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达 王羽晨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目前我国的大、中型城市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城市去居住,城市环境治理关乎到人们生活的环境是否健康,一直受到市民和政府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城市河道在维护城市环境中占据重要地位,城市河道具有城市防洪排涝的作用,对城市水生态环境的好坏具有决定性作用,城市河道治理是保障人们生活水平和财产安全的重要环节。该文对目前我国城市河道治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河道水环境治理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以期能够为我国的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生态发展理念 城市 河道水环境 治理举措
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10(b)-0096-03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ng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ies in China, and more and more people choose to live in cities. Urban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s related to the health of people's living environment, which has been highly valued by citizens and government administrators. Urban rive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aintenance of urban environments. Urban river channel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urban flood control and drainage, which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the quality of urban wat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Urban river regulation is an important link to ensur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and property safe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iver regulation in China,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water environment in China.
Key Words: Ecological development concept; City; River water environment; Treatment measures
1 城市河道生態修复的原则
1.1 因地制宜原则
城市河道治理过程中地域影响较为显著,在水文环境、施工条件以及治理需求不断变幻的过程中,生态修复方案也需要及时更换。所以,在城市河道生态修复中需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笔者认为具体可以从下列几点进行描述。
1.1.1 自然特征
现在的自然地理格局是在地球长时间的物理运动中产生的,在地域不同的情况下所形成的自然景观也大有不同,如地形、植被、土壤或水文等。选取植物时应该使其适用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并对生态修复有所帮助。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期间,建设者可以考虑优先选用本土植物,赋予河道景观本土特色,让地域特色景观能够变得更加快捷和实用。
1.1.2 地域人文特征
在地域文化的发展与形成中,城市的建立往往是依靠河流,将城市的发展与河流紧密联系起来。历史上的诸多古都城是倚靠河道而建,在河流领域留下宝贵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其中一些已经消逝,而仍然被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迹则成为人类与河流相互依存的的真实写照。遗留的人文遗产为河道修复工程提供了一定的设计经验,需要修复人员在修复中关注到区域的人文特点,在开发与运用的基础上,遵循保护与延续地域人文特征学的原则。具体而言,修复人员需要在修复河道的生态时,将保护历史与自然遗迹、文化遗产与沿岸历史建筑作为首要任务,通过保护地域的人文风貌增强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1.2 生态性原则
生态性保护原则是修复河道水环境的重要原则之一,需要分析生态原理,通过设计与建设生态档等方式,打造多态化的河道生态系统,用来保护水环境中的生物繁衍,提高河道内的生物多样性。从生态性原则出发,既要恢复河流内部生态系统,还要关注到河岸的生态保护与建设,通过植被覆盖建设环节,最大限度控制水土流失情况。在设计河岸的生态修复工程时,要关注到城市所处地域的气候环境,综合分析河道周边生态环境、土壤等因素,合理规划与选取需要覆盖的植被,保证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互不干扰,促使水生植物的水体净化能力得到提高,更好地维护与整治河岸环境,大幅降低水土流失率。
2 城市河道水环境现状分析
目前河道水环境治理过程中,沉积物释放所产生的内源负荷呈现逐渐严重的态势,而相关部门对其重视程度显然不足。现在水体底泥污染,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世界范围的问题。污染途径更多是来自大气沉降、水土流失、雨水冲刷以及废水排放等,最终下沉积淀到底部,逐渐聚集,导致底部的污染更为严重。底泥中含有氮、磷等元素,很容易形成内负荷。如果外源排入河流水系的N、P营养元素负荷量减少,沉积物当中的营养元素也会逐渐被释放出来,成为河流水系营养化的主导因素。
3 基于生态发展理念下的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举措
面对日益严重的城市河道水环境现状,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有效举措遏制可能带来的后果。下面笔者将从微孔曝气增氧技术、食藻虫技术以及“水下森林”技术3个方面进行分析。
3.1 微孔曝气增氧技术应用
众所周知,生物的生长都是需要氧气的,尽管自然界因为人类认知的有限性,或许部分生物并不需要,不过根据调查研究,大部分生物还是需要的。治理河道水环境同样如此,工作人员需要考虑河道内的氧含量是否充足。微孔曝气增氧技术是应用微孔曝气装置,来增加水中溶解的含氧量,进而促使微生物能够不停繁殖与生长,去除底部的污泥,进而修复水环境。
3.2 “水下森林”技术
沉水植物在净水能力方面有很强的功能,所以,水体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以沉水植物为基础的。“水下森林”方面的核心技术研发是将沉水植物作为核心的,其不但可以将河道中的氮、磷等污染物有效祛除,也可以对水质起到修复作用,让水体的自净能力得到提升。应该注意的是,沉水植物生长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光照、底质与营养盐等,因此工作人员应该以实际环境为依托,将上述因素考虑在内,科学地选择沉水植物。“水下森林”生态修复技术的中心应该是将沉水植物作为核心,由此构建健康水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培养过程中,水生高等植物生长和水体环境因素的关系极为密切。基于此,沉水浮水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扮演就显得极为关键,其不但具备一定的环境价值,还将水体生物多样性作为基础,对于水体也能够发挥精华功能。具体包括下列几种:第一,沉水植物可以将水体中的氮、磷等物质进行去除,提升水体自净能力。第二,沉水植物可以为水生植物提供良好的营养环境。因此,对河道内的沉水植物进行保护利用,能够有效确保水生植被的生态平衡。若水体出现恶化,沉水植物就会不断地消失,也就是藻类油水态。若水体健康,沉水植物也能够不断地被丰富,也就是草型浊水态。所以,恢复水体生态系统的关键就是怎样能够让沉水植物得到恢复,只有重建了以沉水植物为核心的水生植物系统,才能实现由藻型油水的富营养状态向草型清水的中营养状态的跃变,达到生态恢复的目的。具体影响因素如下。
3.2.1 光照
沉水植物更多是以光合作用来进行新陈代谢活动的,进而达到对水环境的优化。所以光照条件就成为沉水植物生长的限定因素之一,水体的透明度对于水体的水层光照强度也会有重要影响,很多水体会很难恢复沉水植物,更多的因素在于透明度过低,很多投放食藻虫的举措更多是为了提升水体的透明度。一般来说,当水体深度为水体透明度的1.5倍时,植物是能够正常生长的,植物种子也同样能够发芽。水体的修复环节完成之后,因为水体为澄清见底状态,因此光照强度对于植物的正常生长影响就会减小。
3.2.2 营养盐
经过科学家与各位学者的研究证明,沉水植物群落繁殖和水体的富营养程度之间主要持反比的关系,沉水植物会对富营养化产生污染的主因为营养盐的浓度高低,其有范围限制,能够将水体污染降到一定程度。
3.2.3 底质
底质的组成部分具有多样性,也是生态环境和地球化学演变的主要场所。底质能够为不同类型的沉水植物提供相应的营养成分,河道中所布置的沉水植物生长规律和河道底质关系密切。河道生态系统不断恢复的过程中,根据河道底质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宜的物种即可。
3.2.4 悬浮物
悬浮物对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更多体现在对水体透明度方面,修复阶段更多则是通过投放食藻虫和水体爆气来减少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
4 结语
国内目前很多的河道都由于不同原因的影响和阻碍,导致河道水资源的脏、乱、差现象严重,并且还有愈渐严重的趋势。这种现象现在更是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为能够有效解决问题,使得河道水环境质量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同时也能够优化城市现在的形象,相关部门就要对河道水环境生态加以治理。
参考文献
[1] 马嘉卉,汤巧香,孔森,等.基于生态修复的城市河道水环境设计——以中德生态园山王河湿地公园为例[J].北京园林,2019,35(3):20-26.
[2] 王媛媛,张卉蕾,李菁.基于生态水城市的黑臭水体综合提升规划研究——构建水清岸绿,实现水城相融[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3城市工程规划).2018:332-338.
[3] 唐學军,陈晓霞.乡村振兴视域下秦巴山区农村水环境治理政策研究——基于川东北B市P县S镇数据[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9,29(5):12-16.
[4] 胡晨雪.北京市河湖水环境问题治理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8.
[5] 丁飞跃.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5.
[6] 孙小涛.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河流水质评价与治理对策研究[J].绿色科技,2019(4):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