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佳蓉
内容摘要:林语堂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林语堂一生有诸多文学贡献,推动了中国文化走向西方。在翻译过程中,他始终坚持“忠实、通顺、美”的三个翻译标准,并从细节之处把原文作者的心境表现出来。《浮生六记》是林语堂的得力译作。该文浅析林语堂先生的翻译思想如何在《浮生六记》译本中得以体现。
关键词:林语堂 《浮生六记》译本 翻译思想
林语堂先生学贯中西,有着众多精彩的作品,如《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等都十分受欢迎。林语堂有过西方的教育背景,因此对中英文的用语习惯都十分了解。这使得他通过翻译让西方人了解中国优秀文学作品,同样也在中国传播了西方先进思想。林语堂先生架起了中西文化沟通的桥梁,对中西文化间的交流与传播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对于既想了解中西方文化,又想提升英文水平的读者来说,林语堂的作品是最合适不过了。“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短短十四个字正是对林语堂先生整个翻译生涯的真实写照(俞玲,2019)。《浮生六记》是清朝沈复所作的自传体散文,介绍了沈复和妻子芸娘平凡而幸福的居家生活及游览些许地方的感慨,表现了作者的生活和审美情趣。《浮生六记》译作充分体现了林语堂先生关于“忠实、通顺、美”的三个翻译标准,将原文作者想表达的内容、文化和心境很好地传达给了译文读者。通过对林语堂先生翻译思想的整理和在译本中的实践研究,不仅能丰富广大译者有关林语堂的翻译理论研究,并且有利于培养自身的翻译美感,应用于日后翻译实践中。
一.林语堂翻译思想介绍
在《浮生六记》等译著中,我们可以充分看到林语堂先生的翻译思想。他对西方传播中国文化,对中国传播西方文化,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必定会涉及到中英文的翻译问题。1932年,林语堂较为详细地谈论了自己的翻译观,这在他为吴曙天的《翻译论》中所作名为《论翻译》的序论中可以找到。他首先谈道翻译是一门艺术。他认为翻译艺术所依赖的有三条:“第一是译者对于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第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出清顺畅达的中文,第三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术的问题有正当的见解”(程宝燕,1999)。在谈论完翻译艺术的三个依赖之后,然后提出了“忠实、通顺、美”的三个翻译标准。
(一)忠实标准
对于忠实的标准,林语堂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只有相对的“忠实”,而无绝对的“忠实”。每一种语言都有不同的所指和范畴,两种语言间必定有许多无法对等的概念,中英文亦是如此。原作者和译者来自两个不同的国家,文化氛围也不尽相同,原作者的想法与感受,译者不可能完全感知,因此译文与原文不可能字字对应,忠实也绝不是将原文一字不落的译出来,只需最大程度上将原文句意准确传达。译者应该对于原文的每个字都有准确了解的责任,但并没有对原文的每一个字都翻译出来的责任(徐蕾 宋艳萍,2014)。忠实标准的第二层意思是也要能够“传神”,即传达原文的神韵。正如作画临摹也需讲究“传神”,这样才能栩栩如生。在一些文本中,原文作者想表达的感情色彩或隐于字面之中,如幽默、厌恶等神韵无法从表面看出,这就需要译者结合多种因素挖掘文字的暗示力及其言外之意,通过文字的形式把神韵传递给读者,便能够称为忠实的译文。
(二)通顺标准
林语堂认为翻译通顺的标准,前提是要对译语读者负责任,即译语读者要能看得懂译者表达出的东西,这也是“忠实”的内在要求。在使译文更通顺的问题上,林先生认为句义大于字义,翻译时要先把握整体句子的意思,整体句子理解透彻之后,然后使整个句子符合中文表达习惯,再考虑字译的问题,即以“句译”为基础,其次考虑具体的字义,在翻译时先把握整句意义,避免译者以偏概全,这利于译者理解全文,进而达到通顺的标准。林先生认为通顺的第二层标准是译者需按中文心理行文,即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心里习惯也能看懂译文。实际上,这一点是赞成“归化”翻译和采取意译的翻译方法。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能够灵活地转换语言的表达方式,以达到“通顺”。
(三)美的标准
林语堂先生认为,“美”的标准是关于“翻译是一门艺术”的问题,译者还要对译文的美负责。译文的“美”是建立在“忠实”和“通顺”上的,是二者的升华。如何使译文达到“美”的标准,这对当今译者来说,仍然值得思考探讨。理想的翻译应是艺术创造的过程,尤其是翻译散文、诗词这类本身具有独特文字美的体裁时,译者需用创造艺术的视角进行翻译,把原文的形式和内容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文本所蕴含的神韵准确传达给译文读者,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本的美,可称上“美”的标准。
二.林语堂翻译思想在其译著《浮生六记》中的体现
(一)译文忠实传神
林语堂在翻译过程中忠实原文,力求语言传神。下面将分析一些例子以证明。
例1.原文:至乾隆庚子正月二十二日花烛之夕
译文:Our wedding took place on the twenty-second of the first moon in 1780.
當时西方先进思想逐渐传入中国的影响,公历也渐为人们使用,如果把农历“乾隆庚子正月”字字翻译出来,西方读者不仅不明白含义,还会使译文显得啰嗦。因此,直接译为“1780”更能达到忠实的标准。
例2.原文:少焉一轮明月已上林梢,渐觉风生袖底,月到波心,俗虑尘杯爽然顿释。
译文:After a while, the moon had already arisen from behind the forest, and the breeze was playing about our sleeves, while the moons image sparkled in the rippling water, and all worldly cares were banished from our breasts.
读此原文美感可谓是跃然纸上。林语堂把“生”译为“playing about”,将风拟人化,能感受到风的活泼生动;接着用“sparkled in the rippling water”把原文“月到波心”改为动态化描写,能感受到月光洒在水面波光粼粼的模样,可谓是栩栩如生,趣味盎然,极为传神。
(二)译文通顺易懂
林语堂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到了译文读者的语言习惯,译文更为读者所接受。
例句.原文:……一手挽红丝,一手携杖悬姻缘薄。
译文:…in one hand, a red silk thread for the purpose of binding together the hearts of all couples and …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家喻户晓,“红丝”是月老连接天下有情人,撮合男女姻缘所用;可西方读者不明白其中的含义,甚至在他们看来,红色代表暴力的意思。林语堂在“a red silk”后面加上“for the purpose of binding together the hearts of all couples”,清楚地解释了红丝文化,使译文通顺读者易懂。
(三)译文具有美感
在“忠实”和“通顺”的基础上,使译文具有美感,是对翻译的升华。
例1.原文:清斯灌缨,浊斯灌足。
译文:When the water is clear , I will wash the tassels of my hat, and when the water is muddy, I will wash my feet.
这句翻译保留了原文对仗模式,用“hat”“feet”进行押韵,在准确表达出内容的前提下,形式也具有美感。
例2. 原文: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
译文:Touched by autumn, ones figure grows slender, Soaked in frost, the chrysanthemum blooms full.
此句翻译“侵”用“touch”,“瘦”用“slender”,“肥”用“full”,不仅体现了用词的精准考量,而且传达出了秋天和菊花盛开的美感,十分具有画面感。
林语堂先生学贯中西,擅长用中英文写作,《浮生六记》是他的知名译作,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浮生六记》林译本中处处体现“忠实、通顺、美”的翻译标准,处处体现翻译是一门艺术。他让西方读者了解到了中国的优秀文化,为中西文化间交流做出重大贡献。对于广大译者来说,研究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及其译作《浮生六记》,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翻译技巧,培养翻译美感,將极其受益。
参考文献
[1]程宝燕. 林语堂与翻译[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2]沈复. 浮生六记[M].林语堂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徐蕾,宋艳萍. 林语堂翻译思想在《浮生六记》中的实践[J].兰台世界,2014(34):70-71.
[4]俞玲. 从《浮生六记》译本看林语堂翻译思想[J].海外英语,2019,14:67-68.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