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文学教育

汉语本科留学生原著导读课程教学模式初探

汉语本科留学生原著导读课程教学模式初探

内容摘要: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选修课之一,“汉语原著导读”是在留学生具备较扎实的语言基础上为培养高水平的汉语能力并高度熟悉中华文化而开设的专业课程。这种课型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导读”为代表的文学概论类课程有较大不同,目前该门课尚处于初设阶段,对其教学模式方面的探讨也非常少。笔者尝试介绍了本校该门课开设的基本情况、选材、教学步骤及考核与评价方式,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与思考,提出了若干教学建议,以供同行们指正、探讨。

关键词:原著导读课程 教学模式 汉语本科留学生

毫无疑问,对于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文学元典中都饱含着这种语言中最美的表达,反映着一种文化中最深层次的价值观和社会现实,对于中高级阶段的汉语本科留学生而言,文学元典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学习材料,它能使汉语学习者真正体味到汉语原汁原味的美,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熟悉鲜活的中国社会生活。正如李泉(2010)所说:“以学语言为主的本科生在4年的学习时间里,未能接触到完整的中国文学原著元典,将是十分遗憾和可惜的。”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我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设立了“汉语原著导读”一课,旨在通过研读一部语言优美精炼、内涵丰富的汉语经典作品,提升中高级汉语本科留学生的语言知识,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能力,全面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学文化、社会风俗、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了解和理解。

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之一,“汉语原著导读”是在学生具备较扎实的语言基础上为培养高水平的汉语能力并高度熟悉中华文化而开设的专业课程。目前该门课尚处于初设阶段,作为授课者,笔者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与思考,尝试提出该门课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以供同行们指正、探讨。

一.原著导读课对于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2002)是目前留学生汉语言专业的规范性指导文件,该大纲明确提出要培养留学生具备“扎实的汉语能力和言语交际能力”“掌握基本的人文知识熟悉中国国情和社会文化”,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对留学生培养各个环节提出了较之过去更为严格的要求。“培养目标”中谈到“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要做到“熟悉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中国国情和文化基本知识”,“理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来华留学生应当具备包容、认知和适应文化多样性的意识、知识、态度和技能”。

原著导读课正是希望通过完成课下阅读任务、课堂讲授、话剧欣赏、角色扮演等多种手段,带领学生对一部汉语文学原著进行研读,掌握作品的思想精髓,学习作品的语言表达特色,学会评价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了解作品的诞生背景、文学地位及作者生平,思考作品中渗透的社会心理及文化现象,锻炼口语及书面语表达能力。

二.关于文学课课堂教学模式的已有探讨

目前关于留学生文学课的相关研究已有一些,但主要集中在文学课设置的必要性、教材编写等问题上,关于教学模式方面的探讨较少,且绝大部分研究都是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导读”为代表的文学概论类课程,即在一学期或一学年内向学生介绍文学史上的作家、作品并选择作品中的一些章节或片段进行阅读(涂文晖2004、吴成年2006、彭小银2012等)。与本文所讨论的整部原著阅读还有所不同,这主要体现在:

第一,教学目标不同。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教学目标是传授以中国现代文学知识为中心的相关文化知识,培养其中国文学鉴赏能力以及对中国文化习俗的了解,在这个教学目标下附带提高学生的汉语使用能力(吴成年2002、娄佰彤2013、王安琪2017)。而原著导读课以读完、读懂、能欣赏一部汉语经典原著为最终的教学目的,重在精研,而非概览。

第二,教学重点不同,大部分的文学概论课以对诸多作家作品的了解为重点,以文学史或文学理论为线索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学概况。常用教材如:《中国现代文学选读》(2002)、《汉语·纵横: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赏析教程》(2003)、《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程》(2007)及《留學生中国文学读本》(2011)等。而原著导读课的重点在于读懂一部原著的故事情节,以故事本身为线索带领学生进入阅读情境中,教师的“导”作为先导,关键在学生自身的“读”,在阅读与感受中学会分析与评价人物、通过亲身阅读来了解作品相关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提高自身的文化理解力;通过阅读原汁原味的经典文本来积累词汇、培养语感,提升自身的汉语写作能力。

第三,教学方式不同。大部分的文学课以教师对文学史的讲述为主要方式,加之以对作品的分析,除少数重要作品在课堂上做讲解外,涉及的作品大多都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李炜东1996)。而原著导读课因内容上以一个完整故事贯穿始终,阅读任务比较集中,故可以采用较为多样灵活的教学方式来完成阅读到理解到欣赏的几个阶梯,具体操作模式我们接下来会详细讨论(见“三.汉语原著导读课教学模式初探”)。

关于教学模式的探讨,已有李炜东(1996)、王永阳、Dr.TrevorHay(2011)、彭小银(2012)等。李炜东(1996)认为文学课的教授形式应该是较具开放性的,可采取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相结合,作品阅读和影视观赏相结合的方式;王永阳,Dr.TrevorHay(2008)对中国学生和对外汉语文学课程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中国文学课“是向局外人展示中国、描绘新的中国形象的重要渠道和窗口”“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教育已不再是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目标。”并创造性的提出了“跨文化阅读法”,旨在使中国文学成为“‘局外人了解21世纪的中国和中国人的钥匙。”彭小银(2012)依据行动导向教学理论,以《中国现代文学导读》为对象,进行了一系列教学设计。

三.汉语原著导读课教学模式初探

由于本课程属于我校新开课,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尚处于摸索阶段,加之汉语教学界针对这类课程的探讨几乎没有,本文可作为引玉之砖,提供一种不成熟的教学模式,供业内从事该课型教学或研究的同仁批评、指正。

1.课程简介

本课程属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三年级选修课,授课时长为一学期,共32学时,学分计32分。学生水平为词汇量在2500左右,完成了1200左右学时的中高级汉语学习者。先修课程如:中级汉语综合1、实用汉语写作1、商务汉语阅读、商务汉语听说等。

2.选材

考虑到内容难度和可操作性,本课程选取了话剧《雷雨》(剧本)作为阅读文本。从体裁来说,之所以选择戏剧,一是考虑到戏剧文本,贴近口语,便于理解,以免产生过多的畏难情绪而失去阅读兴趣;二是戏剧文本以人物对话为主,便于组织课堂活动,如:分角色朗读,观看话剧、角色表演等,可使课堂生动、活泼,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故事情节来说,《雷雨》描述了中国20世纪20年代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整个故事发生在24小时之内,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从语言特色来说,曹禺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机智明快的特点,是现代白话文中的典范,适宜学生学习。

3.教学步骤

可以分为课前阅读、课上学习和课后学习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课前阅读。由教师指定本周阅读的范围并布置课前阅读任务,即针对课文情节提10-12个问题,如:“周朴园为什么不许周萍打开窗户?”“屋子里真的闹鬼吗?鲁贵发现了谁和谁的秘密?”“三十年前鲁侍萍为什么冒着大雪离开周家?”“周朴园为了纪念鲁侍萍,做了哪些事?”“知道鲁侍萍身份之后,周朴园态度有什么变化?”等等,这些问题大多是“是什么”类的问题,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串联起基本故事情节。而“为什么”类的问题则可以放到课堂讨论环节中,以激发学生思考。

第二环节:课上学习与讨论,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教师在课上通过提问方式检测学生是否完成阅读并读懂文本,帮助学生串联主要故事情节。第二步,答疑。请学生就自己在课前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提问(注:这里的问题是学生通过查字典后仍解决不了的)。第三步,教师适当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周朴园为什么要强迫周繁漪喝药?”“你觉得周萍这个人怎么样?周萍对四凤是真心的吗?”“周冲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你怎么看周冲这个人?”等,还可以提一些预测剧情类的问题,如:“你觉得周萍会带四凤离开吗?为什么?”等等。之后,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讨论,最后由一名组员代表小组发言,并对其他小组表现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对本次讨论各组表现进行总结,并启发学生对人物性格进行提炼与评价。第四步,朗读训练。教师就本次阅读部分中选取较为精彩的片段(2人、3人或多人对白),请学生分角色练习朗读,练习之后选取若干学生进行朗读展示,之后可以请学生根据彼此表现进行评价,并推荐彼此适合的角色。

第三环节:课后学习。课后学习的主要形式为“读书笔记”,该部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请学生(1)就本周阅读部分中自己认为值得积累的10个词语进行摘抄,标注页码,注音、举例,并与曾学过的词语进行对比;(2)摘抄5-10个感兴趣的、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如:一段话或一段对白。读书笔记每周须按照教师给出的时间节点提交教师查阅,教师根据学生完成质量评分。

总体来看,每一次课的阅读都可以分为:(1)学生课前阅读,找出自学解决不了的问题。(2)课上教师提问检测阅读效果,并串联剧情。(3)答疑环节,可以包括“学生问、教师答”或者“教师问,学生答”两种方式,扫除难点。(4)讨论环节,深化对人物的理解。(5)分角色朗读,锻炼汉语语感。

在完成了整本书阅读之后,可组织学生观看人民艺术剧院排演的话剧《雷雨》视频,加深对剧情的印象,使头脑中人物形象更加具象化,生动化,更全面的理解这部著作。

4.考核与评价

本课程的评价分为三方面。一是考勤(30%),之所以将考勤比重设置较高,主要是考虑到该门课主要形式为阅读,课堂教学是检测阅读效果和讨论升华的重要保证,如果学生无法保证出勤,也就很难保证课下阅读的效果;二是平时成绩(30%),包括课堂表现和读书笔记,这部分主要通过课堂表现的积极程度考查学生是否认真做好了课下阅读环节,同时读书笔记的按时提交和完成质量也反映出学生是否跟上教学进度,学习态度是否端正等。三是期末考試(40%),形式为话剧表演或读书报告,具体形式由学生自行决定。话剧表演要求学生2-5人一组,选取原著中的一个或几个片段进行表演。时长要求按人均4分钟算,例如:2人,则表演在8分钟左右,5人组则表演在20分钟左右。表演要脱稿,准确模仿角色的发音、语气、神态,尽量接近话剧版本,评分从语音、表演、流利度和小组配合程度进行评价;读书报告要求学生对教师给出的几个问题进行汇报,准备ppt,脱稿,每人10-15分钟,评分从思想内容、表达准确度(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等)和表达流利度三方面评分。

四.汉语原著导读课教学若干建议

1.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领与学生参与有机结合

笔者在构想本课程教学方法时曾经想过采用时下流行的翻转课堂模式,如:课前布置阅读任务,每周1-2名学生到讲台前扮演“教师”角色进行讲解。这样的好处是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自主探索的能动性,但缺点是学生水平高低差异较大,水平较低的学生讲课时可能会使其他学生收获甚少,无法保证授课效果(姜洪伟2013)。因此笔者在实际操作时放弃了这种模式,但不同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而是从学生学习需求出发,通过“任务布置-课堂检测-答疑解惑-讨论升华-语言训练”五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不是课堂的讲授者,而是“引导者”、“答疑者”、“组织者”,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角”。而这与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课前学习知识、课上内化知识”本质上也是吻合的(孙瑞等2015)。

2.选择难度适宜、能充分反映中国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作品为宜

由于课程本身为“原著”导读,因此一本难度适宜、内容有趣的原著是本课程顺利进行且能持续吸引学生阅读的保证。从语言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能读懂基本故事情节,问题主要在于一些带有文化色彩的词汇或短语,比如:报应、犯小人、造孽、忘恩负义等等;此外一些非对白性质的场景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中由于生僻字词较多,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些困难。

从内容上说,《雷雨》描写了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时代转换的大历史变革时期的社会人伦情况,带有强烈的时代感。剧中8个主要人物都带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因此,在阅读作品的同时,学生可以有机会通过阅读了解到作品诞生的社会背景以及悲剧人物、悲剧结局背后深刻的社会原因。这些内容涉及中国近现代史、中国传统婚姻观念、中国典型伦理观念等十分重要的文化内核,是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心理十分难得的素材。笔者在教授这门课的同时还教授了另一门课《跨文化交际》,在该门课中涉及了中西的价值观念差异,正好在《雷雨》中得到了例证。在关于周萍、周蘩漪、四凤性格的讨论中,不同文化学生之间的观点碰撞也正好印证了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差异的存在。王永阳、Dr.TrevorHay(2011)提出提出对外汉语文学阅读的新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学方法上,不以审美和文学赏析为重点,而是以文化主题为线索,阐释文化意义、解读文化符码。这些思考或可为汉语原著导读课的教学设计提供一些新思路。

总之,《雷雨》作为一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从其语言、内容的经典程度和留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都是一部不错的学习读本。当然,好作品还有很多,未必一定要选择戏剧体裁,教师在挖掘好的读本的时候,掌握好原则即可。

3.在阅读训练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朗读训练,提升学生语感,激发阅读兴趣

朗读环节应当得到重视。口语训练虽然不是本课程的主要目标,但适当的朗读训练会提升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角色体验本身也会加深学生对角色的理解。从学生期末考试话剧表演的表现来看,留学生要想达到话剧艺术的语言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这主要表现在语音、语调上还有较明显的洋腔洋调。作为一种以语言为主要形式的艺术,话剧对表演者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对于留学生来说,虽然我们不能要求学生们都善于表演,但语言上要想达到“像模像样”的水平,也并非易事。对于中国人来说尚且如此,对留学生来说更是一个挑战了。正因为如此,要想打造出能登台的语言水平非得有针对性的语言训练,包括:朗读,模仿,正音、纠音等。从上课情况来看,学生们对每次课中的分角色朗读的兴趣是较高的,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每次朗读训练学生只能把教师规定的朗读范围读完一遍,达不到熟练的程度。笔者认为今后要在教学中注意朗读训练的策略,既然课堂朗读时间有限,可以把朗读布置成课下作业、课上检测;注意有重点的训练,精简朗读范围,使每一次朗读训练重点突出,比如:就练5-8个句子,但要求做到字正腔圆;还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如:利用手机中的APP进行话剧配音训练,之后分享到班级群进行交流等,以此提升朗读训练的实际效果,使学生在练习中逐步获得汉语语感。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得到的一些不成熟的心得及教训,应该说汉语原著导读这门课从目前的教学尝试中得到的学生反馈还是较为积极的,学生们普遍反映能读完一本汉语原著很有成就感,学期末读完最后一页时全班集体鼓掌,为自己完成一项任务感到十分开心。但作为教师,我们当然不能仅以“完成”一部作品的阅读为目标,而是要不断思考学生如何能更多地从这门课中获取有益的成长。对于这个长远目标,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李泉,段红梅.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问题探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0(3):1-5.

[2]涂文晖.论对外汉语教育中的文学课教学[J].教师教育论坛,2004,17(6):42-44.

[3]吴成年.对外汉语教学的中国现代文学课规范化之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6):81-85.

[4]彭小银.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中国现代文学导读》教学设计[D].2012.

[5]娄佰彤.对外汉语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教学方法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旬刊,2013,v.29;No.321(9):74-75.

[6]王安琪.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160-162.

[7]李炜东.对留学生現代文学课的性质分析及课程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6):101-105.

[8]王永阳,Dr.Trevor, Hay(海雷博士).读中国文学还是读中国——兼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主题阅读法[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2):107-112.

[9]姜洪伟.“文学经典选读”课程教学得失谈[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0(11):21-22.

[10]孙瑞,孟瑞森,文萱.“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5(3):34-39.

(作者介绍:孙妍,文学博士,北京工业大学国际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语法、文字学、对外汉语教学等)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369530.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