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静
内容摘要:“时(tense)”和“体(aspect)”是不同的语法范畴。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时体系统。英语为印欧语系,有“时”又有“体”,并且时体的使用具有强制性。汉语为汉藏语系,不存在“时”的范畴,只有“体”范畴,典型的体标记词有“着”“了”“过”。“着”“了”“过”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运用标记理论分析其语义特征,并对比英语时体之间的异同,以期对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习得“着”“了”“过”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标记理论 “着”“了”“过” 时体对比
“体”(aspect)是人类语言重要的语法范畴,是观察一个事件内在时间构成的不同方式(Comrie,1976)。戴耀晶(1997)借鉴Comrie(1976)的观点,认为“体是观察时间进程中的事件构成的方式”。对事件观察方式的不同,可以基本分为两类:完整体和非完整体(perfective and imperfective)。这是从普遍语法的观点出发分类的。事实上不同的语言对于“体”有不同的类别和表达形式,甚至具体概念方面也会有所不同。以英语为代表的印欧语系,其语法是“显性的”,同时也是“刚性的”,即其形式上的要求是强制性的。所以,印欧语中的“体”标记在形态上是“显性的”,在使用上也是强制性的。以汉语为代表的汉藏语系,是典型的孤立语,没有屈折形态变化,更多地依靠广义形态和分析形式来表现时体意义。其语法是“隐性的”,同时也是“柔性的”,即强制性的要求很少。就“着”“了”“过”的标记性与英语时体进行对比分析,希望能帮助汉语教学者和学习者更好地认识体标记词。
一.标记理论
标记理论(markedness theory)是以标记(markedness)概念为基础,20世纪30年代由布拉格学派首先提出,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用以分析语言系统的一条重要原则。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是,在两个对立的语言成分中具有某一区别性特征的成分为有标记(marked)项,缺少这一区别性特征的成分则为无标记(unmarked)项。例如“数”这一语法范畴,英语中的复数是有标记的(marked),单数是无标记的(unmarked)。表示“男孩”的名词boy复数要加“-s”这一标志,成为boys.单数不加这个“-s”。概括地講,凡是有“数”这个范畴的语言,复数是有标记项,单数是无标记项。所以标记理论就是分析和研究语言内部这些对立不对称的现象。
标记性的判断,沈家煊(1999)从一般意义上例举了确立有标记项的六条标准:意义标准、聚合标准、分布标准、频率标准、组合标准和历时标准。意义标准指无标记项的意义一般比有标记项的意义宽泛。Jakobson认为意义标准应该是唯一的标记性判断标准。因为除组合标准和历时标准外,其他各项标准都来源于意义标准。确立意义标准的唯一性的另一原因是,除了来源于意义标准之外,所有其他判别标准具有表面性。(尚新,2007)所以本文以意义标准为主要的判断标准,其他五项为辅助标准。
二.英汉时体系统
(一)英语时体系统
从结构上看,英语只有两种屈折形态变化:“-s”和“-ed”,即现在时和过去时。因此,现代英语语法仅承认英语中存在两种时制,即过去时与非过去时。表示现在时间的一般现在时具有两个意思:一是表示现在的状态,如例(1);二是表示习惯性的行为动作,如例(2)。
(1)I want a computer.
(2)She is vegetarian but she eats chicken.(Biber, et al.1999: 453)
此外,一般现在时也表示现在正在进行的动作,如例(3)。
(3)Here comes your mother.(Biber, etal.1999: 454)
一般过去时通常表示的是过去某个时间点发生的事情,如例(4)。
(4)I saw him yesterday.(Aitken. 1992:36)
除此之外,还有一般将来时,它没有屈折变化,基本构成形式是will(shall)+V,用来表示单纯的将来事实,如例句(4)。
(5)He will come next week.
英语有两种语法体:完成体(perfect aspect)及进行体(progressive aspect)。前者表示到某个具体时间为止已发生的事件或状态。后者表示正在发生或进行的动作。完成体由助动词have+ed分词构成;进行体由助动词be+ing分词构成。完成体和进行体都常与现在时或过去时连用,分别形成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和现在进行时、过去进行时。但有时两种语法体也与将来时连用,形成将来完成时和将来进行时。
(二)汉语时体系统
汉语有没有“时”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学者们对汉语时体的存在问题也持不同意见,目前倾向于汉语没有“时”这一观点。在汉语中,事件发生时间的定位是以词汇手段(“今天”“去年”“第二天”等)、语用手段(pragmatic devices)(从上下文语境、事件发生顺序等)或使用体标记来实现。
汉语有丰富的体系统,主要通过体标记词来表示。关于体标记词,典型的有“着”“了”“过”。“着”标示持续体,“了”和“过”标示完整体。完整体“了”和“过”反映的观察方式是从外部着眼于事件整体进行的。“着”和“在”是非完整体形式,它们反映的观察方式是从内部着眼于事件的某一部分进行的(戴耀晶,1997)。如图一:
图中的AC表示时间轴上完整的一个事件,完整体是对AC整体观察的反映,非完整体是对其中一部分观察的反映。“了”既可以是对事件起始点A点的观察,也可以是对事件终结点C点的观察;“过”是仅对事件终结点C点进行观察;“着”和“在”是对事件AC中的任意一点的观察,可以是B点,也可以是其他任何一点,但“着”和“在”的区别在于“在”在该阶段必须具有动态性,而“着”对该阶段的动态性特征不作要求。
三.“着”“了”“过”的标记性分析
学界关于“着”“了”“过”的标记性分析,有语义、句法和语用等方面的标记性研究,我们根据标记理论的意义标准为标记性的主要判断标准,所以主要从语义方面进行分析。
(一)“着”
“着”标示持续体,是非完整体形式。戴耀晶(1997)认为“着”具有非完整性、持续性和动态/静态二重性。尚新(2007)认为“着”的核心特征为[+持续]且[φ动态]①。[φ动态]作为无标记特征,可以出现,可以不出现。与戴耀晶(1997)中“着”具有动态、静态二重性的观点相同。基于上述考察,我们认为“着”具有持续性和动态/静态二重性。
持续性,反映的是事件过程(process)的连续特征。“着”的持续性指句子所表达的事件正处于连续不断的过程中。例如:
(1)a.她脑子里不停地闪动着郭辉的身影。
b. 我大口地呼吸着这清新的空气,真有点儿坚持不住了。
c. 一段叫人悲愤的故事叩击着战士们的心。(戴耀晶,1997)
事件的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如闪动身影、呼吸空气,但是“着”表示事件处于持续的过程。持续性的语义特征使“着”不能用在非持续性的动词后面,如瞬间动词。如以下例句:
(2)*a.他离开着心爱的岗位,心里怪难受的。
*b.李伟一直忘着这件事。
*c.广州来的列车正到着上海站。(戴耀晶,1997)
瞬间动词要与“着”共现,必须有语境或句式的支撑。如:“咳嗽”是瞬间动词,“*咳嗽着”不能单独说,但是我们可以说,“他一邊咳嗽着,一边写作业。”语体对“着”的使用也有影响,但是这些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动态/静态的二重性是指“着”既能表示动态的场景又能表达静态的场景。如用在活动动词后,描述的是动态的场景,如(3a);用在状态动词后,描述的是静态的场景,如(3b)。
(3)a.我们就这么一声不吭地走着。(戴耀晶,1997:88)
b.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烈士纪念碑。(戴耀晶,1997:89)
综上,我们要把现代汉语中的进行体和持续体区分开来,不能把“着”与英语的进行体对等。事实上,两者是不同的概念,“着”不表示进行体,表示持续体;“在”才表示进行体,与英语中的助动词be+ing分词基本上对应。
(二)“了”
“了”的研究比较复杂,也极具争议。分为“了1”和“了2”。“了1”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完整体,其“所反映的完整体经常出现在具有完成语义特征的句子中,但也可以出现在非完成语义特征的句子中”(戴耀晶,1997)。“了2”用在句末,表示事态发生了新的变化。对于“了1”是体标记词,表示完整体学术界没有争议,有争议的是句尾“了2”,关于它是完成体、语气词还是只指向情态,学术界有不同的见解。由于“了2”的争议性,这里不讨论。关于词尾“了1”(以下把词尾“了2”都叫做“了”),戴耀晶认为词尾“了”具有:(一)动态性。反映事件的变化性质,指出事件在某个阶段(起始、持续、终结)出现了变化,并不注重事件过程的动作性。(二)完整性。反映事件的整体性质,指出事件不可分解或不必分解,并不注重事件的完结性。(三)现实性。反映事件的已然性质,指出事件在参照时间之前已成为现实,并不注重事件的真实性。王晨(2018)提出词尾“了”具有双重标记功能:即同时标记内时体终结性和外时体完成性。基于上述考察,我们认为词尾“了”具有完整性的特点。完整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结束或终止,前者存在一个自然终结点,后者没有一个自然的终结点(戴耀晶,1997)。如下面例句:
(4) a.小心吃了他们的亏。(活动)
b.你只要伤害了他们,我是一辈子都不会认你的。(状态)
c.这我可真见了鬼了!(成就)
d.难喝,倒了它。(成就)(尚新,2007:126)
上例中,(4a)和(4b)的情状没有自然的终结点,“了”的视点才使情状被终止;(4c)和(4d)的情状存在自然终结点,“了”的视点恰好在情状的结尾部分,表示结束概念。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汉语完整体“了”既可表达结束概念,也可以表达终止概念。
(三)“过”
关于“过”的完整体标记身份,学界也有不同看法。Li & Thompson(1981)认为“过”表示事件“在某一时间至少被经验过一次”。Li & Shirai(2000)认为“过”作为一个完整体标记,关注的是情状的外部结构,而不是内部结构。赵元任、龚千炎、Smith、Dahl等把“过”处理为经验体(Experiential Aspect)。戴耀晶采取和情状类型分析相同的语义特征分析法,认为“过”具有动态性、完整性和历时性的特点。陈振宇&李于虎(2013)认为“过”具有可重复性。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过”具有完整性和经历性。所谓经历性是指,在从过去到现在所延展的时间轴上,活动、事件或状态在一个或多个时间点上得以呈现,这种活动、事件或状态具有可重复性。即“过”可以标记可重复性动作。如以下例句:
(5)a.我吃过一次木瓜。
b.他到过三次北京。
c.明年这个时候我肯定已去过一次北京了。(尚新2007:131)
四.“着”“了”“过”与英语时体对比
通过分析三个体标记词“着”“了”“过”,我们发现它们与英语中的体既有相似之处,又有重大差异。英语中主要有完成体(perfect aspect)及进行体(progressive aspect),完成体由助动词have+ed分词构成;进行体由助动词be+ing分词构成,且时体使用具有强制性。而汉语中有多种体,本文分析的持续体“着”具有持续性和动态/静态二重性,虽然它可以与活动动词连用,但它的主要功能是与状态动词连用来描述静态的场景。它与英语进行体be+ing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汉语中的进行体“在”大体上相当于英语的进行体。完整体“了”具有完整性,只与有终结性的动词连用,但英语中的完成体可以与任何动词连用。而完整体“过”具有完整性和经历性,可以与任何类型的动词连用,它与英语中的一般过去时和完成体对应。且英语中不存在清晰的表达经历意义的形态标记,而是借助于完成结构加上表示经历概念的副词,如ever、never等来共同表达完成“经历”意义。
“着”“了”“过”等体标记词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本文主要从语义方面分析体标记词“着”“了”“过”的标记性,对比英语时体来更加直观地认识他们之间的异同。在教学中不能与英语的时体简单对应,应注重“着”“了”“过”的语义和功能,例如“过”的经历性标记要着重强调。语言习得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不仅受学习者语言学能、学习策略、学习态度、性格等的影响,而且受教师、教材、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环境等的影响,所以如何在教学中让学习者更好地有效习得体标记词“着”“了”“过”还需要以后进一步详细探讨研究。且本文并没有涉及到关于“着”“了”“过”的功能和分布情况研究以及与其他国别语言对比的研究,这些都是以后汉语体标记词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Comrie, B. Aspect[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2]戴耀晶. 现代汉语的时体系统研究[M].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5;24;57-66.
[3]尚新. 英汉体范畴对比研究——语法体的内部对立与中立化[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126;130-131;148.
注 释
①本文中[ ]代表语义特征;+代表标记正值;-代表班级负值;φ代表班级零值。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