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文学教育

从壮族嘹歌看壮族男女的交往理性

从壮族嘹歌看壮族男女的交往理性

陆晓珍

内容摘要:以壮族嘹歌为研究对象,运用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的现代“交往理性”理论,破解壮族男女交往理性的主要表现形式及成因,从人际和谐与交往理性的视角审视壮民族的民族性格及民族特点。

关键词:嘹歌 交往理性 和谐

壮族嘹歌是自战国时期至明代几个不同历史时期流行于平果、田东、武鸣、巴马一带的民歌发展汇集。壮族嘹歌是壮族文学的瑰宝,它最早通过口头进行传播,后经一批专家学者广泛搜集整理出版。笔者以罗汉田研究员用壮文转写、汉文翻译而出版的《平果壮族嘹歌》为研究对象,运用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的“交往理性”理论,探析壮族男女交往理性的主要表现形式及成因。

一.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理性”理论的要义

德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认为:“一个交往性的、成功的言语行为除了语言学表达的可领会性以外,還要求交往过程的参与者准备达到理解,要求他们高扬真实性、真诚性和正确性等有效性要求,并且相互地予以满足。”在哈贝马斯看来,“合理的社会交往中互相理解”是交际双方“达到和谐一致”的一个前提条件,而“理解”的主要媒介是语言,语言又是“社会交往”的最重要的工具,因此,人际交往的“和谐”说到底是语言和谐,语言和谐是理性交往的一个充分条件。交际双方“相互地予以满足”是语言和谐的最佳形式。

二.和谐对歌:壮族男女交往理性的表现形式

《平果壮族嘹歌》包括《三月歌》《日歌》《路歌》《贼歌》和《房歌》五部民间长诗,共计24000多行,通篇采用男女对唱的方式展开。男女双方既是表达者,也是接受者,双方无论是围绕着农事活动、战争场景进行交流,还是围绕习俗礼仪、伦理道德主题进行沟通,男女和谐始终是对歌的根本目的。

(一)相互激励以达成“和谐”

嘹歌五部长诗中的《日歌》是一部反封建婚姻制度的宣言和檄文。其主题是抨击封建包办买卖婚姻和“三从四德”、“从一而终”封建伦理制度。《日歌》中的男女主人公都是有家室的人,他们不顾官府的禁令,公开交往,大胆对歌,重温旧情。男主人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心声:“人说由他说/说成藤就攀/说成棉就纺/全当耳边风”;“人说由他说/枫木砍三段/上段有人评/下段有人论”;“越骂越不怕/像蜘蛛爬绳/父母断吃食/饿死也无怨”;“宁弃沙畲地/宁弃村口田/宁弃家弃产/不弃我情妹”。女主人公也表达了自己为了追求爱情幸福甘愿承受各种非议和磨难的决心:“怎样我也离/就像牛摔轭/离出你就娶/别弃我烂贱”;“山高也去砍/水深也去捞/爹不许进去/跳梯去跟哥”;“沙棘丛连丛/错节又盘根/咱得配夫妻/心似牡丹花”。对歌男女双方均以歌传情,表达各自力求摆脱现实中的婚姻,实现“离婚再结婚”的热切愿望,思想一致,语言和谐,充分展现出壮族人重情执着、敢爱敢恨、敢想敢做的民族性格。

嘹歌的另一部长诗《贼歌》是壮族文学史上反映土司社会的第一部作品,主要讲述了发生于明代嘉庆年间的声势浩大的“八寨起义”。全诗围绕着三个部分的情节——被迫出征、临别叮嘱;征途艰辛、战场残酷;战后还乡、重续情缘而展开。在第三部分情节对唱中,男方因分别时间长、“战败”等原因,言辞表达中满含着愧疚、自卑,女方则体贴入微,耐心疏导并鼓励男方,使得男方慢慢地卸下心理包袱,交往理性达到了“和谐”的目的。如以下两个片段的对唱:

A:

男:天边月明静/满天星光闪/去年到前年/曾否提到我

女:各人在一方/想你也不知/与同伴闲聊/总要提起你

男:天边月明静/满天星光闪/年头到岁末/曾否想念我

女:天边月明静/满天星光闪/盼哥年连年/做梦就见你

男:天边月明静/猴进林寻果/獭下水捉鱼/哥去找情妹

女:天边月明静/猴进林寻果/獭下水捉鱼/你不来找我

男:月亮明又静/猴进山躲藏/雀相约进林/雌雄两相跟

女:皓月明光光/不见猴上树/不见雀进林/哥你找别人

B:

男:骑马过塘边/见情妹梳头/想去讨口茶/怕丢丑便罢

女:骑马过上面/见情妹梳头/不进是客气/不找是嫌弃

男:本想进妹家/手脚还沾血/沾敌酉血污/能进妹家不

女:进来吧情哥/不怕手沾血/用毛巾擦拭/用柚叶水洗

男:浑身脏又臭/满身臭汗味/臭烟熏火燎/臭尘埃硝烟

女:每日三换洗/每日换七新/哥你若进来/不问也有换

男:我想进妹家/怕死鬼来跟/怕老鬼来撞/让子孙遭殃

女:哥你进来吧/不怕鬼来追/镇鬼有道士/制它在门外

《嘹歌》中男性与女性的交往形式是语言上的交往,通过男女双方的积极对话、真诚交流,误解得以消除,矛盾得以化解,体现了哈贝马斯所推崇的“交往理性”。

(二)“反其道而行之”以达到“和谐”

嘹歌男女对唱即男女对话,即男女双方围绕着某个话题进行对话。嘹歌只有男歌书,没有女歌书,男方先开腔,女方沿着男方的歌路对答。对答的形式内容相对灵活,女方对答时根据内容、场景等各种因素,故意跟男方“唱反调”以达到“和谐”的交际目的,在嘹歌五部长诗中占的比例也相当大。

《日歌》中的唱词除了上文提到的通过相互激励达成和谐外,男方为了表达自己死也忘不了“情妹”的决心,还采用了不可实现的假设复句,而女方故意越过男方表达信息的真实所指,反其道而行之。表面上双方的交流发生了错位,但是由于前面做了大量的铺垫,双方已“拧成一股绳”,因而交际非但没有产生障碍,反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

男:妹说我忘你/挖坑种烂芋/烂芋还发芽/才是忘情妹

女:哥说不忘我/挖坑种烂芋/烂芋还发芽/你也会忘我

男:妹说我忘你/野草变禾苗/土狗变水牛/我才忘情妹

女:哥说不忘我/野草变禾苗/禾还长田里/娶妻就忘我

男:妹说我忘你/公羊会耙田/道公吃牛肉/死才忘情妹

女:哥说不忘我/公羊不耙田/道不吃牛肉/哥也忘我俩

男:妹说我忘你/石臼会生根/杵杆会发芽/我才弃情妹

女:哥说不忘我/石臼未生根/杵杆未发芽/你早把我弃

男:妹说我忘你/除非葑长棉/除非艾结豆/除非你又爱别人

女:哥说不忘我/葑草未长棉/艾蒿未结豆/早忘咱容颜

《贼歌》中男方出征前双方“话别”的那一段对唱,男方“自诩”自己“心直”、“诚实”,“咒骂”女方“花心”、“狠心”,女方则反唇相讥,以此来表达“难舍难分之情”。如:

男:男人心诚实/多样心不想/女人心不好/多见心就花

女:女人心誠实/多样心不想/男人心最花/画眉弃八哥

男:男人心最直/直似野芋杆/女人心最丑/见友忘旧夫

女:男人心最丑/见情人丢妻/男人心最狠/弃妻娶新人

男:男人心最直/路边水不喝/女人心肠坏/爱喝牛坑水

女:女人心诚实/路边水不喝/男人心肠坏/爱喝楼下水

男:女人心最淡/夫死也不哭/木还摆屋里/就去嫁新夫

女:男人心最次/妻死也不哭/木还摆屋里/就去聘新妇

男:女人心肠坏/乱认人为父/本不是你父/认也是白认

壮族嘹歌篇幅大,话轮足,话题内容丰富,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无论是“正向交流”还是“逆向交流”,都遵循了哈贝马斯“交往理性”的基本精神,男女彼此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达到和谐一致。

三.壮族男女“和谐对歌”的成因

(一)独特的环境是壮族男女“和谐对歌”的基础

壮族地区山多田地少,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说法。壮族人把大大小小平原或平地统称为“峒”,“峒”里有水的地方种植水稻,称稻田为“那”,“峒”和“那”连在一起叫“峒那”。一个“峒”就是一个小的生态环境,同时也是一个小社会。嘹歌的发源地右江河谷一带的原住民是壮族先民,秦汉以后汉、苗、瑶等民族因不同的原因陆续迁入该地区,从而形成了该区域多民族杂居的基本格局:壮族住水头,以种植水稻为住;汉族住街头,以经营商业为生;瑶苗住山头,以种植玉米等旱地农作物为主。在这样由一个个“峒”组成的小社会里,各民族谨守自身的传统习俗,同时也互相尊重周边民族的风俗习惯,各民族互相学习交流,凡事以和为贵,共生共荣,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安稳的族际环境。嘹歌之所以能够在右江河谷流行开来,嘹歌对唱男女交往理性的和谐,这跟该区域良好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的。

(二)男女平等观是壮族男女“和谐对歌”的前提

对歌是对话,不是对抗,和谐是对话成功的根本保证。壮族男女自古就有通过对歌交友、倚歌择偶的传统,这说明壮族女性和男性一样有平等的社交权利,甚至是平等的婚姻选择权利。为什么同时代中原地区很难做到男女平等,而壮族地区的男女平等观念却如此深入人心呢?这除了上文提到的壮族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外,还跟壮族女性自身的勤劳能干有很大的关系。据史料记载:壮族地区“男不知力田,女独苦井。”“男多逸而女服劳,春秋田作及趁圩贸易皆妇女为主。”“妇女勤劳操作,负贩谋生。”这些史料很好地诠释了壮族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正因为如此,壮族女性才有资格在“歌圩”上跟男性从容对歌,结交异性朋友,物色自己的心上人。正如徐松石在其著作《粤江流域人民史》所讲述的那样:“(壮族)风俗,喜欢唱歌。他们的男女撮合多在春秋佳日聚众欢歌的时候。……壮人每年有定期放浪数次,借歌唱以会男女。”刘锡藩在其著作《岭南纪蛮》中有描述更具体化:“壮人群体作农,尤喜合唱,调之‘唱朗。‘唱朗,乐乃无穷,虽惫,弗觉也(朗,读苦滚舌音。蛮女只朗场工作,靓装华服,如赴盛会,男女常达百数十人,称曰赶朗)。大抵蛮人歌谣,一以‘平民化‘两性化‘团体化为其基本原则,而艺术又臻于完美,故能左右心灵,使人甜醉。”

壮族嘹歌是战国至明代几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歌汇集,我们今天研读嘹歌文本,运用尤尔根·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理论关照嘹歌对唱的壮族男女交往理性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成因,进一步认识到:壮族对歌传统的延续,壮族男女两性之间富于激情和诗意的对歌交流,折射出壮民族宽容、和谐、重情重义的民族性格。

参考文献

[1][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2]《柳州府志》卷十一,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刊本).

[3]《南宁府志.风俗.水淳县》.

[4]《天河县乡土志》卷59,《艺文》道光六年(1826修抄本).

[5]徐松石:《徐松石民族学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刘锡藩:《岭表纪蛮.歌谣》,南天书局1987年版.

[7]罗汉田:《平果壮族嘹歌》,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单位:百色学院)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369311.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