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燕妮
内容摘要:父母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并管理和引导孩子。家长积极学习,提高自身修养。父母应对孩子有较高且能够实现的教育期望,打破思维定势,给予正确评价。加强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 积极策略
家庭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想当然地认为教育应该是学校的事情。普遍忽视了家庭因素对孩子的学习可能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探究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学业成绩提高的积极策略。
一.初中生父母教养的现状
首先,子女的教育是一个知识传递的过程,如果父母自身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积累,没有各种文化资源的投入,就无法为子女提供一个良好的、有利于智力发展的认知环境。学历水平高的父母往往能够利用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知识在入学前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继承这种资本。而学历水平低的父母缺乏对孩子进行学前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使孩子在入学之初就与其它孩子拉开了差距。若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父母也没有对孩子进行学前教育的意识,这就导致孩子在进入初中时学业成绩比较差,学习也更加吃力。
其次,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父母能够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能够得到更多的学习资源,无疑会给学生学习提供便利,拓宽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进而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而且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也会让他们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期望以及对自己学业成绩的关注,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最后,家庭财富水平较高的家长能给孩子提供帮助他们取得较好学业成绩的物质基础。如家庭内固定的学习场所、各种培训班、辅助的学习材料、优质的学前教育和丰富的扩展性教育。学生和家长在选择小学、初中、高中的时候都会挑选“重点学校”、“教学质量好”的学校,在家长心目中,“好小学一好初中一好高中一好大学”已经成为必然的联系。虽然国家推出了“就近入学”的政策,但很多家长通过托关系、买学区房等方式绕过这些政策将孩子送进更好的学校,家庭财富水平高的学生在这方面无疑更有优势。
二.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学业成绩提高的积极策略
(一)父母应对孩子有较高且能够实现的教育期望。父母不仅要对孩子有合理的教育期望,还应该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将期望传递给孩子并在孩子学习表现不好时给予鼓励与指导。一方面,父母对孩子学业成绩产生的期望也会使父母更加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督促和辅导孩子学习或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这种期望能随时鼓舞和激励着孩子,转化为孩子强烈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和热情,在学习上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
(二)夫妻同心,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初中时期的孩子正处于生理心理飞速成长的青春期,身体的变化会导致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各种问题,父母教养方式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以及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之一,但也有可能成为制造问题的源頭。
夫妻关系作为一个家庭关系的重要起点和必要基础,是家庭生态系统当中最为重要的一层关系,夫妻关系的好坏关系到整个家庭结构的稳定。和谐的夫妻关系对和谐的家庭氛围有促进作用,成为家庭教育的起点,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家庭教育的成效。而和谐的夫妻关系的重要体现就是夫妻双方对婚姻的满意程度。婚姻满意度是衡量父母亲参与孩子教养的重要指标,对婚姻的满意度越高,父母亲在参与孩子教养上的投入就会越多。因此,在家庭中,应建立和谐的夫妻关系,共同创设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
孩子应该得到家长的尊重,夸美纽斯曾说:“应当像尊敬上帝一样地尊敬孩子。”家长忙完工作和家务后,如果每天或者是每周能够安排固定的时间与子女沟通交流,除了讨论学习问题,也可以交流生活情感、人际交往之间的关系,进而提高孩子在某方面的不足。父母的关爱,能够为家庭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不仅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也能够促进沟通,实现共同的成长与进步。
(三)父母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并管理和引导孩子。父母为孩子提供必备的学习资料,如笔、本子、书籍等。但有些学习资料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既可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也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如电脑、手机和课外辅导班等。在这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手机和电脑几乎成了人们必不可少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它们也是快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学习工具,但是如果父母只是为孩子提供手机和电脑却缺少监督和引导,孩子就很可能用它们来聊天和玩游戏,这样反而对孩子学习产生消极作用。很多父母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业成绩,给孩子报了很多补习班。但在访谈中笔者了解到,父母如果根据孩子的需要,给他们报一到两个补习班,可以较好地提高初中生的学业成绩。如果父母报的补习班过多,完全占用了孩子的课余时间,会让孩子感觉疲惫,产生抵触心理,甚至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
(四)家长积极学习,提高自身修养。家长的文化素质都应该提高,要具备现代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尤其是要提高家长的素质。因此,应该构建一种学习型家庭,通过学习型家庭让家长改变自我,转变教育态度以及行为,形成正确的人才观与教育观。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曾强调家庭教育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孩子培养习惯关键。而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主导者,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语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的自身素质尤为重要。
家长是家庭教育中的主导者,子女是家庭教育的主体,作为家庭教育中的主导者,家长的价值观念、道德水平直接决定了子女价值观的形成,所以应该重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并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注意消化吸收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为子女形成一个良好的导向作用。家长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孩子进行的是润物无声式的教育,有些父母并未意识到自己作为家庭教育主导者的重要性,所以当家长给受孩子传达的是消极、错误的价值观念时,初中生阶段作为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必然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家庭教育中言传身教是最主要的教育方法,当自己的言传身教与其为子女所选特定内容发生偏差时,会使子女在理解正确价值观时产生质疑甚至否定。家长应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从而给受教育者良好的示范。
(五)打破思维定势,给予正确评价。家庭教育应考虑从多个角度、多层面培养孩子的素质,逐渐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我们提倡积极教育和赏识教育,就是要不断支持和鼓励学生。赏识教育不仅只是一味的支持和鼓励,而是赞赏孩子的行为结果,来激发孩子的兴趣。积极教育则缘于积极心理学的启发,提出教育应该寻找并研究孩子身上各种积极品质,并在实践中对这些品质进行扩展和培育。
在家庭的生活中,家长无法避免对孩子进行评价。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对于他人尤其是家长的评价表现的格外敏感。分数的高低并不代表孩子的智商,它是由各种因素影响而成,家长过分的评价容易使孩子淡退学好的愿望和热情。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教育者不应该是一个不懂感情的,只按着某些具有抽象公正性的条条办事的审判官。”有时候,父母高高在上地斥责与冷若冰霜的用词会伤害孩子脆弱的心灵。因此,正确的评价应在反映孩子实际情况的同时,还必须了解孩子内心的世界,保护其敏感的心灵。并让其懂得,批评只是为了提醒他不再犯同样的错误,称赞也是为了让他继续保持好的优点。
(六)加强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学校完善家校合作的规章制度。通过明文规定家校合作的具体活动,将活动的内容、频次形成制度,要求班主任和家长必须执行,切实的促进家校合作。具体的活动可以有: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开展家长教育课,要求班主任定期向家长寄送便条,要求班主任保证一定频率的家访。
班主任与家长都应提高交往意识。在家校合作过程中,班主任与家长应明确各自的职责,并在此基础上明确的指出合作目的,制定合作计划。班主任需要不断地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唤醒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使他们明确自己肩负的教育职责。
学校、班主任、家长应共同拓展交往途径。我们可以采取形式多样、途径广泛的家校联系,例如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创办家长小报、家长园地、举行亲子活动、举办家长沙龙等等。我们所采用的家校交往途径,应该满足具体的交往内容和目标等具体情况的需要。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西县巩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