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小琴
【内容摘要】物理是一门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再到理论的探究性学科,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还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动手能力。在初中的物理课堂中,教师会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方法促使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这样的方式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们对知识的认知动力,促进学生由被动变成积极主动的去解决相关问题,从而达到对知识结构框架的不断完善,提升个人的物理学习能力。
【关键词】初中物理 认知冲突 教学策略
根据教育部针对学生学习的最新要求指示,学生应作为课堂中的学习主体,学习任务的承担者。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大力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形成积极参于、勤于探究,不断地培养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探索解决渠道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去认知、去解决,促进学生主动地寻求突破,以达到整体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和发展。接下来,本文就“认知冲突策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展开讨论。
一、设置物理实验,引发认知冲突
物理作为以实验为基层出的自然学科,内容上相对其他学科更贴近实际生活,小到凝固结晶,大到气候变化,其学习是一个探究性的过程。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着重抓住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动手能力,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实验机会,使学生通过自身实验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他们的探究思维能力。
例如,在“透镜成像的规律”一课教学时,教师可先给学生讲清楚透镜成像的原理、实验步骤以及实验注意事项。在学生大致了解后,教师可将学生分组,进行组合实验,给每个小组一个棱镜,让学生们自己去创设自己的试验,让学生们主动根据课本内容去探讨棱镜的折射原理,以及为什么会有其中不同的颜色出现。现实的实验结果与学生脑海中的猜想出现矛盾,产生强烈的冲突,刺激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深入探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产生其中不同颜色的原因,进而引出折射原理,再一次引导学生想象太阳照射下的瀑布为什么也会有彩虹出现?从书本走进生活、反思生活从而进一步解决生活中的种种疑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和能力差的学生相互搭配,使学生在同一组内能互相分工、互换角色,最终能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
在这一实验过程中,学生始终作为课堂的主体,通过自己动手去发现实验,在过程中发现实验结果与脑海中预存知识存在矛盾和认知结构上的冲突,这就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胜欲从而不断的去思考如何解决当下的问题,主动进行知识建构,主动完善结构认知,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取新的知识,以此同时不仅体会到了课堂实验的趣味性,也体验到了探究真理时的刺激。
二、创建教学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对于学生来说,在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中,物理是属于较难的、抽象的一门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较高要求。对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景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起其思考兴趣。
例如,在进行“三菱镜对自然光的折射”时,教师可将光的折射路线与光谱范围给学生画出来,然后逐步的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同时教师可设置适当的教学环节,采用阶梯式的教学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其次,在实验课上教师也可利用简易物理实验显示出的物理现象和趣味性的题目来提高学生注意力,如三菱镜的折射实验、两条同向导线的相互吸引现象等。通过这些简易实验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这时教师再结合教学内容利用有趣的提示语去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并引导其进行深入探究。如在“光的干涉”一课教学时,教师在讲课之前可询问光的传播方式,在惯性思维方式下,大部分学生都会回答沿直线传播。然后教师可抛出实际问题来与学生讨论,即太阳照不到教室,为何教室如此明亮。教室可让学生先行讨论和思考,从而在学生的好奇下而引入光的干涉概念。
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创设情境,以此将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课堂上所创设的情境中,促进学生主动地参与进来、主动去思考,想象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的内容有何不妥,进而达到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寻找解决方案并努力去寻求解决办法,这样就形成了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实现知识框架的不断完善的良性循环。
三、紧密联系生活,引发认知冲突
物理是一门和实际生活关系密切的学科,学生学习物理可以探索自然奥秘,研究生活中的物像变化以及培养自身的科学探究能力。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生活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其严谨的科学思维方式。
例如,在学习“流体的压强和流速的关系”之前,教师让每位学生提前准备两张大小相同的纸,然后组织学生用手拿着两张纸竖直平行放置并且中间隔上5厘米的距离,再用力往纸的夹缝中吹气,在吹气之前让学生猜想接下来发生怎样的现象,当然了大部分学生猜想纸会被吹开。但实践现象表明:非但没有吹开,反而靠得越近。这个时候学生会因为实验现象与猜想不同产生矛盾,进而刺激学生住的去探索原因,激發学生的求知欲。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原因,便能很宽的发现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进而引出这一知识在飞机中的应用。从而联系生活,走向生活。
透过一系列简单的生活中出现的现象去发现其中的物理本质,通过实验前的想象与出现结果产生的矛盾不断刺激学生去主动思维和发现,进而在不断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体会到物理知识的乐趣,同时体验到不断发现未知世界的快感。
四、营造学习氛围,引发认知冲突
对于初中生来说,物理是一门崭新的课程,在新课程中要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上课时教师要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里消除对未知事物的拒绝心理。教师可先利用简易物理实验显示出的物理现象和趣味性的题目来提高学生注意力,再结合教学内容利用有趣的提示语去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使学生内在的求知欲被放大,进而转变为踊跃的学习状态。
例如,在进行“声的传播特点”时,教师在讲课之前可告诉学生先玩一个游戏,采取这样的方式去吸引学生们的课堂注意力,让所有的学生都处在趣味盎然、踊跃参加的状态。然后教师再拿出七个里面盛放不同水位的玻璃杯子,用木棒敲出儿歌“小兔子乖乖”的音律,学生发现其中的感觉时会跟着哼起来,这样一下就将物理课堂本来枯燥的环境营造出音乐课的即视感,在表演完后在学生仍然沉沁在歌声中时让学生去猜、去想、去感受,为什么只是杯子中的水量不一样就能够产生不一样的音符,学生在课堂氛围的带动下会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在学生既好奇又兴奋的感觉中他们会主动去寻找其中的端倪,并积极的给出自己的见解。这时教师再给学生讲解因为“声音的不同是因为声音频率不同,而声音的频率是由声源决定的,由于水和杯子的固有频率不一样,杯子加上不同的水后就形成新的声源,而且是固有频率不同的声源,所以发出的声音频率不同,声音也就不同”。可能学生本来想的是水多声音就敲不响的原因,在经过教师的讲解之后学生一下子就感觉豁然开朗。
教师上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创立情景,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学习兴趣,而且在课堂问题中积极补充自己知识框架缺失的部分,借助实验中产生的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效果。
总而言之,教师需要灵活变通的去设这课堂的形式,引导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在矛盾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完善,进一步得到真正的进步与发展,最终能力得到提升,实现有效提高物理教学效果的真实目的。
【参考文献】
[1] 韦兵余. “认知冲突策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 湖南中学物理,2016(12):6-7.
[2] 张娜. 新课标下初中物理教学中概念转变策略及应用的研究[D]. 延边大学,2017.
[3] 曾立辉. 基于学生认知冲突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J]. 中学物理,2016,34(8):7-8.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莘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