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琼 孙云琪
“把把子鼓儿敲起来,山里黑豹乐开怀,砸得沮水翻细浪,槌动天边红云彩,嗨起来咋呀嗨起来槌,把把儿鼓敲滴咚咚神,嗨起来砸呀嗨起来槌,把把儿鼓敲滴咚咚神,咚咚神!有戏!有戏!”
把把子鼓,学名“扇鼓”,是保康县市级非遗项目“端公舞”所使用的法器之一,作为楚文化遗绪之一的“端公舞”,也称“荆山扛神”。保康民间谚语“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端公子杠假神”,一语道破端公是民间巫师做法的施行者。楚国时期,巫文化盛行,故此,作为端公舞的端公师傅,既是农民又是民间艺人,在基层地位很高。端公做法时手持法器,边唱边舞“顶开神门”,利用精神力量,结合荆楚巫祝、伏羲八卦、儒佛道经、阴阳五行,行惩恶扬善、忠孝节义之正气。这一看似简洁、独具特色而古老深邃的民间奇风异俗,千百年来一直在湖北省保康县大山深处以原貌留存。
让非遗精髓和地域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焕发新生与活力,是当代文化人的追求和梦想。从2019年开始,保康县文化馆开始着手创作符合现代审美的传统文化精品。在大量的楚文化特色项目中,我们选中了“端公舞”进行创作。
创作初期,团队就遇到了大难题。采风中“端公舞”传承师傅手执钺斧、师刀子等道具,头戴法冠,身着法袍,有说有唱。师傅手舞诀法变幻莫测,足蹈“三步罡”、“颠颤步”、“鬼跳步”、“踏罡步斗”,神情诡秘,舞姿粗犷,别具一格,地方文化特色显著,堪称原始古楚巫文化的活化石。其优点是地域风格浓郁,神秘而久远,但缺点亦是。而作为群众舞台精品,则既要有独具特色的艺术性,更要去其糟粕,还要融入现代生活,符合现代审美,让广大人民群众乐于接受。
采风结束,整理资料,理顺思路,经过前期无数次创作思想的磨合碰撞后,2020年春天,由吴媛婕、汪艳、罗琼执导,朱才勇作曲,保康县文化部门负责沟通协调剧目排练演出一切事宜,民俗广场舞《把把子鼓儿敲起来》创作正式拉开了帷幕。
先楚时期的传统音乐特色是使用打击乐比较普遍,打击乐有一个其他器乐不可替代的作用,便是高涨士气。所以,运用传统打击乐器创作作品,在当今这个新时代也是催人奋进的好题材。“把把子鼓”是保康方言叫法,第一个“把”读四声,第二个“把”读轻声,唱读有点音符节奏,“子”亦落轻声,熟读方觉朗朗上口。吴导比较有舞台作品创作经验,提议作品名为“敲起幸福鼓”,后来也依从文字统筹罗导提议,感觉“把把子鼓儿敲起来”更具特色。把把子鼓就是“扇鼓”,原始器具用一个直径约为15厘米铁质圆圈制成的小木鼓,两面蒙上猪皮,安装一个约15厘米的小木把,外套一个可以转动的小竹筒,可染黄色,也可不染色来制作完成。做法事时用小木棒敲打猪鼓皮,鼓的两面可以自由转换,鼓上画有太极八卦图案,以示万物之灵始于太极。舞蹈创作使用道具决定遵从原始器具,由男演员手持扇鼓,随着音乐击打舞动表演,女演员道具做特色处理,将几面大小不一的小鼓利用服装巧妙设计置于腰胯部、膝盖部、肩部和头部,在舞蹈行进过程中,通过鼓槌的敲击,由不同部位击打发声,配合击打过程中灵活处理的肢体舞动和团队的队形变换来完成表演。
朱老师的音乐创作速度很快,排练小样很快新鲜出炉。乐曲处理采用三段式,开篇引用了采风时民间艺人原声演唱的保康民歌《十对花》,纯方言演唱。虽是小样,但处理得很见功夫,师傅一开口,听者就被震住,远古而神秘的气息扑面而来。人声将落,鼓声渐起,由远及近,声声古老而清脆,《十对花》的主旋律变奏贯穿始终,听上去顿感画面感十足,令人神往。音乐编曲中段旋律清新欢快,尾声部方言说唱节奏明快,声音明亮高亢催人奋进,将整首乐曲推向高潮。
2020年是个极不平凡的年份,上半年因为新冠疫情席卷全国,所以本次广场舞创作上级部门提出了一个全新理念,要凸显群众性普及性和参与性,围绕健康健身这个理念来进行创作。艺术性、民俗特色的舞台作品要结合健身健康主题进行诠释,实在是有很大的难度。兼顾了群众性,普及起来易学,舞台作品来源于生活,但是做好群文精品却是要在高于生活上下足功夫,将二者有机结合,需要花心思,用点石成金的巧思来进行处理。
创作排练过程中,编导和编曲以及演员不断磨合,一次次沟通优化改编。突出浓郁地方特色,用极具楚文化风格的舞蹈动作做呈现,慢板部分女演员手势顺边,肢体塌腰翘臀,舞动过程中演员们修长的手臂带动纤手不停柔美地敲击膝盖、腰部、肩部小鼓,利用队形的变换,互相击打形成流动感极强的美妙画面。男演员手持扇鼓,不断变换扇鼓鼓面,用灵活有力的击打将鼓法诠释得出神入化。
舞蹈中段核心展示了大鼓小鼓错落有致的各种击打,节奏变得明快欢乐,演员们需要情绪逐渐高涨,不论是组合画面还是分别展示,都要在节奏渐变渐强的乐曲声中变得亢奋热烈。参加排练演出的演员队伍都是从事各行各业的舞蹈爱好者,面对高强度的跳跃舞动很快就跟不上节奏,明显慢了下来。男演员谢老师已年近五十,身形偏胖的他在之前两天慢板排练中已经体力透支,到了中段更是疲于应付导致动作变形乱了节奏;女演员香香排练第二天突发胆结石,疼痛难忍,不停地变换和跑动更是让她疼痛难当。编导组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关心之余也关注进度,并在创作排练过程中不断根据现场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通过网络联系远在武汉的音乐创作制作朱老师做同步改动,在保留创意精华的基础上加减处理,以期达到更完美的效果。
舞蹈尾声部需要高潮迭起,以突出楚人舞蹈粗犷豪迈,鼓舞士气的特色,也体现健康向上主题,每一场排练都是一场硬仗。七八月份的保康,酷热难耐,风拂过脸庞,一阵阵热浪,就像炉火烤过一般,剧场里更像一个大火炉,没有一丝丝风,闷热异常。像这样的天气,一旦舞动起来空调就像失去了工作能力的摆设,感觉不到凉意。半天排练下来,演员们个个衣衫湿透,男演员更是脱掉上衣,拧出水来。没有人退缩,没有人叫苦,几名编导老师甚至比在舞台上欢跳的演员们更加亢奋,站在保康剧场舞台边,“兴奋起来!”“再跳得高一点!”“坚持!不要懈下来!”“注意队形!”,大声地加油鼓劲。在日复一日的紧张排练中,舞蹈终于初见雏形。
接着,沟通服装、道具、造型、录音、合成、彩排等等事宜,也是一言难尽。其中服装结合道具的特殊性,让编导组煞费苦心,女演员膝盖和腰部的鼓还好说,用弹力绑带固定就行,肩部和头顶的小鼓却是要想办法解决。为保证演出不出纰漏万无一失,服装师在女演员的上衣肩部大费周章,用坚挺面料做出立肩以固定侧面,缝制带固定卡扣的铁钩用以固定整面小鼓,量好尺寸定制合适的鼓面,既要能敲击,又要美观坚挺,面积小了不好看,面积大了舞动过程中会磨伤演员腮颊部。一次次调换,一件件试用装过后,终于,色彩艳丽、清新脱俗、别具一格的演出服装新鲜出炉,配合上绘有楚文化图腾的头部装饰小鼓,更是独具特色,令人耳目一新。男演员手中扇鼓也做了改良,在原始“端公舞”法器的基础上,道具老师加上了手工麻绳装饰,一圈圈古朴的草质麻绳玲珑镶嵌在鼓侧和鼓柄,结合头部与服装配色的绳编帽圈,使整个服装道具造型浑然一体,特色浓郁。
2020年8月底,原创保康民俗舞蹈《把把子鼓儿敲起来》在历經无数个环节的打磨中问世。9月,参加全省“文化力量民间精彩”群众广场舞展演赛襄阳赛区评比中一举夺魁,评为第一名,紧接着代表襄阳参加全省展演赛又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2020年11月,受邀参加了全省“非遗传承 民间溢彩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表演艺术类优秀作品展演”,与省内外众多优秀民俗艺术作品同台竞技大放异彩,为推介保康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在符合现代大众审美的基础上创作艺术生命鲜活的舞台精品,一直是新时期文化人努力的方向,其中的“既要”和“又要”更要兼而顾之。民俗舞蹈《把把子鼓儿敲起来》的成功打造,是保康文化人汗水和智慧的凝聚,更是楚文化元素作品的独特魅力的体现。它以浓郁的保康地方文化特点和极具现代感视觉冲击的特色成为了保康县对外推广的一张文化名片。
(作者单位:湖北省保康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