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大胆进行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将教师支部党建和课程思政改革互通融合,积极发挥党员教师模范带头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中去。
关键词:课程思政 融合 立德树人 支部党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0)10(b)-0123-03
Abstract: On March 18, 2019, General Secretary Xi presided over the forum for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Beijing and delivered an important speech, pointing out that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unity of explicit education and implicit education, tap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contained in other courses and teaching methods, and realize all-round education of all staff." This requires teachers to boldly carry ou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form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ntegrate the party building of teachers' branch wit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form of curriculum, actively play the leading role of Party members and teachers, and integrat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to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professional courses.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Moral education; Branch party building
1 “課程思政”的由来
2016年12月7~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当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这就意味着不仅是思政课程具有思想政治育人功能,其他各门课,甚至各个专业课都有必要在课程中强化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有责任育人,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至此“课堂思政”概念由此而来。
2019年3月18日在北京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思政”的最终目标、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法,全国教育系统和广大师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教育工作者更是认真践行新时代由“思政课”到“课程思政”的变革,在自己的“责任田”上积极做出努力,为“课程思政”的具体落实贡献力量,“课程思政”得以快速发展。
2 “课程思政”的内涵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总体目标,以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为保障机制的高校新兴育人模式,旨在引导高校从“教”走向“育”,将育人和育才相统一,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机制和教学方式改革,创建多元、普惠、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宏伟目标,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
3 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3.1 专业课与思政课关系认知偏差
眼下很多单位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往往都会看重学生的专业技术素养和专业课成绩,而对于学生的道德品质并没有进行有效的考核和重视,因此使得很多学校对此也直接忽视,对于专业课和思政课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正确审视。
3.2 思政课程内容较为陈旧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教学内容陈旧,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并且这些教学内容也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此外,思政教师也不能根据当前的形势对政治思想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更新,这样就会导致教学质量严重下降,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3.3 思政课教学方法有待改善
由于高校的思政内容相对抽象,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思政教学质量,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绝大多数的教师还在采用传统落后且单一的教学模式,这样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出勤率,同时还会对思政课教学效率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4 思政课和专业课融合的必要性
4.1 大学生思想认知多端性的需要
从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方面来讲,高校大学生的“认知”“内化”,具有多端性。在当前教育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几乎每天都浸润于“课堂·校园·社会”三维立体环境中,在这3个方面的影响和作用下,让高校教育变得更加立体化。而思想政治教育也正是一个立体且开放的过程,促进专业课与思政课的融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实现思考维度的发展。
4.2 有助于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
在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道德教育与道德学习并不是相同的东西。也就是说,教师在对学生开展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会得到明显的提升,如果要想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就必须要在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加以磨练融入、认知、体验等,才能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得到一定的提升和固化。这就要求教师需要有意识地促进思政课与专业课的融合,积极开发外界的教育资源,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实践环境。
4.3 可以促进思政教育协同发展
现阶段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依旧处于孤立状态,这样势必会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促进思政课与专业课的融合,可以为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结合提供良好条件,如学生党建团建工作、校园文化打造、学生工作、学生社会实践、国防教育、就业指导等,这样一来就可以将学校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使高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协同性,这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4.4 有助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
多数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往往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并且校学生处、校系党总支部等也只会重视学生管理工作,这样就会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够理想。因此要想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必须要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合作意识等进行全面的培养和教育,思政课与专业课的融合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一点,有效保证了大学生专业素养和道德品质的提升。
5 思政课与专业课融合的要点
5.1 以学生为中心
课程设计是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基本路径,课程设计要切实遵循教书育人规律,体现学生的中心地位,围绕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围绕学生想学什么,围绕学生愿意怎样学来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平台。
教学内容改革,注意前期调研学生的兴趣点和需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充分体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术道结合”。教学内容改革要做到“润物细无声”,特别需要结合专业课程本身特色,提炼出爱国情怀、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民族自信、人文精神、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转化成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最具体、最生动的有效载体。
教学方法改革,主要任务是增加课程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师生互动,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讨论式教学、情景模拟与角色体验、项链式教学方式、翻转课堂等,以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2 以教师为主导
“课程思政”最终实施者是教师,如何有效解决教育者先受教育的问题,如何有效引导高校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转变观念,落实“三全育人”的总体要求,自觉的将思政要素融入专业课程中,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就应该增强教师对习近平总书记立德树人论述的深入了解,统一思想,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真正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教师支部是学校党建工作的基础阵地,是广大教师思想政治引领者,也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组织者,将教师支部活动和“课程思政”建设融为一体,实现两方面良性互动,把“三全育人”要求纳入党支部职责范围,把落实立德树人纳入党支部组织生活,邀请非党员教师参与党支部“课程思政”建设活动,可以广泛统一思想,引导教师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主体责任意识,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有机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着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党支部组织生活中常态化制度化,真正实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
5.3 以制度为保障
“课程思政”不是一句空话和套话,要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课程思政”的学习,提高自身道德素养;要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激励教师积极主动做好“课程思政”的思考和践行,必须设置一系列激励机制,努力打造品德兼优学生、思德优秀教师,让涌现出的模范践行者引领全校 “课程思政”大改革,彰显标杆效应。
6 结语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高校和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现今全国上下各大高校“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正逐步形成,“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生动实践更是释放出无穷能量,推动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发展大踏步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毕鹏飞,罗萍.“课程思政”工作推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27):41-42.
[2] 陈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19(1):37-38.
[3] 何晶.翻转课堂中使用的智慧学习平台比较研究[J].江苏: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2):156.
[4] 田维宽高职思政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运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15):127-128.
[5] 吴桂英.协同育人视角下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思考与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15):133-135.
[6] 孙燕华.创新教学管理推动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9(5):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