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文学教育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传统文化学习路径探索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传统文化学习路径探索

黄庆龄 张煜枞

内容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为载体的“指尖阅读”业已成为大学生阅读的主流方式。本文通过分析“指尖阅读”的优势,针性地利用“指尖阅读”进行传统文化传承;同时指出“指尖阅读”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的缺点,并提出可供借鉴的弥补方法,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指尖阅读 传统文化 传承 大学生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之所以绵延不绝,恰恰在于我们民族的血液里流淌着的共同文化基因。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独立的标识,更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撑。民族的强盛必定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作为当代社会中最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大学生群体,必需也必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为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我团队以湖北省H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中的传承现状、传播特点,为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中的弘扬和传播做有益探索。

一.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中的传承现状及原因分析

此次调查中,我团队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512份。通过问卷分析发现,93%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的学习很有必要。2019年,我校各项传统文化比赛参与人数较去年增长5.3%,诗词大会初赛参与人数大于五百人,楚韵汉服社纳新总人数增长近百……但与各类传统文化校园活动的勃兴相反,在调查中,感兴趣、愿意花时间进行传统文化学习的仅占30%。有78%的学生认为与传统文化学习相比,英语学习更为实用;对《红楼梦》的阅读情况调查更加令人吃惊,仅有3%的同学表示已经看完,30%的同学表示看过一大半,剩下的则是停留在听说过的程度;对“六艺”、十三经等经典了解程度则更差,能完整说出“六艺”的有43%,完整列出十三经的不到5%,至于京剧、书法、国画等传统艺术形式,则有92%的同学表示没有接触过,不懂如何欣赏。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可以看到,当下高校学生中明显存在对传统文化心理重视与相关知识的匮乏之间的矛盾。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匮乏,我们认为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

1、西方文化的冲击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不断交流融合,年轻人普遍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外来文化除了好玩、热闹之外,似乎更代表了一种时尚、年轻甚至富有的一种生活方式。加之不少商家利用西方节日进行商业宣传和炒作,导致不少大学生对西方节日如数家珍,对传统节日习俗知之甚少。

2、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途径单一

21世纪以来,快速发展的经济、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对信息的便捷、快速传播与传统文化相对单一的传播与传承形成鲜明的对照。传统文化传播的主流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纸质阅读的传播,另一种则是口耳相传的传承。传统纸质阅读受载体、经济、受众等因素的影响,传播效果往往因人而异。而口耳式传承,虽然更加的平民化和大众化,但是传播内容存在着碎片化和准确度低的致命缺点,同时缺少有效的信息交互。

3、热播影视剧的误导

近年来,中国影视业发展迅猛,古装剧频出。但制作者往往只注重视觉效果而忽视文化内涵,导致违背历史、文化现实的“雷劇”、“雷句”层出不穷。由于大多数人在观影的过程中不会细致地去考究,部分粗制滥造的古装剧在无形中影响了人们的认知。加之影视剧受众广,这种的误导往往对文化传承而言是致命的。

4、功利主义倾向的冲击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沉淀绽放出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手工艺,如刺绣、泥塑、木雕等。很多手工艺都是以生活中常见的器皿为素材,艺术性产生于生活实用性之上。这样的由手工艺者精心打造出来的作品,到现在却陷入了不赚钱或来钱慢而后继无人窘境。当效率、效益成为主宰时,相当一部分传统艺术面临闭门困境。

面对以上种种原因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冲击,探索一条适合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学习的路径势在必行。

二.指阅在传统文化学习的优势

本次问卷调查发现,“指尖阅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阅读的主要方式,占比62%,纸质阅读占比30%,其他方式占比为8%;相比纸质阅读,指尖阅读以其丰富的阅读资源、便捷、低廉的阅读成本受到大学生们的喜爱。因此,根据当代大学生阅读喜好,利用指尖阅读的优势,丰富传统文化传播路径,我们认为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三.利用“指阅”传承、丰富传播传统文化路径

1、利用公众号、自媒体、APP学习、传播传统文化

创建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公众号、自媒体,开发符合青年人审美情趣的APP,以推广和共享的方式,让人们在欣赏、阅读中了解、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成为转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甚至主动成为创造者。如,深受青年大学生群体喜爱的抖音APP中,某up主的视频涉及许多传统文化小知识,包括中国传统乐器、传统诗词、古代神兽、传统美食等等。视频后期的制作也十分精良,背景音由富有韵味的中国古曲和富有磁性的解说声构成。解说词搭配着视频上变化出现的字体,让人对传统文化相关知识有了更直观的了解。这些公众号、APP,受众广,切入点具体、可视性强,潜移默化中起到了传播传统文化的作用。

2、以手游、端游、影视剧为契机,触动传统文化学习、传播的热情

开发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手游和端游,以手机、电脑等指尖游戏为载体融合传统文化元素,使用者在体验游戏的快感的同时,也接受了策划方改造、融入的传统文化因子。以近年来在大学生中颇受欢迎的“王者荣耀”为例,游戏中的人物英雄共98个,除三个SNK动漫限定英雄之外,剩余的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中84个为中国传统文化人物,不少皮肤应用传统文化元素;2018年的热播剧《知否知否》更是掀起了对“宋式风雅”生活的全民大讨论。通过热门的游戏、制作精良的影视剧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点,进而激发探求欲望,也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方式。在游戏中穿插传统文化的元素,和渗透在游戏本身的传统文化因子,在一定程度上能触动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促进他们主动了解,进而探索学习。

3、文化综艺节目、纪录片应当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责任担当

近年来,以《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为代表的文化综艺类节目、纪录片取代各大卫视的“真人秀”节目,“晋级”成为大学生群体中的“网红”节目,无论是在收视率、话题量、观众口碑等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节目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走红不外乎以下原因:首先,节目制作的质量有保障。这些节目大多聘请知名主持和学者评委,吸引“流量”的同时,评委与主持人的文化素养、综合能力有保障。其次,节目形式新颖。竞赛、歌唱、展示、讲说、解读等不同形式不同表达方式,富有有刺激性的同时,讲说和展示图文释糅合,观感更强,也更符合青年人的接受习惯。此外,大多数文化综艺节目都可以通过移动客户端收看、互动,观众的参与感更强。较之当下的各类综艺节目,文艺综艺节目,更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文化需求。

4、有效利用线上、线下传播平台

传统文化的学习要秉承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校内与校内学习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原则。不少学校受教学计划、师资等因素影响,传统文化课程数量非常有限,但是超星、网易、中国大学慕课等大型互联网优质平台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学生学习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足不出户即可聆听名师讲解。

从社会层面上来看,不少行业、协(学)会借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助力传统文化传播。如中国戏曲学会、河南豫剧院等多个艺术单位加入短视频艺术普及和全民美育“DOU藝计划”,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抖音一起,探索短视频戏曲艺术传播传承;央视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国宝档案》、《中华文明大讲堂》等一些国学传播栏目,社会反响强烈,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推出了一大批“学术明星”,架起了传统文化传播的桥梁。

5、利用虚拟交互手段实现与传统文化零距离对话

虚拟交互艺术是指以沉浸、交流、创造为基本特征的一种借助一定工具进行一定交流的手段。这种艺术是以虚拟的方式,以交流为目的而存在的,如何将传统文化与这种虚拟的交互艺术相联系起来呢?故宫博物馆与IBM的合作项目——“超越时空的紫禁城”在这一方面做了有益探索。这款APP以一个三维的虚拟世界将故宫的宫殿建筑、文物、人物以虚拟的方式呈现了出来,并设计了6条可供选择的游览路线,“囊括了目前故宫所有对外开放的区域”。这款APP以其独有的身临其境的感受、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来传播传统文化,旨在为全世界的游客提供了解、探索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途径。

四.“指阅”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的缺点以及弥补途径

必须指出的是,尽管指尖阅读的兴起导致纸质阅读的减弱,但纸质阅读依然占据了一定的比例,长期来看,在传统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两者一定是并存、互补的。“指尖阅读”虽然在传播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具有方式便捷、范围广泛、资源丰富等优点,但是也存在资源良莠不齐的问题。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内容选择上几乎不设门槛,以致很多信息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错误,对一些普通读者很容易产生误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认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各类文化机构、相关行业协(学)会、高校,应该充当起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资源的“监护人”、“发布人”,一方面融合、纠错相关网络资源,另一方面加大审核力度,对不规范的信息进行退回或拒绝发布等处理;其次,政府及各类相关机构应加大网络“指阅”资源的建设、投入力度,高品质的网络资源离不开背后的人力、时间、资金的大量投入,很多精品资源很难靠一已之力完成。最后,我们每一位大学生亦应成为优质“指尖阅读”资源的“监管者”、“传播者”,为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新媒体时代故宫博物院的品牌文化传播路径分析[J].何依宁.新媒体研究.2019(04)

[2]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特征与对策探究[J].程亮、颜复萍.中华文化论坛.2010(04)

基金支持:本论文为2019汉江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果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387422.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