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莲贞 张鑫
【内容摘要】如何改变习作无米下锅的窘态?反思作文指导课的做法,得出最佳答案:让传统节日来滋养习作。中国传统节日多,让传统变得有声有色,让民俗变得可亲可近,可以很好提高学生对祖国传统节日的温情和敬意。学生在体验节日快乐的同时,一篇篇反映节日的佳作自然应景而出。这样的习作,有交流,有体验,有真情,有底蕴。
【关键词】传统节日习作
一堂作文课,题目是《中秋月儿圆》。学生们抓耳挠腮、紧锁眉头,足足15分钟,愣是没写出一行字。作前指导自觉得已经很详细了,但学生搜肠刮肚,就是找不到下笔的素材。像这样的情景,似乎已是作文课的常态。如何改变这种无米下锅的窘态?反思作文指导课的做法,得出最佳答案:让传统节日来滋养习作。
祖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文明智慧的延续,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传统节日是其中的一个分支。作文教学中,寻找传统节日和学生习作的交汇点,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以传统节日为重要的平台,创作出富有民族意蕴的习作。习作教学之难,首当其冲的原因就是没有东西可写,提起笔来“无话可说”,这归根结底是一个缺乏素材的问题。我们祖国有着光辉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深厚的底蕴,传统节日更是丰富多彩。在这些节日中,既有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融合,又有各自独有的深刻内涵。这样一个充满魅力的祖国,如果我们不积极学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各种“习作资源”,岂不是极大的浪费?在教学中,我们只有创造性的利用好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有效的打开学生的习作之门,击破学生写作无活水的瓶颈。
一、开发校本课程,了解传统节日的特点及意义
《新课程标准》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承载的民族精神、丰富情感、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进行学科整合,教学中,把传统节日按时间序列化,形成几大版块,如:春节文化,清明文化,端午文化,月亮文化,重阳文化等。每学习一个版块,教师带领学生到圖书馆、阅览室、开放书吧、班级图书角等地方,让学生广泛阅读,搜集整理与该版块相关的节日知识,同时开设交流课,让他们在互补知识过程中,激发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这样,在丰富他们习作素材的同时,利用“节日文化”的感化功能,也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营造现代化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建设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开展节日进课堂活动,搭建交流的平台
《新课程标准》阅读建议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每逢传统节日,开展主题节日系列沙龙,如猜灯谜比赛,写对联比赛,众人划旱船,感恩父母节,赏月赛诗会,观看国庆大阅兵,重阳节登高等。过节之前,引导学生上网查找、收集节日的由来及相关传说,了解中国各地传统节日习俗;过节时鼓励学生制作贺卡,手抄报,黑板报,节日画报,讲民俗故事,礼仪表演,节日饮食大比拼……让传统变得有声有色,让民俗变得可亲可近,提高学生对祖国传统节日的温情和敬意。学生在体验节日快乐的同时,一篇篇反映节日的佳作自然应景而出。这样的习作,有交流,有体验,有真情,有底蕴。
三、到民间采风去,丰富习作的内容
生活处处有语文。广阔的生活舞台,给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利用寒暑假,号召学生到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旅游,参观了解少数民族的习俗及民族特色节日。在少数民族的节日活动中,保留了该民族文化中最精致、最具代表性的一面。中国历史悠久,所蕴育的节日活动多姿多彩,无一不是代代相传的文化资产,个别的节日形式虽然风格迥异,但都保留了一定程度的先人智慧及经验成果。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会。在民族大融合的今天,让学生走进少数民族,真切的体验异域的风俗人情,体验别样的节日氛围,从异域的传统节日中汲取文化营养,继往开来开拓创新,使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使学生的习作内容异彩纷呈。
四、每逢节假日,号召学生深入民间,了解传统节日的新时代特点
生活在新时代的学生,对于传统节日中的一些习俗特点,大多通过查看资料、听长者讲述了解。时下,在信息时代的冲击下,传统节日的习俗也染上了时代的色彩。比如:一到新年,拜年电话便响个不停;微信、微博也被 “新年快乐”连连刷屏。人们用一条条带着笑脸表情的信息,一句句附带自拍的朋友圈问候,一张张精美的动态电子贺卡来表情达意。与现代生活相交融的节日文化元素,让传统节日焕发新时代的光彩!传统节日源远流长,它承载着每个新时代的特点,永久不息。学生只有了解这些,才能创作出富有时代感的习作。
传统节日就在学生的身边,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走进传统节日,用心感悟传统文化,用心呵护传统文化。这样的优质资源,经过老师的精心引导,就会给学生的习作,引来源头活水,就会解决学生无米下锅的困境。学生在了解、感悟、体验传统节日的过程中,既培养了民族自豪感,传承文化的责任感,又学会了合作、尊重和欣赏他人的劳动,学会了与他人合作、交流和分享劳动成果,提高了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团结互助、尽职尽责的合作意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习作的幼苗深深扎根于灿烂的祖国文化沃土中。
习作指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众人寻她千百度”,但我 “衣带渐宽终不悔”,我相信,在求索中,必然会出现“蓦然回首,她在灯火阑珊处”的佳境。
(作者单位:1.桓台县实验学校;2.桓台县城南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