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文学教育

四川方言“捹”字的词义及其来源

四川方言“捹”字的词义及其来源

向洋

内容摘要:“捹”是四川方言中的常用词。它记录了两项词义:表“蘸取”义,本字为“坌”,“和匀,搅拌”义从“蘸取”引申而来;表“用力挣脱或拉扯”义,或作“奔”。本文结合历史材料,对四川方言“捹”字的词义及其来源进行梳理。

关键词:捹 坌 奔 词义辨析 词义演变

四川方言以[p?藜n213]音表示“蘸取,和匀”义或“用力挣脱,拉扯”义,通常记为“捹”字,“捹”本义为“手乱貌”,在四川方言中用作记音字。但也有文字在记录“蘸取,和匀”义时使用同音的“坌”字,记录“用力挣脱,拉扯”义时使用同音的“奔”字。那么:(1)“捹”是否记录“蘸取,和匀”的词义?若是,该词义从何而来?和“坌”有怎样的关系?(2)“捹”是否记录“用力挣脱或拉扯”的词义?若是,该词义从何而来?和“奔”有怎样的关系?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文对“捹”的词义进行梳理和溯源,厘清“捹”的不同义项,辨析“捹”和相关诸字的关系,以期对四川方言“捹”字的使用和规范有所裨益。

一.“捹”表“蘸取;和匀”义,或作“坌”

《四川方言词典》、《四川方言词语考释》和《汉语方言大词典》对“捹”的释义都包含“蘸取”义,其中前两者指出“捹”也作“坌”,后两者在“蘸取”之后记录了“和匀,搅拌”义。以下进一步对“捹”的“蘸取,和匀”义进行溯源和分析,并解释其和“坌”的关系。

1.“捹”假借“坌”的“附着”义,并分化出“蘸取”义

蒋宗福认为“捹”字的本义“手乱貌”“是否与和物搅拌有联系似难确知”。“捹”的本义和“蘸取,和匀”义确实难以找到直接关联,“蘸取”义的产生其实来源于“坌”的“附着”义。

“附着”义是“坌”的引申义。《集韵·恨韵》:“坌,并也。”“坌”本义为“并和,聚集”,“坌”也作“坋”,和“坋”同有“尘土”义,继而引申为尘土等粉末状的物质扬起或附着于他物。如:

1)粉黍米,作粥清;捣麦作末,绢筛。布菜一行,以末薄坌之,即下热粥清。重重如此,以满瓮为限。(北魏·賈思勰·《齐民要术·作菹、藏生菜法》)

2)王乃下令,宜以沙土坌此异人。(唐·玄奘·《大唐西域记》)

3)君今困泥滓,我亦坌尘垢。(唐·元稹·《说剑》)

4)竹檐出山泉,草根坌土气。(宋·周南·《八月七日与吴沈二道人同过书坞时山堂初成》)

5)噫!气浙沥坌谷中起,山外苍莽,瞑色亦随飞鸟而至。(明·费元禄·《鼂采馆清课》)

“以末薄坌之”是向翁里撒一层麦粉,使麦粉附着在菜上,“以沙土坌”是把沙土撒向异人,使沙土附着在异人身上。后两例中,“坌”均为“沾染”。例5)“坌”和“随”对文,为“伴随、依附”。附着的物质由粉末演变为“尘垢”,以至于“土气”、“气”等非粉末状的物质。

“捹”的本义无法引申出“附着”义。明朝以前的文献未出现对“捹”表示“附着,合并”等义的记载。直至《蜀语》:“和物曰捹,捹音坌。”由此推论,四川方言中的“捹”借用了“坌”的词义,记录这一义项的读音。如:

6)云屏空捹,月镜徒悬。(清·毛凤枝·《关中石刻文字新编》)

7)天西残照捹,帘外暮寒深。(清·高其倬·《味和堂诗集》)

8)高台宝镜云侵绝代之容,笑日琼花雾捹南国之貌。(佚名·《殘弔唁文》)

9) 青菜捹佐料。(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

例6)“捹”为“并和、紧连、附着”,例7)“捹”为“映染、蔓延”,例8)“捹”与“侵”对文,同为“侵染、映照”的意思,是“附着、和物”的引申。例9)表示蘸取佐料,使佐料附着在青菜上,后来,“捹”表“蘸取”从其“附着”义中分化出来,专门在四川方言中表示蘸取配料、调味品的动作,在现代方言用语中例多不备举。

2.“捹”的“蘸取”义引申为“和匀,搅拌”义,可作“坌”

从北魏演变至和“捹”产生假借关系,“坌”所指向的动作行为一直是“使附着”,并未衍生出“和匀,搅拌”之意。而今天四川话说“凉拌菜里捹(坌)点花椒面”,意思是在凉拌菜中添加花椒粉后搅拌均匀,包含“添加,使附着”和“和匀,搅拌”两个过程。我们认为“和匀,搅拌”的义素是从“捹”的“蘸取”义转喻而来,它们是拌菜的事件中紧密相连的两个动作。“捹”借用“坌”的“附着”义后进一步引申为隐含了“搅拌”义素的“蘸取”义,后来,“捹”也能脱离“蘸取”义单独表“和匀,搅拌”,如“把凉菜捹一捹”,“正做不做,豆腐捹醋”。

在“捹”和“坌”的假借基础上,“和匀,搅拌”的引申义也可作“坌”。如:

10)饭豆曰独,坌黄豆曰独豆。(佚名·《民国都匀县志稿》)

11)熟油辣子坌泡菜。(王文虎,张一舟,周家筠·《四川方言词典》)

两例中“坌”分别为添加黄豆、红油辣椒后和匀。

“捹”的分化和引申是四川方言的特有现象。南宁、苏州、上海、宁波、广州等地也使用“坌”字,但未保留“捹”的假借义,这些方言中“坌”的用法仍然接近古义,如“形容灰尘多而飞起;附在器物上或飞扬着的细土”,没有产生分化和引申。因此,我们结合上述历史材料,推断四川方言用字“捹”从假借的“附着”义分化出“蘸取”义是引申出“和匀,搅拌”义的前提,认为“捹”经历了假借、分化、引申的过程而演变出今天四川方言中“蘸取;和匀”的词义,可写作本字“坌”。

二.“捹”表“用力挣脱或拉扯”义,可作“奔”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和《汉语方言大词典》对“捹”的解释都包含“用力挣脱或拉扯”,《四川方言词典》和《四川方言词语考释》未在“捹”下收录此义,但在“奔”字下有“极力挣扎,绷裂,拉紧”的释义。以下进一步对“捹”的“用力挣脱或拉扯”义进行溯源和分析,并解释其和“奔”的关系。

1.此前“捹”假借“奔”的“快跑,趋向”义

早在北魏,“捹”和“奔”就存在假借关系,“捹”借用了“奔”的“快跑,急驰;追逐”义。如:

12)倒曳白象挫其腰,啮制六驳折其脊,拓索熊罴破其匈,捹抄兽头断其衇。(北魏·贾岱宗·《大狗赋》)

此例中,“捹抄”表示“狂奔而抄袭”的动作,实“奔”之借。“捹”表示“快跑,趋向”的用法在后世的文献中也有体现。如:

13)王子平反,直捹身家,以爲君父存。(明·郑鄤·《峚阳草堂文集》)

14)开厫捹仓,看米折饭,插筹会筹,贴担贴船。(明·杨子器,桑瑜·《康煕常熟县志》)

15)浓霜偏打无根草,祸来只捹福轻人。(明·凌蒙初·《拍案惊奇》)

前两例均为“朝向某处快跑,急驰”,例15)为该义项的引申,使用对象为抽象事物。

2.“奔”和“捹”都引申出“用力挣脱”义

“捹”和“奔”的假借关系出现得较早,但“用力挣脱或拉扯”的义项在现有文献中是从宋朝开始记录的,以和“快跑,趋向”反义相关的“用力挣脱使分离”居多。如:

16)甫欲得壮士,提振纲纪,自然水土,平治犀之,怪诞可捭捹。(宋·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

17)将云一头髻揪扯,连头脑于田禾内连撞数下,云一捹挣,不放。(元·佚名·《元典章》)

18)恶积而不可捹,罪大而不可解。(清·刘逢禄·《虞氏易言补》)

19)王事靡盬,忠孝备、恩义兼矣,忠不忘孝,义不捹恩,故怀之。(清·卢锡晋·《尚志馆文述》)

20)像是这个样儿的绕口令儿,绕绕嘴了,若是一六不六,捹瓜栽跟头。(清·王廷绍·《霓裳续谱》)

例16)“捭”和“捹”同义连用,“捭”为“分离”义,此处“捹”用于抽象事物,引申为“提振纲纪以摆脱怪诞”。例17)“捹挣”即是典型的“用力挣扎以挣脱”。例18)“捹”和“解”同义对文,由“挣脱”引申为“解脱,逃避”。例19)“捹”和“忘”对文,“用力挣扎”的义素弱化,由“脱离”引申为“背离”。例20)进一步引申出和“挣脱”的方式有所不同的“用力拉扯”义。

“奔”用作“用力挣脱或拉扯”也是从宋朝开始。如:

21)龙奔穴者,龙气衝逬,奔脱向前,如不可遏。(宋·张洞玄·《玉髓真经》)

22)六老听罢,扯住赵聪,号天号地地哭,赵聪奔脱了身,竟进去了。(明·凌蒙初·《拍案惊奇》)

23)那第十七房如君页急的要跑去,被陈大经紧紧搂住,哪里肯放,还要吃嘴,被妇人用力在面上打了一拳,打的鼻孔出血,方才奔脱。(清·李百川·《绿野仙踪》)

24)老道又用右手一抓,把罗世同辫子抓倒,罗老头默倒奔,没有奔脱,老道就象提只鸡子一样,把他往河里一甩。(佚名·《曲苑》)

“奔”在表示该义项时一般和“脱”连用,而“捹”通常是单独使用的,两者在前期的用法上存在细微差别。在演变过程中,“捹”最初借用的“快跑,趋向”义逐渐不被使用,而表“用力挣脱或拉扯”的用法和“奔”趋同,如《汉语方言大词典》收录的“牛把索索捹断了”和《四川方言词典》中的“不要奔断了线,松点”,“捹”和“奔”都表示“用力拉扯”,可以互换;表示“用力挣脱”的“奔脱”也写作“捹脱”。

综上所述,今天的四川方言中,记音字“捹”可以表示“蘸取;和匀,搅拌”,或作“坌”;“捹”也记录“用力挣脱或拉扯”的词义,或作“奔”。

其中“捹”表“蘸取”義的本字为“坌”,“坌”由“并和”的本义引申为“附着”义,“捹”假借了“坌”的“附着”义,继而分化出“附着”类中专门表“蘸取”义的用法,最后由“蘸取”引申出“和匀,搅拌”的义项。

“捹”表“用力挣脱或拉扯”的词义和“奔”有关,“捹”先是假借了“奔”的“快跑,趋向”义,两者在此基础上引申出“用力挣脱或拉扯”义,“捹”通常单用,“奔”一般用作“奔脱”的构词语素。后来,“捹”的“快跑,趋向”义已不再使用,但保留了“用力挣脱或拉扯”义,且该义项的用法和“奔”趋同。

以上为四川方言中“捹”的词义和来源,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帮助四川方言的使用者在运用或学习“捹”字及“坌”、“奔”的对应义项时对其用法和关系有更充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丁度,2017,《集韵》,上海古籍出版社.

[2]蒋宗福主编,2009,《四川方言词语考释》,巴蜀书社.

[3]李荣主编,1999,《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

[4]王文虎,张一舟,周家筠主编,1986,《四川方言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

[5]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1999,《汉语方言词典》,中华书局.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汉语教育学院)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368940.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