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艳
内容摘要:语感(语言感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强化阅读教学,是提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最佳选择,更是形成语感能力必由之路。因为通过熟读感悟,可以积淀语感;通过精读领悟,可以滋养语感;通过赏读品悟,可以发展语感;通过泛读体悟,可以丰富语感。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语感能力 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语感是一种修养,是在个体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包括口头语言、书面符号)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人对语言的感受、认识、把握能力,这种能力具有直接性、整体性、敏捷性、联想性和体验性等特点。语感是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与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语感是通过长期的阅读实践锻炼养成的一种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可以说,语感的形成离不开阅读实践活动。因此,强化阅读教学对于培养语感意义十分重要。
一.基于语感培养的阅读教学诉求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感能力和写作能力意义重大。
(一)基于语感培养的阅读教学需要优化教学方法
作为阅读教学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的受众,首先要尊重学生自身的阅读力、理解力、鉴赏力、创造力。与此同时,要注意培养作为阅读教学主体的学生的阅读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是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泛读”,即广泛阅读;二是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精读”,即反复阅读经典作品;三是积极指导学生“趣读”,即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作品。此外,作为阅读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与组织者,教师还要积极诱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媒介与阅读范式。一般而言,不宜对学生选择的阅读媒介与阅读范式不要横加干涉或指责。
(二)基于语感培养的阅读教学需要强调诵读与背记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举一反三,练成学生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引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思索。”叶圣陶先生的这个观点实际上强调的就是阅读教学的根本宗旨,他强调的就是要求语文教师要注重通过引导学生强化阅读,从而形成语感,由此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
(三)基于语感培养的阅读教学需要强调精读泛读相结合
优化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大力倡导阅读经典教材。一是积极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将经典作品的閱读纳入阅读教学主渠道;二是通过朗诵会、鉴赏会、学术讲座等形式,诱导和吸引学生主动阅读经典作品;三是号召学生精读或背诵经典,为学生打下深厚而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此外,阅读教学只有坚持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博览的原则,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才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条必由之路。指导学生搞好课外阅读,一要注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二要积极地给学生选择和推荐课外阅读内容,三要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二.阅读教学与语感培养的路径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表明,若要将客观的言语对象内化为个体主观的语感图式,其最佳的实践形式也许就是阅读与背诵。
(一)熟读感悟,积淀语感
语感能力是一种语言修养,是经过长期的正规的语言训练逐步养成的一种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因此,培养语感能力,关键是强化阅读,过好阅读关。首先,要通过熟读语言材料,提升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只有通过大量的熟练的反复阅读训练,才能自觉不自觉地培养和提高语文素养。大量阅读自然会增加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和领悟交流,这种理解和领悟仅靠阅读课本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内外选取各种文体、各种内容的文章,进行大量广泛阅读,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揣摩、品味语言文字的特点,感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奥妙。其次是背诵。背诵可以使学生积累大量的妙词、佳句、名篇。背诵是熟练的结果,也是诵读的积累。随着诵读的遍数增加达到背诵,学生的与感悟也会逐渐加深,从而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境界。诵读和背诵是感悟语言的重要方式,通过反复朗读与背诵,通过口、耳、眼、心并用,逐步培养学生感悟语言内蕴和文章气势,领会其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之精妙。此外,优秀的语言作品往往是藏锋不露的,即所谓“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因此,只有通过反复诵读与想象,仔细揣摩,方可品悟出那富含深层意义的“七分”用意,从而感悟这“三分”语言之精妙。
(二)精读领悟,滋养语感
精读,不断反复地诵读。精读,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语言材料的语言规律。长此以往,学生脑中的言语材料积累多了,原有的言语图示丰富了,对言语的感觉自然敏锐了。对一些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精心细读,有助于对语言材料的整体把握,形成准确的认知,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而且经过视觉、听觉的刺激,配合心理活动,产生感知形成表象,对培养语义感和语法感有很大促进作用。首先要强化诵读。叶圣陶认为,“读文言文时声调铿锵,足以传出原文的情趣;读语体文时就同话剧演员在舞台上念诵台词一般,贴合于语言的自然,表情说理,使听者不但了解而且深深地印在心坎里”。经过朗读训练的人,一旦碰到一定句式的句子时,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按句式的要求一气呵成,念出相应的语调,读出语句的感情色彩。所以,教师应告诉学生朗诵可以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通过声调的抑扬顿挫、节奏的轻重缓急表达出来,令听者与读者都能领略到语言文字的语感。其次是强调默读。以默读为主要的阅读形式,这样有利于思维集中于对文章的领悟。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语文知识以及相关背景知识,从内容到形式,从整体到部分,对语言材料进行分析、概括、比较、揣摩、咀嚼,寻求并掌握其规律。在默读读过程中,注意对文章细微处的把握最为重要。在细微的地方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同时又引发联想,进行比较,便可以加强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理性认识与把握。
(三)赏读品悟,发展语感
赏读,即对优秀经典的语言材料进行反复诵读,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进行欣赏与品析,在赏析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语感。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培养语感能力的极为有效的措施之一。朱熹指出,“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读,精熟后理自见得”。叶圣陶先生也曾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由此可见,培养语感能力的关键是“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那么,赏读则是“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的最为有效的途径。学生赏读的可以是一句话,可以是几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还也可以是几段话甚至是全篇。欣赏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可以是内容方面的,也可以是思想情感方面的,还可以是表达方法方面的。赏读时可以用读的方式,也可以用说的方式,还可以是听的方式。总之形式自选,表达自由,教师力求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空间,鼓励学生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此外,在学生赏读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背诵优秀經典的语言材料,抄写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佳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语感。
(四)泛读体悟,丰富语感
泛读,即语文课堂之外自由的广泛的阅读。语感作为一种复杂的阅读心理活动,固然离不开记忆、分析、联想、比较等理性认识活动的参与,但它终究还是以“感悟”为基本形式,主要依靠的却是体验与积累,是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的心理活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语言学习更需要积累。“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广泛阅读,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有鉴于此,作为落实语文素养教学着力点的语感教学活动,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对语言感性材料的感知,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感悟语言文字的机会,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积累,从而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语感能力。实践表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强,表现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的把握非常准确。因此,语文教学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爱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强的读物,以开拓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使学生在反复、大量感受语言材料的过程中,丰富语言,增强语感。
(作者单位:湖北省鹤峰县思源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