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文学教育

苏曼殊小说的悲剧性及其原因探析

苏曼殊小说的悲剧性及其原因探析

吴丹

内容摘要:苏曼殊是一名近代的传奇人物,却具有独特的悲剧风格。本文通过对苏曼殊小说的悲剧性进行全面地分析与研究,试图挖掘出他的小说出现这种悲剧性的背后成因。

关键词:苏曼殊 悲剧性 原因

提及上世纪20年代的风云人物,苏曼殊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胡适曾因为在其《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未曾提及苏曼殊的名字而被一般年轻文学家所反感,作为一代近代的传奇人物,其影响力由此可想而知。他“有难言之恫”的身世,能诗词、善绘画的才能让他被世人所关注。他的一生漂泊,足迹飘零,虽非僧人却常以佛教徒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且放浪形骸、纵情酒肉,这些怪异的行为都让人侧目。百余年来,关于苏曼殊的研究一直具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归其原因,不仅在于他的诗词、绘画方面的艺术成就具有独特的风采,更多的是他的文学创作中所体现的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在这些形象的背后却是蕴含着一个作家对于生存本体的个性言说。苏曼殊存世的小说数量并不多,一共六篇,篇幅较短且都是文言文创作。相对而言《断鸿零雁记》《绛纱记》《焚剑记》《碎簪记》《非梦记》五篇是比较完整的,《天涯红泪记》是一篇未完成的残稿。虽然只有六篇,但是却形成了苏曼殊小说的独特的风格。

苏曼殊小说中的人物设置并不复杂,并以表现男女之间的爱情为主题,所以被给与了“情僧”“诗僧”等许多称号。如《断鸿零雁记》里讲述的是三郎和雪梅、静子之间的爱情;《碎簪记》里讲述的是庄湜和灵芳、莲佩之间的爱情;《非梦记》里讲述的是书生海琴和薇香、凤娴之间的爱情;《焚剑记》讲述的是独孤粲和阿兰、阿蕙之间的爱情;《天涯红泪记》虽然并没有写完,但是燕影和肝胆照人的女侠、流离失所的女郎之间的爱情情节设置也已初显端倪。从文章情节来看,苏曼殊的小说并不擅长故事情节的架构,对于故事情节的设置也缺乏严谨的逻辑性,但是却善于对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体会的描摹,而正是这种如泣如诉地描写,使得他笔下的人物鲜活而生动。

历来苏曼殊的小说都被称作“情爱”小说,他的小说都是以“情”为核心。在他的笔下,最为耀眼的尤为女性人物形象。这些女性不论是主人公倾心的还是深爱主人公的,都是美丽的人间少有,善解人意、体贴温柔的几乎没有任何缺点,完美至极。如在《断鸿零雁记》中不论是“容华绝代”、“古德幽光”的奇女子雪梅,还是“清超拔俗”、“慧秀孤标”的好女子静子皆绝世女子,对三郎情深意切,忠心不二。《非梦记》中无论是“清超拔俗”、“有国色”的薇香,还是“幽闲贞静”、“婉惠可爱”的表妹凤娴,皆对燕海琴真心相许,许下忠贞的誓言。这种“美”不仅是一种外在容貌的美丽,更是一种心灵淳朴至诚的体现,这种对于“美”的极致追求导致了在苏曼殊笔下的女主人公们为爱而生,为情而死。在《断鸿零雁记》中,三郎为了不拖累雪梅而选择了出家,雪梅离开了三郎为了不嫁给别人选择了绝食而亡。在《碎簪记》的莲佩和灵芳因为得不到庄湜的爱情落得一个割喉而死、一個自尽身亡的结局。爱对于他们来说,就是生命的源泉,没有了爱,生命也就此终结。

同时我们会发现,在苏曼殊的笔下几乎没有“大恶”之人,即使是作为干涉者出现的人物,如《碎簪记》中庄湜的叔婶、《非梦记》中和燕海琴的婶子刘氏等,并非是大奸大恶、用心险恶之人,她们确实是作为一个关心晚辈的长辈形象而出现的,所以在男主人的心中那也因为爱,不仅没有责怪,反而生出感激之情。

苏曼殊是一个把爱写到极致的作家,这种追求导致了在苏曼殊的小说中几乎都是以悲剧而收尾,不论是主人公还是非主人公都是这样,要么是死亡要么就是出家,几乎都是以悲剧而画上了人生的句号。所以在苏曼殊的作品中,蕴含了一种悲观、绝望、颓丧的倾向,而其小说创作一向被认为是哀情小说也缘由于此。在《断鸿零雁记》中,三郎出家为僧,未婚妻雪梅因为拒绝再嫁选择绝食而亡,虽然文中并没有对静子的结局作过多的描述,但为情而生的静子却终身都在无法获得爱情的煎熬中度过,这样的结局也是令人唏嘘不已。在《碎簪记》中,男主人公庄湜面对并莲二殊而犹豫徘徊,莲佩自认得不到庄湜的爱情而选择割喉自尽,与此同时,灵芳为了成全莲佩和庄湜也选择了自缢身亡,在这样的双重打击之下,男主人公庄湜重病在塌,不久于人世。在《非梦记》中,书生燕海琴为了挣脱出薇香和凤娴之间的难以抉择而选择了出家,并告诉薇香“吾两人此生终无缘份矣”,面对燕海琴的选择,薇香则跳江以死殉情。在《绛纱记》最后的结局中,里面主要人物“余”和梦珠、秋云、玉鸾相继出家,梦珠坐化而灰飞烟灭。

我们会发现,在苏曼殊悲剧小说的有一个显而易见的模式:相爱至深,却不能长相厮守。在他的作品中,当爱恋之情在男女主人公之间萌芽和发展时,往往会有一些原因导致爱情之花不能开放:或是自身的“难以抉择”、或是家族的“难言之隐”、或是自暴自弃、或是选择逃避以已出家为由来扼杀感情……这直接导致了爱情的停滞不前甚至是悲剧产生的直接原因。在这些原因的设置里面,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干涉和意图。比如在《非梦记》中,书生燕海琴面对婶婶是否愿意娶心爱之人时,保持了沉默,转身选择了出家而逃避;在《断鸿零雁记》中三郎面对和静子之间的爱情时,依然选择了一次又一次的逃开;在《绛纱记》中,面对自己的爱人秋云,梦珠却突然出家为僧……作品中的男主人公一而再、再而三的以各种理由逃离了自己的爱人,逃离了爱情,这也导致了对方要么是死亡,要么是爱而不得的悲剧。

在苏曼殊小说中的悲剧人物结局中,我们看到了苏曼殊对文本的干涉:让那些相爱的人永远不能相守。这种干涉,是具有情感色彩的。在这种干涉中,我们可以窥视出苏曼殊的爱情观:残缺的才是至美的!对于爱情而言,相爱而不可得才是纯粹的、极致的。只有这样的爱情才能得到永恒!就像梦珠一样,当秋云爱他的时候,他选择以出家来逃避两人之间的爱情。可是出家后的梦珠却并没有脱俗,心中的爱恋使得他又去寻找秋云……直到他死时,怀中还藏着秋云曾经送给他的绛纱。在苏曼殊的小说中,情节的设置显而易见是和其自身的爱情观有很大联系的。苏曼殊最喜欢的两个外国诗人就是拜伦和雪莱,他在《〈潮音〉序》中有关于雪莱的评论:“他是一个‘哲学家式的恋人。他喜欢的不仅是爱情的美好,成为爱情的爱情,而且还喜欢‘哲学的爱或‘爱的哲学。……雪莱在爱情的世界里寻求涅槃(最高境界)……”。①这里虽然讲的是雪莱,但是我们也可以认为是苏曼殊对于自己爱情观的一种表达。在苏曼殊的小说里,这种爱情观贯穿了作品的始终,苏曼殊一直追求着这样的爱的极致,甚至可以说为了达到这种爱的境界不惜忽略了情节发展的合理性、故事的完整性,通过一些方式让他作品中的人物大部分都为爱而亡,让他们的生命变成这种“哲学的爱”或“爱的哲学”的见证。

苏曼殊的小说竭力追求“悲惨”结局,除了他的爱情观的原因当然还有其它的原因,首先他的不幸的身世占有很大一部分因素。苏曼殊的父亲是广东商人,母亲是日本人,出生不久母亲便离开身边,由姨母代为抚养,后因种种原因被父亲于其六岁时接回广东,但却遭到继母的嫉恨和虐待,族人不喜。可以说苏曼殊的童年对于他而言几乎没有什么幸福可言。在被虐待和冷言冷语中长大的苏曼殊,对家庭深感失望,也造成了他对于亲情的疏离。所以在12岁的时候,他就有了第一次的出家。后来15岁的时候到日本前往学习的期间,父亲去世,他却不肯回乡奔丧。童年的苦难经历和不公正的待遇给苏曼殊带来了不可弥补的创伤,这种伤害深深地烙印在苏曼殊的心中。这种伤害体现在他的小说里,呈现的就是一种对家庭的排斥,所以在他的笔下的男女主人公之间,只有爱情,却没有家庭,永远走不进婚姻的殿堂。这也是造成了为什么在他的小说中追求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革命失败后的绝望也对苏曼殊悲剧性小说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苏曼殊和他的偶像拜伦和雪莱一样,年轻的时候对革命有着很热烈的向往。他曾十分热烈的献身于革命的事业,他和革命的领导者有很深厚的友谊,像孙中山,陈独秀,章太炎等。那时的苏曼殊是无所畏惧的革命志士,甚至抱着自我牺牲成全大义的精神去革命的。他甚至曾经要去暗杀保皇派康有为,后被友人劝阻。就像他翻译雨果的《悲惨世界》里的男德一样在得知拿破仑想当皇帝的时候,也曾经想要去暗杀他。他参加过种种的革命活动,但是苏曼殊的同仁们计划很久的起义失败了,很多伙伴因被捕而牺牲。朋友之间的斗争,友人的背叛,革命的失敗让苏曼殊对现实生活感到很失望。在之后的苏曼殊对革命失去了兴趣和热情,看破世间红尘。开始用玩世不恭和放诞的行为展示他对现实的绝望。而这种绝望也必然会影响到他小说的创作。这种绝望会潜意识的影响他对小说人物的结局的处理。

佛文化对苏曼殊悲剧性小说的影响。提到苏曼殊就不能不谈到他受到的佛教的影响,虽然他很早就已经出家,但是他真正对佛文化感兴趣的时候,正是他在革命失败之后感到绝望之际。对于苏曼殊这样一个曾经三次出家三次还俗的人来说,佛文化势必在他身上留下很多影响,而且他还曾经翻译过多关于佛文化方面的书籍。佛文化的影响对于他来说可谓是潜移默化,自然而然的归从。在佛文化里,尘世成为了痛苦的源泉,死亡反而成为一种解脱,一种救赎,一种出路。所以在苏曼殊的小说中许多人物都是以死而结束。当然还有小说里出现的大量出家的现象,也是作者寄希望于通过一个精神上的信仰让自己笔下的人物真正能够得到解脱,从而找到自己的人生出路。

苏曼殊的小说的悲剧性的原因当然不仅仅只是这些,像终年生病的状况也会对他的影响也是有的。苏曼殊年轻的时候曾有一段刻骨铭心的初恋,而且因为一些原因导致两个人没有在一起,后来他的初恋投河身亡,这些都对苏曼殊小说的悲剧性构成一些影响。

参考文献

[1]裴效维,《苏曼殊小说诗歌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2]柳无忌,《苏曼殊传》,三联书店,1992年.

[3]马以君,《苏曼殊文集》上、下册,花城出版社,1991年.

[4]李蔚,《苏曼殊评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

[5]孙绪敏,《苏曼殊诗文中的佛教意识》,《南京师大学报》,2000年3月第2期.

注 释

①柳无忌,《苏曼殊传》,三联书店,1992年,第96页.

(作者单位:西安航空学院人文学院)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368806.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