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文学教育

浅析青绿山水画的色彩表现

浅析青绿山水画的色彩表现

梁峻铭

内容摘要:在当今“笔墨”中心论的影响下,青绿山水的研究无疑是薄弱的环节。水墨画盛行的当下,青绿山水画早已不再是主导,但总体上也在艰难的向前发展。青绿山水画经历了隋代的萌芽,唐宋的高峰,元明清的逐渐衰落,近现代出现回暖的迹象。青绿山水画作为山水画的开端,以色彩为主的表现形式,形成独特的绘画风格。直至今日,如林容生、许俊等画家仍旧在不断探索,寻求新的突破。

关键词:青绿 山水画 色彩表现

中国传统绘画的颜料主要来源于大自然的矿物质,后来经过加工被人们巧妙地运用到绘画及陶瓷、服饰等等。在绘画上,矿物质颜料石青、石绿等被应用在青绿山水画上,并一直沿用到今天。随着隋唐以后山水画的大肆兴起,青绿色彩在山水绘画中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以李氏父子为代表的青绿山水画走上画坛。宋文人画渐起,青绿山水画的地位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青绿山水画的发展也一度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直到近世纪,随着西方艺术思潮的渗透,青绿山水画再度回到绘画舞台,并且融入了现代绘画语言,也成为我们中国山水绘画创作上一个新的突破口。

一.对古代色彩的认知

1.早期色彩的产生

早期人类就用矿不同材料涂抹在身上来装饰自己,或者处于对自然的崇拜,或者是为了躲避猛兽的侵袭。当山顶洞人在同伴的尸体旁边洒上铁矿粉的时候,氧化铁呈现出的暗红色,也说明了人类早期可能就对色彩产生了一定的感知。

到了战国,《周礼·考工记》一书中就具体地说明了五色为:青、赤、白、玄、黄,这也是早期的色彩分类。其中玄也是黑色的一种说法,是因为天在古代不能称之为黑,所以用玄来代表。“以五采彰施于五色”出自于《尚书·益棱》,这也是真正意义上最先记录五色的典籍。

2.五色体系对中国绘画的影响

谢赫“六法”中谈到的“随类赋彩”正体现了“五色”在中国绘画的色彩表现,“五色”体系对于传统山水画的黑和白的布局有着很大的影响。其中以水墨为黑色,纸本留白视为白色,成为了重要的画面分割。青色更是深刻影响着古代绘画的发展,诞生了后来以青绿为主的山水画,青色代表着自然,充满生机,充满能量。中国山水画在五色体系思想的影响下,以“五色”为颜色基础,对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的发张都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传统青绿山水的演变

萌芽时期:魏晋时期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的出现背景山水,树木以平涂的表现手法施以淡墨及青绿色,可以看出早期山水的稚嫩。而山水画最早独立出现的是在隋唐时期,从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图》可以看出,这幅作品描绘人们在游玩观赏春色的情景,采用全景式构图,创造性地运用青绿勾填设色的方法。虽然形态还比较稚嫩,但比例得当,结束了山水画作为背景出现的初级阶段,它是我们看到的最早脱离于人物背景而独立出来的山水画,是山水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鼎盛时期:青绿山水画到了唐、宋时期达到高峰,盛唐时期大小李将军的青绿山水画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李思训主要是擅长金碧辉煌的青绿山水,其子李昭道继承了父亲的画法,而使画面更加成熟。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大量使用了明亮的石青石绿,在画松树时,先用石绿点染,再加石青勾勒两笔代表松针,这与展子虔画松没有松针,只用绿色点染有所不同。并用金粉在墨线转折处进行勾勒,因而被称为“金碧山水”。李思训初步奠定青绿山水画的设色体系,用小短线表现事物质感或结构的手法,可以说是“皴法”的萌芽,也影响着后世人们对山水画的设色。到了李昭道的时候,在继承李思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积色体设色方法。《明皇幸蜀图》用浓重的青绿色调,营造出春意的景象。颜色更为灵活,以花青,汁绿,朱红,赭石,胭脂等形成冷暖对比,形成明快响亮、金碧辉煌的视觉效果。宋代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早期大青绿山水的代表。画面用色分明,山体由下而上层层分染。山之阴面依次施以赭石、石青石绿;山阳面处施石青,并以头青、头绿等色烘托,罩染。树先后用赭石和墨色进行罩染,树叶分别以墨点线,再施以汁绿和石青、石绿,完成后在背面用衬托法进行托色。如此复杂、细致地把大青绿山水发挥的淋漓精致,展现出作者深厚的功力。

衰弱时期:元明清时期,文人画的兴起,水墨山水逐渐成为画坛主流。青绿山水画开始由富丽堂皇的“积色体”设色转向更为淡雅的“敷色体”设色。元代时期的钱选和赵孟頫都深受文人画的影响,所作的青绿山水一改前朝的严谨工整、富丽堂皇的画风,转而为清淡意简的小青绿画风。这种小青绿后世称其为“浅绛”,代表了元人遁世抗俗的气节。如钱选的《山居图》师法唐代,画面空勾无皴,用笔细线勾勒。山石主要以石青、石绿染之,山脚、坡石处施以赭石。《山居图》虽是青绿重彩,但不同于唐宋时期的平涂填色,过度渲染,它减少了过于繁缛的装饰韵味。而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则更多的被视为浅绛的色彩语境,这一影响在黄公望的作品上更能體现,在设色上多用植物颜料取代了矿物质颜料。明代时期的仇英在摹古之风盛行时,以大青绿山水画著称。大多以仙境为主题,笔法精工秀丽、设色明艳而不俗,他的作品《桃源仙境图》画面中人物、山水相互呼应,青绿色的山川以人物点缀,山石分别施以石青石绿层层分染,山脚及树木施染赭石,树叶罩染汁绿,使树木和山体更加协调。

元明清时期的青绿山水画已经演变出多种绘画语言,大青绿山水已变的少见,更多的是赋予文人画气息的小青绿及浅绛的画风。在这其中,墨与色的关系画家处理的更加微妙,并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也为青绿山水画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三.当代语境下青绿山水的革新

在当代语境下的青绿山水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艺术思潮的冲击,画家在革新上大胆吸收外来的艺术观念,同时也对传统的进行创新,更多地展现出画家个性特征的表现,抒发个人情感。在题材上,画家也结合现代生活情境进行创作,突出时代风貌,画面表现更为主观性,用色大胆,并从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使作品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1.青绿山水的再发展——许俊

许俊对于新的绘画理念产生的冲击,始终坚守着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在创作中他善于用圆转方折的线条表现山体的变化,以大块面的纯色渲染,并以浓郁的墨色体现出传统笔墨中的文人修养。浓郁的墨色是来自它那聚散有致的点苔,这些点苔笔触有力,直入纸面,在画面中增加了墨色的韵味,与墨线及大块面的青绿色块形成画面点、线、面的形式。他善于用以青、绿、黑、白营造基本的色彩结构,在运用青绿色彩对观者产生视觉的兴奋后,又用黑、白色来调和这种色彩的炫目感,从而使画面达到一种合理的色彩内在秩序。他灵活运用墨色的黑结合粗拙的用笔勾勒出统筹画面的整体线性关系,同时,在其运笔的时候也极其讲究行笔的提、按、顿、挫等,用丰富的笔趣表现出文人画的笔法精道,形成了色彩明丽、意境幽深的青绿山水画风貌。

作品《登高论道图》表现出许俊在构图时苦心经营,画面兼顾着装饰性和平面性的协调统一,在平面中又带有些许抽象的韵律。树叶则以石青罩染,白云用淡蓝色的天空留出云彩的轮廓;在山石上运用墨点,形成山体用线的方与墨点的圆结合,增强了画面的节奏感及视觉冲击。山体用线刚硬,主次分明,空间感强,更加突出山体的本质特性。在这种形式风格中画面整体构图饱满,设色清雅,给人一种舒畅的心境。

许俊在创作过程中大胆革新,无疑是青绿山水画坛上的重要突破,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敢于尝试新事物,这正是我们要在青绿山水发展上所要做的事情。正如许俊所说;“学中国画必先师古人,师古人必先临古人之迹,然鉴古非为泥古,不能只学了体貌而丢掉内在的精神,也不能囿于古人的理法而限制了笔墨的发展”。

2.抽象重彩——林容生

林容生作为中青年画家,他早期尝试过工笔重彩的青绿山水画,画面朦胧而又清新,色彩艳而不俗,通过没骨的技法使画面更加协调。在尝试过工笔重彩后,他开始慢慢寻求新的突破,转向写意性的青绿山水画探索之中。他的青绿山水富有强烈的装饰性,他以色为主,墨为辅,打破传统的界限。在技法上,以青绿的色块与水墨相结合,利用水墨的写意效果与大面积的色块相衔接,使画面更加协调,以此拓展了色彩的宽度。同时,用不同的山石法、树法、皴法、设色法、点苔法等,在其画面中塑造不同的绘画语言。笔墨的节奏、浓淡及疏密关系处理与之采用的勾勒皴染的技法相结合,以此与传统中有所区别的新青绿样式。同时改变了传统繁缛的染色程序,利用色彩与水墨的自然碰撞,产生出不确定性的因素,因而增加了画面的色彩表现空间。正如画家林容生所说的:“现在要做的是从长期的技法相传形成的种种程式中解脱出来,赋予色彩以新的形象和新的生命。”

林容生在作品上常常会确定一到两种色彩为主色调,在他早期的重彩青绿山水中可以窥探到,如作品《幽花细雨中》中,林容生用石绿和鹅黄作为主色调,并采用传统的勾勒皴染进行绘制,用细线勾勒轮廓,再淡墨进行皴染,画面凸显出静谧、安详的气氛。天空用石青加以墨色进行渲染,山石树木染色细腻柔和,整体画面营造出下雨的氛围。房屋用石青配以墨色进行渲染,与之白色的墙面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典型的徽派建筑,反映了时代的气息。

四.结语

中国画讲究“色不碍墨,墨不碍色”,在追求画面效果的同时,不忘墨色之根本。在当今社会,如何发扬中国传统绘画的优势,推动青绿山水画的创新性发展,是一个具有一定探讨性的问题。新一代的青年画家们通过不断地探索,寻求新出路,在绘画题材、材质、技法上不断创新,并且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创作出一批又一批具有時代烙印的作品,这也反映了画家们紧跟时代的步伐,思想上不断突破传统,表现出独特的韵味。

参考文献

[1]王隽彦.新青绿山水画色彩情境创新探析——以林容生现代青绿山水画为例[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4(08).

[2]王文娟.墨韵色章中国画色彩的美学探渊[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3]江兆强.传统青绿山水画盛衰演变之研究[D].鲁东大学,2016.

[4]闻人军.考工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5]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367716.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