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青青
摘 要: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预案和课堂组织要为学生服务,要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将课堂教学打造得更加多元,更加深刻,更加灵动。
关键词:以人为本;生本课堂;灵活;学习需求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一切课堂教学行为都应该为学生更好地学服务,为学生学得更好服务。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组织学习活动,把控教学节奏,突出教学重点,以便学生学得更加深入,更加透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突出学生的学习需求
学生的认知基础对于他们的学习而言比较重要,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把脉他们的认知起点,从而让教学从关键点出发,直抵“腹地”。为了做到这一点,可以从多方面入手来了解学生的学情,从而更好地将知识和学生联系起来,将教材和生活背景整合起来。
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华应龙老师的起点就有别于一般的课堂。华老师创设了一个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交流沙发长度的故事。大头儿子在量沙发宽度的时候,将一条领带对折,发现比沙发宽度小一点,再对折之后,发现沙发宽度正好等于3个领带的长度,从而引出问题:“该如何表示出沙发的宽度呢?”针对这个问题,学生首先是建立模型,通过将领带对折两次发现领带的长度被平均分成4份,而沙发的宽度是3份。对于如何表示出这个长度,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说是3个,有的认为是,还有的学生觉得是。从学生的答案可知,他们对分数是有一些认识的,有的学生甚至能模糊感知出分数的意义。建立在这样的认知起点上,如果再让学生来机械地认识几分之一,在画一画、折一折、说一说等活动中来强化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这样的学习就单调了,而且限定了学生的视角。所以在华老师的课堂上,在学生给出这样几个分数之后,华老师就将分数的读写一笔带过,然后跟学生一起来研究用哪一个分数来表示沙发的宽度比较合适。最终学生结合将领带平均分成4份,然后沙发宽度等于其中的3份的过程,认识到合适的分数应该是。华老师在教学中还有一个点睛之笔,即在分数的分母和分子的数字后面都添上一个“份”字,让学生对分数的意义印象深刻。
在这个案例中,教学可谓“不走寻常路”。对分数的认识没有从几分之一入手,也不是在多样的操作中来认识分数,而是直接给学生一个情境,让他们抽象出分数,认识到分数的本质是几份中的几份。不仅如此,学生还知道了四分之三就是三个四分之一,这对于他们把握分数之间的关系也有帮助。从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学生不但初步认识了分数,还把握了分数的意义,学习效率很高,学生对分数的理解也很到位,由此可见把握学生认知起点的重要性。
二、关注学生的认知盲点,突出课堂的教学重心
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足够的经历,让他们在多样的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体验和感悟,从而扫除学生的认知盲点,让学生获得提升。在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的盲区花工夫,让课堂的重点突出,确保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教学中,课前笔者对教材做了深入的分析,对学生的基础也做了充分的预估,最后确定了本课的教学方案:让学生直接面对问题,自主设计研究方案,在形成统一意见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组织集体交流,从而推导出钉子板上的多边形的面积与多边形内部以及边上的钉子数之间的关系。学生在面对研究内容时,对于钉子数和图形面积之间的关系是一无所知的,但是他们隐约感觉到多边形的面积与钉子数有关。于是学生将问题分成两部分:一是在确定多边形内部的钉子数的基础上研究多边形面积与图形边上的钉子数之间的关系,大部分小组的研究从内部的钉子数为0开始,在钉子板上围成一个个长方形,記录长方形的面积和边上的钉子数,然后寻找其中的关系;二是确定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围成一个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研究面积和内部的钉子数之间的关系。在组织学生交流的时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成功地将两个发现融合起来,顺利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其中的规律。
在这个案例的学习中,学生主要通过自己的力量来进行数学探索的,其中经历了猜想、操作、收集数据,分析处理、交流等多个活动,虽然在这节课中学生学到的知识点不多,但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了,经验和方法增多了,这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有帮助的。假若将这个知识点演示给学生看,走一个过场,然后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然后提供一些相关练习供学生巩固,他们也能掌握这个知识点,但是比较两种不同的学习途径,学生经历其中会出现完全不同的收获。
三、立足学生的认知现实,把控课堂的学习节奏
不同的学生认知基础不同,认知能力也不同,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兼顾全体,必要的时候要实施分层教学。而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是确保了教学效率,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关注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现实,从满足他们的角度出发组织学习,很多时候,教学可以更灵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具体掌控课堂学习的节奏和方向。
例如在“百分数和小数的改写”教学中,笔者首先创设相关情境引出学习内容。在将小数改写成百分数的时候,学生结合小数的计数单位,先将小数写成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然后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将分母化成100。观察几组改写之后,学生发现了将小数改写成百分数就是将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加上百分号,而将百分数改写成小数的方法正好与之相反。在交流的过程中,还有学生提出这样一种观点:假设给小数加上一个分母“1”,这样在将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时候,分母乘以100,所以分子也要乘100。这样的观点一下子加深了大家的印象,让学生对此印象深刻。讨论中,有学生提出“分数可以怎样化成百分数”的问题,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将分数化成小数,然后再写成百分数。在提供给学生几个简单的分数改写成百分数的实际问题之后,学生发现如果原来的分母是100的因数,可以直接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完成改写,如果分母不是100的因数,化成小数比较合适。
在这个案例中,课堂学习极其灵动。首先是教学内容的灵活,本来将小数和分数改写成百分数是分两节课教学的,但是在学习中,有学生提出了如何将分数化成百分数的问题,而考虑到将分数化成百分数与将小数化成百分数有直接的关系,所以笔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将这个问题融进了课堂。其次是学生对于小数和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的理解灵活,他们提出可以将小数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然后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成百分数,这为他们记住将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奠定了基础。而将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学生也根据分母的不同找出了不同的方法,推进了他们的认识。
四、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
学生的发展是课堂教学的根本需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抹杀学生的创造性,不能因为某种目的限制学生的创新。反之,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思维,这样可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机动灵活。
例如在“假设的策略”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一杯牛奶的钙含量相当于8块饼干,小明早上吃了12块饼干,喝了一杯牛奶,共补充钙500毫克,那么一杯牛奶的钙含量大约是多少毫克?大部分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都是将一杯牛奶假设成8块饼干,这样得出20块饼干的钙含量一共是500毫克,用除法计算出一块饼干的钙含量是25毫克,再计算出8块饼干(也就是一杯牛奶)的钙含量为200毫克。但是有学生提出自己的办法更直接:用12除以8算出12块饼干相当于1.5杯牛奶的钙含量,然后用500除以2.5来计算。交流这种方法的时候,有人质疑12块饼干的钙含量不能替换成整数杯数的牛奶是不是可行,于是笔者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意识到在生活中不容易完成这样的替换,但是在数学计算中可以,而且这样的方法确实指向性更强,更加直接。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从问题出发,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从数学的角度出发,这种方法完全可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重视从算理上解释这种方法,让学生有更多元、更灵活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充分发展是教学的永恒追求,教师要将课堂打造成尊重人、关注人的课堂,迎合学生的发展需求,从根本上提升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