,补底本之短,再加上专家和编辑的细致的校勘,这样才能保证出版出高质量的古籍图书。笔者在编辑《梦蕉亭杂记》时,对此即有深刻的体会。底本《清代历史资料丛刊》之《梦蕉亭杂记》是据一九二五年刻本影印,由上海古籍书店于一九八三年九月出版,整体来说质量较高。而《陈夔龙全集》是贵州民族出版社于二零一三年十二月出版,也是一套质量不错的版本,以此为辅助参考,以保证出版物质量。
二.核对原稿,规范文字
在古籍编辑的过程中,最复杂的问题就是原稿中的繁体字、异体字与简体字之间的转化。笔者通过工作实践与日常学习总结了以下几点。
1.繁体字的转化
繁简字的转化是编校古籍类图书的基本工作。这类工作看似简单,却容易出错,因为很多汉字在繁体转简体时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所以不能简单地将二者直接转化,而是要根据这个字在句中的具体含义来进行转化。
繁简字转化的依据有《简化字总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等,另外还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书可供参考。虽然解释各有不同之处,但可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使用。如果所有繁体字都可照《简化字总表》改用简体,那么编辑执行起来就会非常方便。但是问题远没那么简单。编辑在加工古籍图书进行简化处理时,若完全按照《简化字总表》去转换,肯定会有不合适的地方。如果想让这些文字都得到得当的处理,这就需要编辑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但目前一些古籍简体本中,都留有很明显的转换错误,过于机械。
繁简字转化中的特殊情况有:一是对于古籍类稿件中的人名、地名、书名等专有名词,简化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如:人名中的徵(如魏徵、林徵君等)、崑(如马玉崑、沈崑三等)、昇(如毕昇等)等字,应该予以保留。另外,作为古代五音之一的徵,读作zhǐ,更不能简化为征。书名中的穀(如《穀梁传》等)等字也不宜简化。二是在使用简体易引起歧义时,可照用繁体,但须类推简化偏旁。如钱鍾书可简化为钱钟书。
繁体字大多有多种义项,所对应的简化字也不一样,所以应该在保持原文意思的前提下简化。如“藉”字,古代仅在借东西这个义项中常用“借”;读jiè时,有草垫的意思;也可用作动词,表示坐卧在某物之上的意思;还有凭借的意思。而读jí时,有杂乱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狼藉”就是这个意思;又有进贡的意思;另外还是“籍”的通假字,如“籍田”一词,在古籍中也可用“藉田”。因此,这个字也不能随意简化。
2.异体字的规范
在整理出版古籍的过程中,会有大量异体字,稍不注意,就会出错。《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确定的异体字可分为严格异体字和非严格异体字。
对于全同异体字,要尽量统一成一个字形,将不常见的、怪异的字形统一改为常见的规范字。严格的全同异体字应当是音义全同而字形不同,它们在任何语境下都能互相替代而不影响意义的表达。对于严格的全同异体字,应尽量统一成一个字形,将不常见的、字形怪异的字改为常见的规范字。如“帬”改作“裙”,“撦”改作“扯”,“猨”改作“猿”,“畧”改作“略”,等等。這类异体字对应关系比较简单,所以相对容易解决。另外,古籍中还经常出现“卧-臥”“羡-羨”“盗-盜”“凑-湊”“减-減”等字形混用的情况,因为这些字的义项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整部古籍要用一个字形,前后统一。由于这些字的字形差异很小,稍不留神,就会看漏。所以,编辑们看稿时一定要仔细专注,还要多查多问,注意积累,把易混易错字形记录下来,平时常翻阅。
对于部分异体字,其音义之间既有相同的部分又有不同的部分,此时,我们要注意区别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审校工作中的难点。当某个字的义项包含异体字的所有义项时,则可以直接改,这种情况比较好解决。但有的时候只是某些义项有交叉的部分,其他义项则截然不同。面对这种复杂的对应情况,编辑处理的原则就是:如果异体字在文中语境下的音义不能够为其他字代替时,应原字保留。也就是说,编辑要根据文意进行处理,如果异体字在意义上有差异,那么无论它们在字形上的差异有多大,都不能统改为一个字形,而是要区别开,若一定要统一的话,也必须得按照各自的义项分别进行统一。由于这类字的对应关系十分复杂,所以处理起来很费劲,编辑们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一定要小心谨慎,要紧密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勤查工具书,了解该字的各个义项,且要在尊重原稿的前提下进行规范处理,不能妄改,切忌统改。对于那些在古代是不同的字,简化后变成了相同的字,从而导致了异体字的形成的情况,我们要特别予以注意,应理解其在文中的意思,仔细思考后,作出合理判断。
一般常见的异体字往往包括只有部分用法相同的字。分清完全异体字和部分异体字是十分必要的,部分异体字,要分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选用字代替,什么情况下应保留。如《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有“并[併、並、竝]”,在现代,这几个字的读音相同,都可用选用字“并”代替。但古代时读音不同,这四个字应分两组,“并-併”可归为一组,音义相同,“並-竝”是同一篆字不同楷写,是全同异体字。但“并”“並”古代读音不同,故不可用选用字“并”代替。那些古代不同音,用法有区别的字,在编校古籍图书时把它们不加分别地都归入全同异体字,是不妥的。
在古籍整理出版过程中,编辑对異体字的处理应立足于现实操作的需要,根据语境和异体字的具体情况予以区分对待:对于全同异体字,宜尽量将不常见的、字形怪异的改为常见的规范字;对于部分异体字,要注意针对其音义之间互有交叉又不能覆盖的特点予以区分对待,密切关注上下文语境,在尊重原稿的前提下予以规范处理,不可妄改。对于讹误异体字,要改回为正体字。同时,还要注意异体字应予以保留的特殊情况。总之,古籍类书稿中会碰到多种多样的汉字,其中的不少文字都需要编辑仔细核对。
三.仔细审读,标对句读
古籍情况复杂多样,又各有其特点,想要全面规定如何加标点,几乎做不到。古籍是没有标点的,所以在古籍图书的整理中最基本的一项工作就是加标点,这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却很难。断句不同,整个句子的句意、逻辑关系就都会有所不同,甚至改变原文的含义。古籍编辑必须具有一定的点校古籍图书的能力,这样古籍书稿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这就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认真审读古籍书稿,找出不合适的标点,仔细推敲后修改。除了提高本人的古文水平之外,还可以参考一些名社已经出版的或者名家点校过的本子,与之进行比较,找出不同,仔细研究商讨之后再行决定。
二是标点的规范与统一。古籍图书可能会有好多卷,要尽量避免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出现。为此,编辑要统一规范。如:古籍图书中某人说的话是否加引号,书名是否加书名号,表示特殊语气的叹号和问号的使用是否合适等。编辑加工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有:不要将原有语义割裂开,也不要当断未断。另外,要多了解一些古人的字号、古书籍名、官职名、地名等,以免出现因为不理解内容而点错标点的错误。如:开封、临濠、东平、和滁为王,府为伯,县为侯。此句中“和滁”应该断开,这是两个地名,和州、滁州。
四.平时积累,提高古文修养
编辑加工古籍图书,仅仅识别繁体字异体字是不可以的。作为一名古籍编辑,要有较高的古文修养和丰富的古文知识。这就需要平时的学习积累。一要经常查阅学习工具书,如《古代汉语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辞海》《说文解字》等。二是要多阅读史料书,如《二十四史》《十三经》等。三是涉猎一些专门书籍,如《中国历代官称词典》等。另外,要多学习王力的《古代汉语》,里面有不少名家名篇和古文知识的讲解。
整理古籍类图书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古籍编辑的知识底蕴和编校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古籍整理类图书的最终质量。因此,作为古籍编辑,我们必须具备以上几项基本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够为读者提供一部高质量的古籍类图书。
(作者单位:河北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