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怀娟
摘 要:在我国现在的学校课程教学中,不仅要求学校需要完成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而且还需要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对于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来说,也是如此。因此,该文将立足中职学校德育与班级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对中职学校潜能德育与班级管理展开探讨。
关键词:中职教育 德育教育 德育与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1(b)-0111-02
一般传统的观念认为,中职学校基本上是以向社会培养专业型技术人才为主的学校教学,所以,在实际的中职学校教育教学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而且还需要接受相应的专业知识的培养。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在现在的中职学校管理中,也需要重视对学生德育培养,可以说德育培养是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潜在内容。而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如何结合好中职学校中的相关工作内容,从而对学生展开相应的德育教育,还需要中职学校教师不断探索和推进。而在推进的过程中,其中可以将德育教育与班级管理结合起来,通过发挥班级管理的作用,从而形成于班级为单位,对学生展开相应的德育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有效形成与发展。因此,该文将结合中职学校德育与班级管理工作中的相关内容,对中职学校潜能德育与班级管理展开探讨。
1 德育内涵
所谓的德育,其包括的内容有很多,从广义的角度上来看,它是指对社会成员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方面,进行有意识的培养,从而促进社会成员资深德育水平的提升与发展。从狭义的角度上来说,德育教育指的就是学校教育,通过教育者结合一定的社会要求,从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层面上的教育,从而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发展。在该文的论述中的重点中,主要体现的是狭义上的德育教育,即在学校内,教师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在现在的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之所以需要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是因为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道德缺失的时间,而社会各界对于道德涵养也越来越看重。特别是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是否拥有一个良好的道德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员工的标准之一。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其职业性要求较高,因此,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水平培养,以此为学生日后步入社会奠定基础,加强中职学生的社会竞爭力。
2 德育的意义
对于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来说,想要做好相关的德育工作,并激发学生的德育水平,就需要知道德育的形成,对于学生和学校教育来收,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从而才能够在后续的过程中,找到合适的方式,将其与班级管理结合起来。因此,在接下来的论述中,笔者将就德育的意义,来说说笔者的看法。
2.1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上看,通过加强学生的德育水平,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其本身在学历上没有太多的竞争优势,唯一的竞争优势则是在专业的应用上。但是对于专业应用来说,并不是在一开始面试的过程中,就能够体现出来的,而是需要在后续的工作中,形成相关的体现。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日后的应聘就职中,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从而让学生成为一个具备职业道德操守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懂得礼貌、知进退的人,进而为学生在面试的过程中加分。除此之外,通过对中职学生,展开相应的德育教育工作,实际上也是体现了学校教育教学中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让学生成为知识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具备的人。
2.2 完成相应的教学要求
另一方面,从学校教育教学的角度上看,实际上是完成了相应的教学要求。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来说,其工作内容,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需要围绕我国教育部所规定的教育大纲,从而展开相应的教育教学工作。而对于现在的教育教学工作来说,其中就需要完成对于学生德育水平的培养。因此,学校在展开相应的教育工作的时候,需要结合本校的工作内容,让学生在校园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相应的德育教育,从而来推动学生德育水平的发展,也完成了相应的教育教学要求。同时,中职学校所培养的学生,在日后的社会生活和工作生活中,能够保持高尚的道德水平,实际上也是体现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口碑,能够有利于学校未来的发展。
3 班级管理的内容
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来说,在完成相关工作内容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以班级为单位,从而推进相应的工作内容,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对于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来说,也是如此。对于学校来说,不仅仅只有一个班级,并且班级中的人数也不少,因此,如何管理好班级中学生就成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为了落实好对班级学生的管理,每一个班级中都是设置班主任一名,由班主任全权负责班级中的一切工作。而对于班主任而言,对班级中的工作展开推进和落实,实际上就是班级管理的过程。对于班级管理来说,其中所包括的内容太多了,既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又包括整体班级的活动建设。根据书面上的解释,班级管理的内容可以分为班级组织建设、班级制度管理、班级教学管理和班级活动管理4个方面。
第一,班级组织建设,实际上就是包括以班委会在内容的班风、班级文化建设。对于班级来说,班主任仅有一人,而班级学生人数却比较庞大。因此,班主任为了做好对学生的班级管理工作,就需要寻找一定的帮手。其中班委会组织便是之一,通过班委会成员的构建,能够让学生之间相互监督与管理,从而促进班级建设的发展。
第二,班级制度管理。它是指建立相应的班级管理制度。中国古语常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一个班级来说,想要管理好班级中的学生,并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发展,就需要建立起相应的班级管理制度。通过制度,来制约和促进学生行为的形成。
第三,班级教学管理,对于这方面的工作来说,主要是班主任协调科任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工作,以及将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家长展开交流。对于学生来说,其最为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的增长,而且还可以获得道德思想水平的发展。
第四,班级活动管理,实际上是指班主任在展开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对结合一定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形成相应的实践,以此来加强学生的体会。對于班级活动来说,通过实际的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相应内容的内涵,而且还可以在实际的活动中,将学生团结起来,形成班集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4 班级管理的意义
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来说,班级管理就像是学校最为基础的组织内容。通过落实班级管理工作,首先,能够学校领导对于学生的教育教学的工作观念进行落实,从而有效推进校园的相关工作事宜,实现校园管理工作的有效发展。其次,展开班级管理工作,也为班主任指明了工作的道路。对于班级管理来说,它在长久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定的工作内容,能够让班主任更加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从而落实班主任对于班级的管理。最后,通过展开班级管理工作,能够实现学生的发展。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自身对正确是非缺乏一定的判断能力,需要让有专门的人员进行指点。而对于班主任来说,就是那一人员。通过结合学校所安排的工作精神,从而对学生展开相应的管理工作,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5 德育与班级管理结合的方式
在中职教师明确了班级管理和德育教育的相关内容之后,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中职教师所需要思考的便是如何将德育与班级管理结合起来,从而来推进对学生的潜藏教育。对于德育与班级管理的结合方式,笔者的以下几点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5.1 发挥班主任的引导作用
在中职学校教育中,通过发挥班主任的引导作用,从而来落实德育与班级管理的结合。对于班主任来说,他是班级管理中的核心,班主任对于学生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因此,在平时的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要做到以身作则,从而才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德育的发展。具体来说,班主任在制定相应的班级规章制度的时候,其中不仅学生需要遵守,教师也要遵守其中。比如,其中一条班规为“上课铃第二遍响后必须要做到教室内”假设班主任在某一次班会中没有做到这一点,要和学生说明原有,由学生表决班主任是否需要接受惩罚。从而让学生知道要做一个遵守规则的人,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发展。
5.2 发挥班委会的组织作用
在中职学校教育中,可以通过发挥班委会的组织作用,从而来形成德育与班级管理的结合。在前面的论述中,已经说明,班委会是班级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班主任在推进德育与班级管理的时候,可以从班委会的组织作用入手,从而来实现学生德育水平的发展。具体来说,班主任可以在班委会成员中涉及德育委员,从而让德育委员督促学生的道德规范。并且也可以让学上监督德育委员的行为规范,以此来促进学生德育水平发展。
5.3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中职学校教育中,想要落实德育与班级管理工作的结合,还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是组成班级中最为重要的一份子,只有让学生重视德育教育,从而才能够使得德育与班级管理之间的长久结合。具体来说,班主任在班规制定的是时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从德育水平的角度出发,建立相应的班规制度,并让学生严格执行。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建立以德育为主的班集体,而且还可以在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形成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形成和发展。
6 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其中德育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教育内容。为了让落实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者需要将其于班级管理结合起来,以此潜在性的驱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冠祥.中职班主任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2):270-271.
[2] 姚蕾.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与班级管理[J].学园:教育科研,2011(18):178.
[3] 张念祖.浅谈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策略[J].新课程,2012(12):174.
[4] 梁晓玫.浅谈中职德育教育与班级管理[J].丝绸之路,2011(2):111-113.
[5] 谭镇林.浅谈中职学校班级管理[J].科学咨询,2014(26):9-10.
[6] 王亚飞.浅谈中职学校学生德育教育与感恩教育的现状和策略[J].现代职业教育, 2017(3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