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文学教育

《伊豆的舞女》中隐藏的“暗”

《伊豆的舞女》中隐藏的“暗”

潘敏恩

内容摘要:《伊豆的舞女》一直附有纯洁初恋,治愈孤儿根性的人间温暖的标签,也可以说一直是作为明媚的青春作品呈现世人面前。然而,真的如此吗?本文将从迷戀少女的主人公设定出发探究《伊豆的舞女》中隐藏的“暗”。

关键词:川端康城 《伊豆的舞女》 少女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城的一部早期作品,也是唯美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全文弥漫了一种少男少女初恋的暧昧情愫和纯洁的感情。这与伊豆宜人的风景相得益彰,给读者打造出了一个虚幻唯美的世界。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中村英夫曾给与高度评价:“昭和时代的青春之歌”。《伊豆的舞女》一直附有纯洁初恋,治愈孤儿根性的人间温暖的标签,也可以说一直是作为明媚的青春作品呈现世人面前。然而,这部作品真的如此明媚吗?真的被全面认识了吗?为此,心存疑虑。本文将基于前人的研究,从迷恋少女的主人公设定中探究《伊豆的舞女》中隐藏的“暗”。

一.暗的定义

据《新明解国语字典》所查,“明”一词的解释:“そこから受ける印象に否定的な要素が感じられない状態”①。在本文中,把“明”定义为唯美、积极、纯洁、青春、美好等美好性意象。另一方面,《新明解国语字典》对“暗”一词的解释为:“そこから受ける印象に否定的な要素が感じられる様子”②。在本文把“暗”定义为污秽、残酷、消极、阴暗等消极的意象。

二.暗的探究

1.从少女年龄看主人公的思想变化

川端文学中,“少女”或“处女”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存在。通常,少女是指13岁到17岁的未成年女孩又或者是年轻的美丽女孩。三岛由纪夫对川端所描述的少女,有其独特的见解:“本当の意味でエロティックなのは対象すなわち生命が、永遠に触れられないというメカニズムにあり、氏の好んだ処女を描くのは、処女にとどまる限り永遠に不可触であるが、犯されたときに処女ではない、という処女独特のメカニズムに対する興味だと思われる。③”川端似乎对处于少女阶段的女性有一种莫名的执着,迷恋因为触碰不得而产生的极端美。回想《伊豆的舞女》中初遇时场景,主人公仅凭舞女着装,错认她大概17岁。跟艺人们初识,先入为主地认为17岁的舞女自然擅长与男人打交道。所以当与茶馆老太太谈话时,主人公萌生了污秽的想法即让舞女留在房里过夜。由这里开始,一种释放肉体欲望的端倪、阴暗的官能气味开始涌现。隐约感觉到主人公面对舞女时,不由自主地摆出的强者姿态。可以推测20岁的男子面对17岁的(实际14岁)柔弱美丽但社会地位低下的舞女,征服欲会莫名激增。直到看到舞女的裸身,主人公才惊醒:她还是小孩!还是孩子的十四岁舞女,一下成了不可触碰的对象。正因为年龄限制,“我”对舞女的旺盛意欲被一下子掐灭。正如前田角藏说道:“踊子を子供へと封印した後、「私」は踊子(女)への性の匂いから心理に解放されったと言える④”另外,在汤野住宿当晚,主人公焦躁不安、夜不能寐的异常行为来看,可认为是一种由女人引发的嫉妒。不妨设想,主人公一直错认舞女是善于与男人打交道的17岁舞女,男人的嫉妒会促使他做出什么样的可怕事情呢?而且,原本“我”就是为了排解孤儿根性的烦闷而开始的旅途,其中也包含与女性交往困难而性欲得不到排解的烦闷。也可认为,伊豆旅行从一开始就埋藏不纯洁的“种子”。

2.从二人社会阶层来看残酷现实

森本获氏曾指出:“『伊豆の踊子』は大正末期の社会の旅芸人に対する差別意識を前提として成立している作品⑤”。不妨回看小说的社会背景。“中世、近世(江戸時代)ごろ、士農工商のほかに、賎民という存在がある。『伊豆の踊子』で、旅芸人は賎民という階層に属する。明治時代に入ると、政府は貧困、解放身分政策の処理が不適当だから、明治維新四民平等と宣伝しても、部落が差別される問題が存在している⑥”。艺人们在途中,一直被差别对待。茶馆老太对学生身份的“我”和艺人们完全是两种态度。老太太称“我”为“旦那様”,一直使用恭敬的敬语。这跟对艺人们轻蔑的口吻形成强烈对比。而且,纸商对艺人们也是冰冷的态度。途中,各个村口都立了这样的牌子:禁止乞丐艺人入村”。对艺人而言,下田是旅途中像故乡般亲切的美好的地方即“明るい町”。村口的立牌使它转为阴暗的存在即“暗い村”。艺人们无论走到社会哪个角落,都只能接受差别对待的悲惨命运。并且,最悲惨的莫过是深知自己社会地位低下,却无能为力。不仅在思想上被迫接受,行为上因为地位低下,对人极度谦卑也成为了本能反应,嵌入骨髓。艺人社会地位低下,女性艺人更是如此。文中多次对此进行描写。舞女对“我”一直保持一种卑屈的姿态。大娘曾说到:“さあお先にお飲みないし、手を入れると濁るし、女の後は汚いだろうと思って”⑦。女人是极度卑微的存在,这一点深深地刻在当时社会的人或者是深知自身地位低下的女人的脑中。少女与主人公之间有着无法跨越的沟壑,这也是他们最后只能分离,落得悲惨结局的原因之一。不仅当时的旁观者,连主人公自身也这么认为。这大概可以解释主人公为什么以学校为借口,拒绝大娘延迟一日离开的建议。

3.迷恋少女的主人公设定与作者关联

迷恋少女或女性的主人公设定在川端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吉行淳之介也曾说过:“あこがれる主人公の心情は理想主義的といえる清純なものなのだが、作品を覆う雰囲気は暗い官能なもの、さらに言えば薄気味悪いものである⑧”。“あこがれる”按字面意思是,执着难以得到的事物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少女”又或是“处女”原本就是难以进行肉体接触的对象,即难以满足性欲望。于此一来,求而不得,想得到的心就会越骚动。某种程度来看,“あこがれる”行为本身就伴有官能的意味。越难得手的事物,其伴有的官能意味就越浓郁。因此,迷恋少女的主人公设定本身就是带有官能且污秽意味的设定。

《伊豆的舞女》是基于作者经验而写成的作品。从幼年起,川端康城的家人就一个一个离他而去。他连简单的爱都难以得到。因为得不到足够的爱,形成孤儿根性,成为了怪癖、难以接近的人。川端康城的孤儿根性是隐藏在心中的寂寞、孤独、阴郁、敏感、软弱、伤感又或者是神经质。青春时代中,初恋失败使他更加渴望得到爱。川端在《父母的信》中对他所爱的少女进行了如此阐述:“不幸せと戦い、これからの限りない転落の坂が目の前にあり、それを自らの勝気が恐れることを知らない、ざっとそいった少女の持ち危険に私は惹きつけられる。そういう少女を子供心に帰すことによって、自分もまた子供心み帰ろうというのが、私の恋のようであります。いつも子供と大人との間くらいの年頃の女に限られております”⑨。可以看出,作者自身对少女崇拜的倾向。以自身渴望的人物想象为蓝图设定书中的人物,无论是少女还是主人公都间接成为了实现作者欲望的傀儡。如此看来,作品中迷恋少女的主人公的官能欲望也能折射回归到作者自身。

《伊豆的舞女》一直以明亮的印象为人们所熟知。本文从迷恋少女的主人公设定出发,“从少女年龄看主人公的思想变化”、“从二人社会阶层来看残酷现实”、“迷恋少女的主人公设定与作者关联”三点来探究作品中隐藏的“暗”。青春本来就是有笑有泪,有苦又甜。美好的青春背后隐藏的阴暗角落也不应该被忽视。因此,《伊豆的舞女》作为一部青春文学作品,有必要更全面地被解读。

参考文献

[1]前田角藏.<論文>踊子の<闇>への封印:「伊豆の踊子」論[J].日本文學誌要,1992-03-10:53-68.

[2]武井美子「川端康成批判」[J].「日本文学」,昭42·7:493-504.

[3]任健.『川端康成と『伊豆の踊子』———問題点と疑問点の解明を中心に』[J].横浜商大論集34(2).2000-12:172 -191.

[4]吉行淳之介.『解説』[M].『現代日本文学館24文芸春秋』,昭和41(7).

[5]京田一京助、柴田武.『新明解国语辞典第四版』[Z].世界图书出版社公司.1995(7):1431.

[6]杜晓丽.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中的唯美风格[J].芒种,2013(12):86-87.

[7]陈永岐.川端康成在《伊豆的舞女》中的美感體验与救赎[J].作家,2015(24):156-157.

[8]陈乐.温馨之旅 初恋之味——浅析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3,9(02):49-51.

[9]陈永岐.《伊豆的舞女》的时代要素[J].文学教育(上),2016(05):24-25.

[10]董丽丽.《伊豆的舞女》中“我”的心理变化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12):175-176.

[11]代超.从《伊豆的舞女》看川端小说女性形象塑造中的悖论[J].青年文学家,2011(20):4-5.

[12]王淑玲.从《伊豆的舞女》透析社会底层群体的生存价值观[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2(03):113-116.

注 释

①京田一京助、柴田武.『新明解国语辞典第四版』[Z].世界图书出版社公司.1995(7):1431.

②京田一京助、柴田武.『新明解国语辞典第四版』[Z].世界图书出版社公司.1995(7):324.

③吉行淳之介.『解説』[M].『現代日本文学館24文芸春秋』,昭和41(7):487.

④前田 角藏.<論文>踊子の<闇>への封印:「伊豆の踊子」論[J].日本文學誌要,1992-03-10:63.

⑤前田 角藏.<論文>踊子の<闇>への封印:「伊豆の踊子」論[J].日本文學誌要,1992-03-10:59.

⑥陈永岐.《伊豆的舞女》的时代要素[J].文学教育(上),2016(05):24-25.

⑦吉行淳之介.『現代日本文学館 川端24文芸春秋』[M].昭和41(7):360.

⑧吉行淳之介.『解説』[M].『現代日本文学館24文芸春秋』,昭和41(7):490.

⑨吉行淳之介.『解説』[M].『現代日本文学館24文芸春秋』,昭和41(7):487.

(作者单位:大连大学日本语言文化学院)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368794.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