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中学课程辅导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宋海颖

【内容摘要】教育是一门等待的艺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学会等待。因为只有教师的等待,才可能真正满足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意识,在积极的等待中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切实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实效,共同演绎课堂教学的精彩。

【关键词】课堂等待;教学精彩

课堂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是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习的乐园,课堂上的问题是有梯度的,有一部分问题是有深度和难度的,需要学生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怎样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呢?我认为教师要学会耐心等待。教师的等待,把学习的主动权就还给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这样子的课堂将洗净浮躁,绽放各自独特的精彩。

一、教学等待的必要性

1. 课堂教学状况的需要——虚设的等待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历史学科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下的历史教学要求我们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历史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45分钟的课堂教学是我们实施根本任务的主阵地,而我们在课堂上经常看到这么一幕幕“和谐”的场景:教师预设了一环扣一环的教学环节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他是课堂的掌控者,是主宰者。教师一个问题抛下去立即让学生回答,回答问题成了反应较快孩子的专利,一部分学生还没有反应过来教师就进入了下一环节,多数孩子成为了旁观者。若教师发现学生回答不出后,教师为了赶时间、赶进度,不断重复问题,打扰学生原有的思维。一旦学生的答案与教师心中的答案不同,教师马上粗暴的打断,断然否定学生的答案,根本不能从学生不经意的回答中发现“可再生资源”,重组课堂生成信息,形成新的亮点。甚至在合作探究学习中,有的同学们刚开始对话讨论,教师就已经宣布这一环节结束,以至于学生根本就没有时间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深入思考、梳理。因为没有独立思考,压根就交流不起来,即使交流也是浅层次的,根本触及不到问题的实质,况且这种合作往往是被动的,学生的思维不具有主动性,学生的答案只能是一种固定的模式,难以突破思维定势,出现了“其所思之不透,则其所之有限,”没有了瞬间的“精彩”。课堂是那么“顺畅”,那么的“热闹”,但是却很少有学生凝神静默、沉思冥想的时刻。历史课堂显得“热闹”有余,“沉静”不足。没有等待的课堂,结果是永远也培育不出学生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

2.教育心理学依据——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人的成长是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学生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存在着个别差异性,学生对问题的反应速度参差不齐,学生需要思维调整的过程的时间不同,教师要遵循学生发展规律,逐步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能力水平,依据课堂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生成新的学习“生长点”,而不应该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学生。所以,教师要用等待来更多地给予学生认识和发展自我的时间和空间。让那些跳一跳还够不着桃子的学生拥有在树下思考的机会,让这些学生按照自己学习需要和学习水平、学习规律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教师要大胆放心的等待学生的“成熟”,让他们不断主动的去探究、去创新、去领悟,去主动演绎课堂中的精彩。

二、教学等待的价值

1.浓妆淡抹总相宜——“等待”调控节奏,突显人性的温度

节奏是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指的是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 一堂成功的课犹如奏乐,根据主旋律,通过教师的适时调控,构成先后连贯的有机整体,给人以艺术享受。高明的电影导演,喜欢总在热闹的场景之后安排一个按静的场景,用来调节和平衡观众的情绪。我们老师可以通过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和合理搭配,把师生间的双边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学生的情绪是群情沸腾时,教师适时等待,给予学生思考的机会凝聚心神,是对人性的一种尊敬。等一等那些思考比较慢的孩子,也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有利于孩子们健康成长,这样的等待无疑是有价值的。

例如在介绍必修1《国共十年对峙》的“长征”的背景时,我首先播放了毛泽东写的《清平会·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做短暂的“静场”,让学生自己自身去感受和体会《会昌》词的基调,学生很快就回答出:这词总体上的是昂扬的,语言是雄奇的,反映了毛澤东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但是字里行间也隐约表露了词人的忧虑。 然后我分析毛泽东“忧虑”的原因,自然而然的就过渡到长征的背景。在介绍长征过程时,由于初中学过长征,我就直接展出了长征路线图,让学生根据地图自己来讲述。学生很兴奋,都高举着手跃跃欲试的来尝试,很多学还结合了一些小故事,讲解的既到位又精彩,课堂的气氛进入一波高潮期。  我又展出了军旅画家刘国栓展示了《飞夺泸定桥》的油画。

略显深沉的声音响起:“这幅画是根据飞夺泸定桥的故事而画的,真实展现了当时的场景。在枪林弹火中,红军在早被对岸的敌军损毁的不断摇晃的摇摇欲坠的铁索中艰难前行,但是我们在红军战士的面部表情上和肢体的动作中却是看出了永不退缩的豪情和勇气。这是一种什么力量?当时最小的队员只有17岁,是什么力量支撑着红军面对绝境,依然永不退缩的精神?”我稍作停顿,请了一个学生回答。他愣在那,满脸通红,低着头,脸上呈现出尴尬的表情。同时我环视教师,发现有些还在跃跃欲试的想回答,把手举得高高的。我微微用眼神暗示那些学生少安毋躁,教室愈发显得寂静。我用期待的眼神望着他,等待他,让他有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组织答案。当学生最后掷地有声的回答出“信念”二字时,我知道这短暂的等待是一种无声的鼓励。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435220.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