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玉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基于学生本位引导学生开展数学学习,以此打造生本化的数学课堂。基于此背景,本文对小学数学生本化数学课堂打造的基本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达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本课堂
随着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教育教学模式的优化和调整,我们充分落实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实现了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传统教学模式之下的教与学大都处于分离状态,教师的“教”由于缺少兴趣的引领,硬性的传输模式是对学生有效的“学”的弱化。所以,枯燥乏味的学习状态必然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极大的冲击。由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缺少明显的活力,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显著不足。为了能够有效优化数学教学改革,作为教师应充分落实“生本”理念,不断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以及课堂氛围进行优化和改善,以保障高效的数学教学。
一、引导前置预习——打造生本化数学课堂的基础
基于生本理念引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关键在于充分的课前准备。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应当设计前置性学习的小研究,而学生应当基于教师要求以及新知,以多元的方式搜集相关信息并完成资料的整理,以实现自觉预习,同时记录下预习成果。否则,在课堂教学时必然无法实现有效的合作交流和充分的成果展示。
对于学生而言,如果能够在课堂学习之前完善前置性學习,做足充分的准备,便能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保障思维的清晰以及合作的协调,并积极主动地发言,树立良好的学习自信。
例如,在学习《梯形的面积》这一内容时,笔者为学生设计了如下三个前置任务:首先,在生活中发现梯形的例子;其次,画出几个不同的梯形,并尝试猜想其具备哪些性质;第三,对猜想进行验证。在这三个前置性问题中,基本涵盖了梯形的相关学习内容,具有典型的层次性以及开放性,学生能够基于生活经验以及知识经验展开自主探究。这一过程能够为学生创设广阔的探索空间,全面激发学生热情,提升探索的主动性,激发思维的活跃性。虽然教材中所呈现的梯形的性质只有三条,但学生自主探讨的结果是四条,其结论已经远超教材,关键是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及验证方法非常多元。由此可见,课堂中生成的精彩依托于学生课前的充分准备,基于学生突出的课堂表现,使整堂课的数学教学充满活力、异彩纷呈。
二、引导数学探究——打造生本化数学课堂的关键
实践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够显著拉近学生和数学之间的情感距离。在传统教学模式之下,学生一般不具备实践探究的空间和机会,所以学生的学更多地被局限于课堂以及课后练习中。为了充分落实生本理念,教师应全力推广实践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实践探究活化知识的学习过程,使数学学习充满趣味性和生动性,全面激活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例如,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混合运算的规则,更好地学以致用,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超市购物”的情境。由此,学生们便能够在熟悉的生活范围内展开主动探究。“周末的时候小明和妈妈一起去超市购买文具,小明所购买的铅笔单价为1元,一共买了3支;购买的橡皮单价为1.5元,一共买了3块;购买的作业本单价为1.5元,一共买了5本,问需要付多少钱?”如果小明交给收银员的是50元,应该找回多少钱?这一情境的创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帮助学生基于实践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基于生活经验,学生们很快就列出了如下算式:需要付款3×1+5×1.5+3×1.5=15元,应找回50-(3×1+5×1.5+3×1.5)=35元。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学生面对知识所感受到的不再是陌生,既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同时也完成了对知识的习得以及深化理解,保证了高效的数学学习效果,同时还充分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这也是生本理念的充分践行。
三、引导数学辩论——打造生本化数学课堂的重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存在典型的抽象性以及小学生的认知差异,所以导致了他们在理解水平上的显著不同,这点必然引发他们学习观点的不一致。事实上,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这种观点的不一致,同样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作为教师,应当善于抓住观点的不一致引导学生展开辩论以及合作交流学习,由此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升数学能力。为了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作为教师,首先应当为其创造充分的机会,给予充足的发展空间,这就意味着在每堂课的教学过程中,相关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紧紧围绕学生的当前发展以及后续发展。由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之间的辩论,教师应当为其构建必要的辩论平台,充分释放学生思维,通过辩论不断完善学生思维。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时时都会出现思维灵感,教师应当为他们创设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通过思维之间的碰撞,不断形成更完善的数学思辨。
例如,在教学“周长的认识”这一课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发展数学思维。
师:正方形是大家已经学过的知识,正方形的周长非常简单,那么对于长方形,大家该怎样去理解呢?
生:我觉得它也非常简单。
师:那么大家就把自己的想法都写在作业本上。
教师在教室里来回巡视,同时对学生给予相应的指导。
师:大家写完了吗?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你觉得会有几种方法?
之后学生开始独立思考并向教师进行反馈,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合作交流学习。
生1:可以用4乘以2等于8,3乘以2等于6,再8加6等于14。
教师将学生的思路在黑板上进行板书,并向其他学生提问:他的意思大家能够明白吗?谁能说明一下?
生2:在这个长方形中,如果一组长是4,4×2实际上就是将两条都为4的长边加起来,于是得到8;同理,另外一组长边相加也可以得到6,再将8加上6,也就是把四条边都加起来,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生3:我认为可以是3加4,再乘2。
生4:可是你为什么要将前面的加法用括号括起来呢?
生3:先求出这两条紧挨着的边的和,之后再乘以2,说明旁边还有一样的两条边。
生5:也可以是4+4+3+3。
生:还可以是3×2+4×2。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并没有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直接教给学生,而是放手引导学生基于正方形的周长展开思考,并且在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不断变换角度,以此寻求更简便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与此同时,教师还为学生创设了非常良好的表现空间,学生们能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下充分表达个人观点,并且以这个积极互动的方式不断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四、引导合作学习——打造生本化数学课堂的保障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生本理念表现在方方面面。在多元的教学方法中,合作学习方式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现生本理念。基于这一模式,既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互助,同时也有效地拓展了学习的参与度,使学生可以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一旦遭遇难题,小组成员之间还能够展开全面的探讨与交流。同时,小组也是科学的竞争环境,小组成员在合作的过程中必然不甘落后,能够有效激发个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有效拓展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
例如,在教学《统计》这一内容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正确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交流合作以及自主探讨。这一主题可以是最近一次的班级考试成绩,通过对优、良、差三个级别的划分,制作条形统计图。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具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统计人数,有的进行等级划分,有的基于上述结果进行绘图等。这一过程中,所有的小组成员都积极参与,极大地提升了课堂学习效能。
总之,在步入全新的教学发展时期之后,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既是为了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同时也是为了充分落实生本理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但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应当使学生充分了解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选择多元的情景创设方式,促进学生的合作以及主动学习,全面提升其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