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洁英
内容摘要: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是我们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因此识字教学在传承中华文化,夯实文化基础,提升学生人文底蕴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更要注重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从源头传承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低年级 识字教学 传承传统文化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和智慧的结晶。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要以学习汉字和汉字文化为“起点”,在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华文化基因扎根在孩子的心中,代代相传,这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最实际、最有效的途径。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更要注重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巧搭识字之径,传承文化之源,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未见意趣,必不乐学
“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这是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程颐说的一句话。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和原有知识的限制,他们更喜欢生动、形象、有趣的学习内容和形式。低年级语文教学以识字为主,数量多,内容比较枯燥。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巧教、趣教,寓教于乐,让学生想学、乐学。
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如在《比尾巴》一课的教学中,小朋友喜欢小动物,我便在课堂创设“森林竞技大赛”的情境,以狮子大王现场挥毫认识“比”“尾”“巴”三字拉开序幕,认识参赛选手,宣读比赛项目,宣布比赛结果,让学生始终兴趣盎然,有声有色地投入到学习中。由此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积极地与汉字、文本交流,既促进了学生语言的发展,使主观能动性与真实环境相统一,又实现了个性的发展和语文素质的提高。
二.巧用教材,传承传统文化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不断绵延的重要载体,凝聚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髓。每个汉字的产生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古人造字时把自己的道德标准融入到构字中,反映了古人对传统伦理道德的遵守。因此指导学生识字的过程,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
借助字形是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象形字取法于自然事物,或天地日月,或山水草木,或鸟兽虫鱼……借助对具体事物的图画来表述字的内容。因此,通过分析象形字,我们能够较为直观、生动地了解到古代人民造字的初衷以及文字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如一年级上册的第一课《天地人》,“天地人”来源于一本古籍《周易.说卦》。在古代,人们认为天地人是宇宙系统中的三大要素,三者既相互独立,又互相影响,休戚相关。“天”覆盖万物。“地”负载万物,天地之间以“人”为贵。一年级的孩子难以理解其中的内涵,我们可借助汉字的字形,追溯汉字的起源及其演变过程,让孩子直观感受人字由一撇一捺构成,一撇就是人侧身而立下垂的手,那一捺是人的头背和腿。这个字形是人见了人之后有礼貌的样子,突出了人与动物的不同。在统编教材的识字板块中,共有64个象形字,所占比例较大,我们可以此为切入口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象形字形象直观的特点,展示汉字从甲骨文到楷体的演变过程,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进行文化渗透,在识字的过程中传承传统文化。
从汉字字义入手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据统计形声字占常用汉字80%以上,统编版一、二年级需识记的汉字大部分是形声字。汉字的形旁与字义有一定的联系,低年级学生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通过分析生字的形旁,可以了解到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如二年级上册的《拍手歌》在“孔雀”“大雁”“老鷹”,“锦鸡”“黄鹂”“天鹅”两组形声字的识字教学中,我借助字源让孩子形象地区分“鸟”字旁和“隹”字旁的表意功能。让他们知道“鸟”字旁表示长尾巴的鸟,“隹”字旁表示短尾巴的鸟。学生认识了这两个部首,就能触类旁通掌握相关的汉字。通过学习二年级下册《我是一只小虫子》,学生借助微课,知道了“月”这个偏旁部首叫做“肉月旁”,本意就不是“月”,而是“肉”。在古代,它们本是两个不同的字,后来因为它们的小篆看起来非常相似,就把它们合二为一,统称为“肉月旁”。“月”在汉字左边或下边表示与人或人体器官有关,在右边则多表示时间与天气。通过学习《贝的故事》,学生一下子就知道了贝字旁的字大多和钱财有关,“贵”“财”“赚”“货”等都以贝为形旁,包含了贝壳在古代曾被人们作为钱币进行流通这一文化内涵。像这样的例子教材中还有不少,作为教师就要结合汉字的特点,巧妙使用教材在识字教学中“润物无声”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三.因“字”而异,巧思妙引
汉字是表意文字,有见形知义的特点。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依据字理,结合不同汉字的特点,选用灵活多样、形象直观的识字方法,提高识字效果。
1.肢体区别法
汉字中有不少的“双胞胎”,或是笔划,或是部首,或是外形十分相似的形近字。低年级孩子由于细节注意还没有达到一定水平,经常张冠李戴,闹出不少笑话。如何让孩子更好地进行区别?从一节体育公开课中,我受到了启发,低年级的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我何不结合肢体动作,在身体的律动中进行区别呢。一年级上册的《比尾巴》学生初次认识“竖提”,这个笔划虽简单但与前面《江南》中学习的笔划“竖钩”极为相似,初学时我已十分注意引导学生区别,但混淆的情况仍不时发生。为了更好地进行区分,我带领孩子们动起来,一臂作“竖”,一臂作“提”或“钩”,配上富节奏的小口诀“竖钩竖钩往左钩,竖提竖提往右提。”,在有趣的肢体动作和朗朗上口的口诀中辨别了这两个笔划的异同。
借助肢体还可以帮助学生识记同类同偏旁的字。二年级下册《我是一只小虫子》,教学其中一个重点是发现“月”字旁的表义特点,积累带“月”字旁的字。当学生在微课中明白“月”字旁与身体部位有关,在小虫子的图上把“脑袋”“屁股”“脚”“脸”的字卡贴到相对应的部位后,我让孩子配上动作读起了儿歌:挠挠我的脑袋,摸摸我的脸,扭扭我的屁股,踢踢我的脚。”对“月”字旁的表义特点有了更深的印象。
2.图文对照法
一个汉字就是一幅图画,我们可利用图画(简笔画等)引导学生识记汉字。如在“伞”字的教学中,让学生把雨伞图和“伞”字进行对比,发现“伞”字上面的人字头就像是伞面,一点、一撇和一横是雨伞扎实的骨架,最后的悬针竖是雨伞长长的伞柄。《黄山奇石》中,学生通过图 ,便知道“闻”是听见的意思。此法一方面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识记了汉字,调动了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又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感受到汉字神奇的魅力。
3.语境识字法
语境识字就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及学生现有的認知、生活经验以及需要学习的汉字特点,通过口头创设特定的语境,或者学习场景,进而不断地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以达到识字教学的目的。
如在《动物王国开大会》一课中,在教学“注意”一词时,我利用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把“注意”两字标红,让孩子说说在读这两个字时要注意什么,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环境中明白“注意”就是把心思、精神放在某一方面的意思。接着让学生利用“注意”说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要注意什么,搭建与生活连接的桥梁,由输入到输出,使“注意”一词在现实生活中得以运用。
语境识字法,摒弃了以往直接讲授汉字音形义,学生被动枯燥地识记汉字的方法,而是把识字教学置身于文本语言环境或社会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感知、认识汉字,使音形义用四个目标有机渗透,从而喜学、爱学汉字。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源,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源头活水。正是汉字才使我们的历史绵延至今,始终焕发光彩。正所谓教无定法,但又殊途同归,我们只有巧搭识字之径,带领孩子穿越历史,感受汉字独特的神韵,才能更好地传承文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温儒敏.如何用好“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J].小学语文,2017(Z2):25-31.
[3]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1):3-11.
[4]陈先云.谈谈小学语文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编排及呈现方式[J].小学语文,2017:26-30.
[5]斯霞.我的识字教学观[M].江苏教育出版社,1985.
[6]苏影.浅析象形字的含义、特点和性质[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6):05-06.
[7]郭乐静.部编教材识字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02):53-55.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增滘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