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文学教育

推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对策

推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对策

田世科

内容摘要:从新中国成立至今,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义务教育学校经历了由盛到衰的变迁历程。本文对甘肃省L县义务教育学校的历史演变分析发现:义务教育学校结构调整、乡村教育理念扭曲、乡村文化传承断裂是造成义务教育学校学校近年来衰落的主要原因。最后,为了振兴义务教育学校,本文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精心部署落实;加大教育投入,做好配套建设;创新管理机制,提高办学效益;妥善处置利用,确保校产安全;加强制度保障,强化舆论引导等对策,以此推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关键词: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教育进行了各項改革,尽管此时处于共和国的发展初期,但对乡村学校教育的发展来说却是一个黄金期,在乡村地区大体形成一村一小学的教育格局。改革开放后,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社会为荣华的城市奉献了自己智囊团和劳动力,其经济形式成为城市的补充,城乡经济发展差距逐步扩大,乡村精英人才流失,促使乡村不可避免地边缘化。在这种大背景下,在20世纪末期,因“合并撤点”的学校结构调整和“寄宿制学校”的工程建设,大规模的乡村学校急剧消失,同时引致自然村大量消失、留守儿童聚集县城、城市“流动儿童”读书难等各种问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当下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思考。

一.县域义务教育学校的变迁

乡村学校是指那些分布在乡村中的学校,文中所指的主要是小学,也包含部分初级中学。而所谓的“乡村”,即主要从事农业、人口分布较城镇分散的地方。本文以L县的乡村学校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的相关数据为例,来了解乡村学校的历史变迁历程。

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城市化历程的加速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切奉行,村庄数量和儿童学龄人口逐年下降,全县众多乡村学校生源日益减少。特别是在2006年,全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之后,县城学校开始放宽对乡村生源的学生入学条件,众多家长把孩子转入镇级或县级学校念书。这使得乡村社会的人口流动加快,乡村学校生源锐减。当年,全县乡村学校仅存16所,54个班,在校人数为540人。鉴于此,全县对乡村学校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布局调整,逐步撤并了许多生源偏少、维持困难的乡村学校。由图四得知:在1997至今,L县乡村学校的数量由急剧锐减。从而可见,“如今的乡村小学仿佛走到了历史的尽头,不远的未来可能只能作为一个历史角色退出乡村社会的舞台,沦为乡土生活中遥远的记忆。”

随着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全县城区中小学幼儿园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学校因生源流动,不断形成“麻雀校”“空壳校”,需进一步优化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布局结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科学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城乡间、校际间教育公平均衡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改革的若干意见》、《XX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以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均衡、提高办学效益、提升教育质量为目的,因地制宜,因校施策,稳定农村学校生源,适度增加城镇学校学位和乡镇学校寄宿床位,采取新建、扩建、合并、改办、撤并等多种方式,科学合理规划城乡中小学幼儿园布局建设,着力解决“城镇挤”和“乡村弱”问题,促进全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推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科学规划、稳妥推进的原则。建立学龄人口预测机制,分年度、分步骤、按规划推进布局结构调整工作。统筹考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未来人口变动状况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规划、严格程序,既积极推进,又慎重稳妥,避免盲目调整和简单化操作。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深入开展调研,广泛听取教职工、学生家长、当地群众和党委、政府等多方意见,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稳妥组织实施。

二是坚持方便就近、相对集中的原则。结合人口增长、城镇发展、教育需求等因素,按照“高中阶段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乡镇(学区)集中,小学高年级阶段向乡镇(学区)集中,教学点向人口密集行政村集中”的原则,确定学校服务半径。以行政村为基础,以乡镇为单元进行整体布局规划,每个乡镇(学区)设有1所初中、1所中心小学,或1所九年制学校;规模较大行政村设有1所完全小学;人口稀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自然村设有1个以上教学点。幼儿园实现乡镇中心、较大规模行政村和人口聚居区全覆盖。正确处理实现规模办学和方便群众、减轻农民负担的关系,坚决杜绝适龄儿童辍学现象的发生。

三是坚持促进均衡、提高质量的原则。高中学校突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基本办在县城规划区。义务教育阶段坚持均衡化原则,采取新建、保留扩建、改办等措施,调整优化布局结构,在确保县域内、学校间均衡配置资源的基础上整体提升全县教育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是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体力特征,不同区域内道路条件、自然环境等因素,合理确定学校服务半径。农村小学1至3年级学生原则不寄宿,就近走读上学,小学高年级学生以走读为主,确有需要的可以寄宿,初中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走读或寄宿,幼儿园设置便于家长接送孩子。

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

城镇化进程中呈现乡村教育没落的各类原因,“并非仅仅由于乡土社会的弱、老、少、边、穷等原因,而是因为中国乡村居民的生存样态,越来越不依赖于土地或以土地为中心,以人为目的的教育也就必然不再留恋乡土和村庄。”所以,乡村学校建设存在的问题,需要针对乡土社会新的生存样态,从调整学校结构,转变教育理念,注重文化传承等方面来逐步解决。

(一)加强组织领导,精心部署落实。成立由县政府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教体、发改、财政、人社、监察、住建、国土、国资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L县中小学幼儿园布局结构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调整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部门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调整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确保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工作目标的如期实现。

(二)加大教育投入,做好配套建设。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再调整”的原则,结合中小学基本建设项目的实施,加大校舍改造建设力度,加快农村中心校寄宿制建设,为布局调整奠定基础。在城镇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按照“均衡发展、适度超前、布点合理、够用适用”的原则,根据学龄人口变化趋势、中小学建设标准,预留足够的学校建设用地,统筹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解决城镇化加速推进带来的中心城镇教育资源紧缺的矛盾。

(三)创新管理机制,提高办学效益。进一步建立、创新和完善统筹管理机制,采取一校多点办学、学区集团办学、学校联盟办学等模式,充分发挥中心学校的管理指导作用,盘活教育资源,缓解择校性的学生异常流动,破解“择校热”难题。统筹学区内、联盟间优质师资共享,提升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继续完善支教和城乡学校帮扶制度,采取优质学校“一对一”帮扶农村学校等有效形式,实施资源共享、岗位交流、捆绑式评价等,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四)妥善处置利用,确保校产安全。根据《L县中小学闲置校产处置管理实施意见》,按照资源最佳利用、资产保值增值、教育最大收益、归属就近学校的原则,严格闲置资产管理处置,确保国有资产安全有效使用,严防国有资产的损失和流失。

(五)加强制度保障,强化舆论引导。建立健全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布局结构调整调研论证、征询意见、民主评议、方案审批、集体决策、矛盾调解、听证会等制度,充分听取群众、学生、家长、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布局结构调整督导考核、表彰奖励、责任追究等制度,确保中小学幼儿园布局结构调整顺利健康推进。加强舆论宣传,注重正面引导,争取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创造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布局结构调整的良好社会环境氛围。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西县教育局教研室)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367944.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