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
我认为获得精神快乐的途径有两类:一类是接受性的,比如阅读、欣赏艺术品等;另一类是给予的,那就是工作,工作可以使人的心智能力得到了积极实现、使人感受到了生命的最高意义。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成为有着智慧的头脑和丰富的灵魂的优秀的教育者,要认清当前课堂改革的趋势,做到“有的放矢”,要用平和的心境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从而教出快乐的学生。这里我就从一个中学语文教师角度谈谈如何守住净土,做一个幸福教师。
一、轻松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闲暇出智慧”,的确,实践告诉我们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当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由此可见,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能够让学生在专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淋漓尽致地发挥创造力。为此,作为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适宜的毫无压力的课堂学习氛围,最终达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的目的。
要做到这点,以我近二十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要认清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很重要,即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中介地位不能混淆。只有宽松的教学氛围与创新的情境教学有机结合,才能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才能构建起高效课堂,才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听有所得。
二、教师宜人的表情有利于把学生带进课堂
在日常生活中,谁都愿意和脾气好的人待在一起,谁都愿意向真诚的听众诉说心声。所以在一堂课中,如果教师目光灼灼、微微俯身,认真地倾听、并适时的用柔和的语调、激励的语言与学生沟通,或颔首肯定或微微摇头,我想学生面对这样的倾听者,一定会有畅快淋漓的表达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不自觉的跟着老师进入到创新教育的精神环境。我相信,教师的每一次肯定,都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产生一吐为快的想法。在实践教学中也事实确实如此,思维碰撞得多了,自然就会有创新的想法。
三、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由于教法处于主导地位,否则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不能到达预期目的,再加之要想学生有创新意识,那引路人教师必须得有创新意识。所以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单元要求或者文章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比如: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陶冶法、探究法等,做到不落俗套,自然而然就会诱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这也正是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的关键。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机制,根据教的内容和学生学的情况,教师适度的引导和巧妙的点拨,既能保证课堂进度,又能打开学生的心门。
四、巧妙的激趣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看学生是否动起来,必须把握好主动探究和实践。只有学生从各个维度进行积极地探索,创新性才能逐渐成为其自身的品质。比如:导入激趣(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诵读激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形式多样的诵读形式)活动激趣(画画《核舟记》,编课本剧表演《皇帝的新装》,开辩论会《愚公移山》)、竞争激趣(举行形式多样的比赛,古诗文诵读比赛、成语典故出处比赛、学生出题互考)、想象激趣(增加阅读兴趣,既学了知识,增强了分辨是非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的母亲》《我的第一本书》《梦江南》抓住“独”“倚”“脉脉”展开想象、《鱼我所欲也》孟子的“性善论”的讨论、《隆中对》引导学生与诸葛亮对话:认为对策合理吗?)、质疑激趣(“学则必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为学生提供宽松的环境,老师要多鼓励,即便是看起来幼稚可笑的问题,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习惯,引导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在学习中发现,在思考中质疑,在释疑中理解,在理解中创新,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知。
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从三层面上考虑即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板书激趣(树状、网状、表格、图画、故意将一些易错的字不写或者写错,让学生填写或者改正,为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归纳内容、写段意都可让学生板书)、教态激趣(表情、姿态、手势、语言)。适时的校外和校内课外活动校外课外活动让学生多方面的活动起来,比如校内课外活动可以是形式多样(全校性的、班级的、小组的、个人的)内容丰富:参观、考察;逛市场;欣赏自然、名胜;系统的观察某种生物的生态变化过程,收集昆虫、植物标本;与名人通信,和作家座谈;参加社会团体发起的各种竞赛活动;礼貌、卫生宣传、学雷锋活动、祭奠先烈慰问军烈属;节假日邀请家长参加学校活动;在家里养殖、种植、小制作等。
活在当下,能做到如《菜根谭》中“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乘物以游心”。例子:老小和尚去化缘,老和尚背一姑娘过河,之后小和尚琢磨了30里路仍然不解——说的是内心的在乎,大多数人何尝不像那個小和尚呢?时过境迁,心还是被过往勾着、绊着,无法释怀。老和尚是豁达的,拿得起也放得下。
人的职业怎样和自己的心灵结合呢?就是职业化,把事情做好,做好就完了。人要永远活在当下,指向未来。如果当下能做到“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那就完成了一种穿越,完成了“乘物以游心”,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幸福的。
最后用一句话共勉:让优秀是变成一种习惯。让它变成我们的第二天性。让我们习惯性地去创造性思考,习惯性地去认真做事情,习惯性地对别人友好,习惯性地去欣赏大自然。学会“装”,要持续地、不间断地“装”,装久了就成真的了,就成习惯了。
(作者单位:四川省乐山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