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文学期刊 > 文史春秋

古北口七勇士铁血铸长城

古北口七勇士铁血铸长城

王贞勤

北京市密云区古北口镇的“帽儿山”脚下,一块白色大理石材质的“古北几七勇士纪念碑”耸立在青山绿水间,向人们述说着85年前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战故事:1933年3月, 中日两国军队在长城内外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绞杀战,7名国军勇士为了掩护部队转移,孤军阻击武装精良的日军的猖狂进攻,至死都没有退却,最终虽然全部壮烈牺牲,但顽强的战斗精神赢得了敌人的尊敬。战后,日军不仅安葬了7位勇士,还专门立碑致敬。激战过后,“帽儿山”与上级部队失去联系

“中围人都快亡围亡种了,委座却还让我们白相残杀……立即给南京发报,我们要上前线打日本人!”1933年2月下旬的一天,国民革命军第十匕军军长徐庭瑶在他的江西“剿共”前线指挥部内,一边来回踱着步,一边愤怒地向身边的参谋人员发出指令。面对外敌入侵、困难当头的局势,徐庭瑶再也无心“安内”了。

徐庭瑶的愤怒不是没有道理。“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迅速占领了东北三省。1933年2月,关东军又挑起了热河事变,吞并了热河。继而,他们又陈兵长城一线,摆出一副“挥师入关、图谋中原”的架势。而此时此刻,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却大都集结在“剿共”第一线。

在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中国共产党以及各阶层人民都发出了救亡图存的怒吼。面对全困上下“一致对外”的强大压力和日军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一面不得不装装样子,煞有介事地组织起长城抗战;一面不停地进行所谓“对日交涉”,寄希望于“围联调停”。

“这个徐庭瑶,对我的‘剿匪大计不甚积极,却热衷抗日,看來,他需要吃点苦头了!”蒋介石在考虑长城抗战人选时,恼恨徐庭瑶是围民党中央军将领中第一个主动请缨抗日的,朱笔第一个就圈在他的名下,命令他率所辖的第二师、第二十五师和第八十三师(后续增援部队),即刻乘火车北上。

一到长城前线,徐庭瑶就遵照当时主管华北抗战军务的北平军分会代委员长张学良的部署,令第二师师长黄杰率部向通县集中,第二十五师师长关麟征率部进驻密云。全军上下知道同日本侵略者真刀真枪丁一仗的机会来到了,个个斗志昂扬,很快就进入了预定作战地域。

徐庭瑶早年毕业于保定军校,是蒋介石的嫡系将领,素有儒将之称。他在国民党军队中虽然名气不是很大,但他却具有鲜明的家国情怀,在部属中经常进行“精忠报国”教育,带出了一批后来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猛将:杜聿明、黄杰、郑洞国、戴安澜、廖耀湘、邱清泉……其中不少人都成了彪炳千古的抗日名将。1933年3月8日深夜,驻扎在密云县城的第二十五师接到张学良急电,告知敌人已开始向古北口攻击,令该师迅速前进,与在古北北口的东北军王以哲军长联络。关麟征立即率领第二十五师连夜兼程,于10日凌晨抵达古北口。

古北口又称虎北口,是长城上一个又可争议的雄关险隘,位于河北省密云县(今北京市密云区)城东北百余里的燕山山脉中。白此南下100公里就是北平,一路下延,再也也险口可守。一口古北口被攻破,就等于打开了北平乃至中原的北大门,故此地历来被视为“燕京锁钥”,漫漫历史中,这里刀枪嘶鸣的热战和剑拔弩张的冷战,就几乎没有消停过。

关麟征亲自看过古北几的地形后,将师指挥部设于北门坡小老爷庙,立即命令第七十三旅旅长杜聿明率部占领古北几两侧的东西两座高地,并抽戴安澜的第一四五团的一个营,接管龙王峪一带东北军撤出的阵地。戴安澜在龙王峪转了一圈,目光很快落在一个叫“帽儿山”的小高地上,“帽儿山”位于古北口东南、蟠龙山长城南侧,因形状似帽子而得名。它底边围长仅183米,东西长不足20米,南北宽在西侧不足3米、东侧不足5米,东侧高15米,南侧高17米,西侧高19米。南、西、北三面都是角度呈80度左右的光秃秃的岩石,平时人还可以勉强攀登,打仗时肯定是难以攻上去的。只有东北角口以绕着石块登上去,而这几块岩石恰好构成一个绝好的机枪掩体。它东口望侧翼战场——龙王峪长城和巴士沟口,北望古北口长城最高点“将军楼”,西瞰古北口,山下就是龙王峪沟口往西通往古北口的交通要道,是个战略要地。于是,戴安澜就向这儿派出一个7人的侦察哨,负责观察前线战况,通过电话向师部报告,并给他们配置了一挺轻机枪。

3月10日上午,部队刚刚部署完毕,日本关东军第8师网16旅网便对古北口发动了试探性进攻。我军的阵地被敌人的炮火吞噬,士兵尽管伤亡极大,始终没有人后撤一步,击退了日军步兵的进攻。11日天亮后,日军开始大举进攻,成群的日军士兵漫山遍野像蝗虫似的向第二十五师阵地扑来。我军利用简陋的工事和天然地形地物尽。可能隐蔽自己,等敌人临近了才突然猛烈投弹射击,予敌以大量杀伤。上午10时许,“将军楼”被关东军占领了,关麟征率部反击时负伤,杜聿明升任副师长并代理师长指挥。l2日,日军在重炮和飞机的支援下,再次发起猛攻。下午2时许,二十五师指挥部被敌机炸毁,前线失去指挥和支援。杜聿明鉴于参战各部伤亡惨重,再在古北口阵地上守下去,用不多久就会全军覆没,经请示徐庭瑶军长同意后,决定全师撤退到古北口以南的南天门一线,构筑二线阵地。

在前线部队大撤退之前,“帽儿山”上的观察哨与师指挥所联系的电话线就已被炸断,跟上级失去了联系。部队开始南撤了,观察哨却始终没有接到撤退的命令……步炮协同,关东军竞攻不下小小“帽儿山”

古北几战场上到处硝烟弥漫,遮天蔽日。中困守军的阵地上,枪炮声、喊杀声渐渐稀落了下来。

3月12日下午3时许,关东军第8师团师团长西羲一感到有点不对劲,就喊上16旅网旅网长川原侃,一块登上蟠龙山370高地。站在中国古老的长城上,西羲一拿起望远镜俯瞰整个战场,发现中国士兵开始有组织地向南撤退,就知道中困军队已经开始转移阵地了。“马上组织包抄截击,不要让中困人跑掉了!”西羲一恶狠狠地向下属川原侃命令道。

不一会,“帽儿山”脚下龙王峪沟口通往古北口的交通要道上,就一溜排开地驶来十几辆日军的汽车。日军边追击边扫射,越来越靠近“帽儿山”了。汽车碾过路上倒下的中国士兵尸体,架在车上的歪把子机枪狂叫着向西扫射,根本没有想到路旁这个小小的“帽儿山”,将会成为他们无法轻松逾越的“鸿沟”。

突然,一梭子轻机枪子弹从“帽儿山”上倾泻而下,冲在最前面那辆汽车的驾驶员应声倒在方向盘上。失去控制的汽车一下撞向路边的巨石,将满车的日军撞得七仰八歪,机枪也被甩到了地上。第二辆车来不及刹车,撞上了前车的后尾,车队被撞得一网乱。突如其来的枪声把关东军打懵了,他们纷纷从汽车上往下跳。正当日军乱成一网的时候,古北口七勇士纪念碑“帽儿山”上的机枪和步枪一起开火,二三十个日军刚从车上下来,脚还没落地就送了命。

原来,当国民党大部队撤离时,“帽儿山”观察哨上的7名中困士兵并没有撤退,还一直坚守在岗位上。按说,凭“帽儿山”的地理优势,他们不会看不到自己的军队已经开始全线往南撤退,并且这7个人要撤也并非无路可走,当时日军还没有冲到“帽儿山”下,虽然攀爬“帽儿山”不容易,但从山上下来撤走还是不难的。他们之所以没有撤退,原因不难理解:一是还没有接到上级的撤退命令,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坚守日前的岗位是不二选择;二来,他们看到眼前战场的严峻形势,北边是关东军设在“将军楼”上的重机枪阵地,西边关东军先头部队已经突进到了古北口,东边是关东军的右翼大军。此时的“帽儿山”已经不是观察哨了,变成了中日两军交战的突出咽喉要地,一旦失手,让日军在山顶架上机枪的话,我军第二十五师官兵的南撤将会更加困难。所以,他们要凭这一“天险”以一己之力阻击日军,掩护大部队安全转移。

关东军很快就发现枪声来白北边的“帽儿山”,一名少佐单膝跪地,手中挥舞着东洋刀指向“帽儿山”,嘴里狂叫着什么。敌人边射击边向“帽儿山”冲过来,一眨眼的工夫就到了山脚下,并开始向上攀爬。突然,山上连续丢下来十几颗手榴弹,随着一阵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山脚下倒下一大片日军,侥幸没丢命的,吓得赶紧逃了回去,敌人的第一次进攻被打退了。

日军少佐没想到山上的火力这么猛,吃惊不小,稳了稳神后,小眼睛围着“帽儿山”滴溜溜转了几罔,发现“帽儿山”三面都是陡峭岩石,只有东北角可以上山。这时,太阳已经落山了,日军没有夜战的习惯,少佐为了在天黑前拿下“帽儿山”,叽里咕噜一阵后,東洋刀一指“帽儿山”的东北角,第二波进攻开始了。日军在机枪的掩护下向“帽儿山”东北角扑来。几十名日军冲到东北角后,开始往山上攀爬。山顶上的轻机枪发出一阵阵怒吼,几支步枪也不断发出点射,射击都非常精准,而且都朝着最狭窄的那处通道开火,完全封锁了道路。被击中的日军接二连三地从山石上掉了下去,几块大山石的下面不大一会就堆满了敌人的尸体。

关东军少佐这才意识到碰上强硬对手了,他估计山上守军至少有几十人。而他的部队进攻时都簇拥在那条又窄又陡的小道上,火力和兵力都很难展开,加上这时天已经快黑了,各路日军都在收缩兵力,准备第二天再战,于是下令停止攻击。日军少佐借着晚霞的光亮,将“帽儿山”以及东北角那条唯一的上山小道又仔细打量了一番,决定明日一早向川原侃旅网长请求炮兵支援。当夜,关东军为了防止山上守军突围逃走,将“帽儿山”围了个水泄不通。

3月13 日一早,日军调集4门迫击炮和9挺重机枪,以密集的火力,朝“帽儿山”山顶倾泻而去。小山顶顿时陷入一片火海之中,弹片夹杂着石块横飞,山崩地裂一般。关东军少佐通过望远镜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到,山上一名中国军人被炮火活生生“撕去”了一条大腿。炮火刚一停息,少佐认为山顶上不会再有生命存活了,站起身来,一挥指挥刀,日军又向帽山东北角蜂拥而来。

日军刚攀到半山腰,山顶的机枪和步枪又开火了,还不时砸下许多石块,虽然火力没有前一天那么猛烈,但处于不利地势的敌人还是招架不住,一个个接连中弹滚下了山。这一次,关东军少佐被气得七窍生烟,他再一次接通了川原侃旅团长的电话,请求飞机支援。半个多小时后,在震耳欲聋的轰鸣中,日军5架轰炸机飞过长城,在空中调整好阵型,从东向西依次飞过“帽儿山”上空……铁血精神,七勇士以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

一颗颗炸弹从天而降,将死神的羽翼覆盖在那个昂扬着不屈民族魂魄的哨位上……一阵天崩地裂的爆炸声中,一群初春季节难得一见的白鹤被惊起,从山谷中飞向了远方。日军轰炸机飞走之后,日军敢死队冲上了

山峰。七勇士中尚剩一口气者,拿起刺刀、棍棒、石块等所有能够战斗的武器,使出最后一点力量,与日军展开血拼,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在佑护了中华民族两千余年的长城附近,7名勇士用他们的血肉之躯,为中华民族筑起一道新的“长城”……

关东军清点战场时,惊奇地发现,阻止了他们两天,顶住了飞机、大炮的轮番进攻,毙伤160多名关东军的这个哨位阵地上,居然只有7名中困士兵的尸体。日军少佐接到这一报告,根本不相信,亲自登上山顶查看。摆在面前的事实不得不让他吃惊,特别是当他看到7名中圈战士几乎没有一人是完整尸首,有的临死之前还在紧抱武器保持战斗姿态。日军少佐命令部下:“将中国战士背下去,厚葬!”日军找来赵发等几名当地老百姓,在“帽儿山”脚下一块稍微平坦的地方挖好坑,将7名中国战士的遗体一具具放在坑内摆好,赵发等人一锹一锹地掩埋了匕勇士,并留下一个小坟包。

接着,让赵发他们不敢相信的一幕出现了:日军少佐找来一块1.8米长的方棱小,在上面写下了“支那匕勇士の墓”几个字后,很恭敬地将术碑插在坟包前。之后,他率在场关东军,列队向中国勇士鞠躬致敬。舍生取义、为民族尊严而战的勇士们,也赢得了敌人发白内心的尊敬……

古北几之战是长城抗战中作战时问最长、战事最激烈的战场。参战的困民党中央军第十匕军徐庭瑶部,以民族大义为重,再次显示了中国军队抵御外辱的能力。特别是该军二十五师作为一支组建不久、装备很差且训练不足的部队,能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在古北口以劣质武器和血肉之躯,顽强抗击拥有飞机、重炮、战车等现代化装备的日本关东军,浴血奋战多日,虽然全师付出伤亡4000多人的惨痛代价,但也毙伤骄横的日军2000多人。战后,日军的相关文件也显示,古北口之战是“激战中的激战”,同时日本驻北平领事馆的相关档案也披露了“帽儿山七勇士”之事。经此古北口一 战,日军傲气大挫,之后一连40多天,未敢再采取任何大规模军事进攻行动。

然而,轰动一时的长城抗战最后却以困民党政府的妥协退让,派出熊斌与日军代表冈村宁茨签署丧权辱困的《塘沽停战协定》而告终。该协定签定后,何应钦按照日军要求,撤销了徐庭瑶第十匕军军长之职,另任命他为新设立的有职无权的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保定行营主任。后来,徐庭瑶又指挥和经历过昆仑关大捷等无数恶战,然而,他晚年身居台湾时,讲的最多还是长城古北几之战的匕勇士,他和家人讲、和朋友讲、和部下讲,每次讲总是老泪纵横。

1934年,国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为纪念牺牲殉国的抗日将士,设立“古北口保卫战阵亡烈士公墓”。后来在“文革”动乱之中惨遭破坏,原址被毁于一旦。1997年,当地政府又重新修建了古北口保卫战烈士陵园,时任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为陵同题写对联:“大好男儿光争日月,精忠魂魄气壮山河。”横批是“铁血精神”4个苍遒有劲的大字。1972年,由香港著名爱困企业家邵逸夫先生创立的邵氏电影集团,根据古北口七勇士的真实事迹,拍摄了一部名为《八道楼子》的抗战电影,演绎了那场惊天动地、壮志凌云的抗战故事,令人嘘唏涕零,感动不已。

河北承德实验中学右一位李焕强老师,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挖掘同学们的潜力,组建了一支长城科考队。为了考察古北口匕勇士的事迹,他带着科考队的同学在两年多的时问里,查找史料,寻访知情人,对帽儿山的地形进行详细测绘和记录,找到当年日军飞机扫射留下的弹孔,分析阵地易守难攻的特点。七勇士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他和同学们,当年日军为七勇士树立的木碑早已不见了踪影,他们决心要为七勇士再次立碑。

漫长的85年过去了,很多历史记忆都已被岁月所掩盖。如今,我们甚至无法明确得知这7名战士的名姓。然而即便如此,七勇士用他们年轻的生命所铸就的“长城精神”和民族气概,仍将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继续为祖困的强盛而努力奋斗!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479611.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