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不同于以班级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走班制下的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独立抉择,每个学生根据能力选择课程,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德育的主体地位慢慢下降,不以班级为固定单位,教师不能对学生德育进行严格管理等问题时有出现,如何解决走班制下的德育问题,本篇文章将会给出适当建议。
【关键词】走班制 中学德育 德育问题及对策
引言
在新课改下,不少学校革新了班主任负责制的传统教育模式,用“选课走班”的新型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经过教学实践,后者克服了前者以班级授课的局限性,并且强调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德育问题也显现出来,如学生流动性大导致教学管理难度增大;面对不同年级学生,教师教学负担变重也给推行“选课走班”教育工作者提出了重大挑战。
一、什么是走班制下的中学德育管理
“走班制”的“走”字体现了极大的流动性,指一门学科的上课教室和任课教师是固定的,但是却没有固定的班级即班级成员不固定。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的班级,教师通过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由于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也会存在兴趣和能力差异,所以在教学班内也会划分区域教学,充分体现个性化教学。
狭义的德育即学校德育:教师对学生采取具有目的性的,对道德和政治产生重大影响的教育活动。德育主要由四大因素互相影响而成,分别是知、情、意、行。作为基础的“知”指学生从道德上的认知开始学习德育;“情”指学生在学习德育的过程中情怀得到熏陶;“意”指在实际生活中,学生磨炼意志品格;“行”指学生通过德育培育和磨炼形成好的道德素质。在实行走班制后,班主任的管理作用变弱,所以如何在中学教育中落实德育管理显得尤为迫切。
“德育管理”指管理者结合诸要素实现德育目标。当代素质教育以德育为主,所以社会各个方面在遵守德育的规律性、兼容性、科学性和全员性的前提下应该致力德育建设。首先,教师在对德育有深刻了解后应该以身作则,在学生中广泛推行;其次,德育管理队伍与管理制度应该加强建设,让学生有法可依。
二、走班制下中学德育管理的问题
1.管理德育的主体十分单一
虽然走班制在很多学校已经实施,可是德育管理模式依然没有革新,班主任依旧是德育的主要执行者。“走班制”下学生流动性增加、学生自我意识增强而且没有固定班级,多个班级的共同问题等缺点都致使班主任德育管理负担加重。
2.学生没有归属感
在传统的以“班级”为主的教学模式中,全体同学共同学习、共同拼搏,彼此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形成了强烈的班级凝聚力和荣誉感。可是走班制下,学生每天都在不同的教学班级中学习,而且每节课的同学都不相同,很难建立共同的归属感。
3.德育管理的实施效率低
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管理模式非常完善并且层级关系十分复杂。但是走班后,学生没有固定的班主任和固定的上课教室,要求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但是中学生自我控制力较差,大多数情况下将会导致无秩序,加大管理难度。
三、 走班制下中学德育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1. 促使管理主体多样化
在全面推行走班制的情形下,建立完善的全员育人德育体系,号召全体任课教师参与德育管理,建立新的德育机制-德育顾问[1]。全体任课教师参与的与管理任课教师在上好课的同时,也主动担负起规范学生德育的任务,比如,在课上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课堂规则,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德育机制-德育顾问指由一部任课老师担任德育顾问,每周和每个学生進行为期20分钟的谈话,通过有效的两人交流方式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解决学习难题。
2.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归属感
首先,在“选课走班”后,为了尊重学生差异性,提高学习效率,更小的班级单位“导师班”取代了“传统版”[2]。游戏的有效运用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凝聚学生,培养师生、生生关系。比如:导师可以在导师班内定期举办阅读比赛、成语接龙、卫生达人等游戏,提升学生归属感。然后,可以从一个更高的层次即学校方面提升学生认同感。一方面学校应该尊重差异,“选课走班”在突破班、学课和师生界限后,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宽阔的发展空间。学校的校庆、表彰会、社团活动等项目应该将大多数的自主权给予学生,让学生在这些活动的筹办中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提高学校认同感。
3.提高德育管理的效率
一方面,通过友好的师生关系和导师彰显自身价值来提升学校教师的德育意识,所以教师在遵守职业道德的前提下应该多提倡自我奉献精神,比如“走班制”加大了学生流动性,为了管理学生,教师需要多付出一些时间来处理更多琐碎的事情。
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在结合国家课程要求和联系本校实际设立德育课程。比如面对全校开设青少年心理健康课程,面对不同年级设立交流会、咨询室。
结束语
在走班制下,如何解决中学德育管理的难题确实是当代老师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主要谈论了三个主要的德育问题并且一一给出了解决方案,希望在新课改下,顺应时代潮流的走班制可以更好地推行下去。
【参考文献】
[1]赵守拙.“走班制”实践中的问题综述与应对策略思考[J].今日教育.2017(3):11-13.
[2]韩少华,余柏民.导师制与班主任制的比较研究[J].班主任之友.2006(5):24-27.
作者简介:周霞,1986.07,女,汉族,江苏宜兴人,大学本科毕业,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数学。
(作者单位:宜兴市张渚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