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文学期刊 > 文史春秋

红色贸易专家林海云

红色贸易专家林海云

张馨文

在共和国外贸、海关事业的历史上,有一位从晋冀鲁豫边区工商管理总局走出去的专家,名叫林海云,担任过海关总署署长、中央对外贸易部代理部长等职。他出色的贸易管理才能,正是在抗日经济战线的斗争中培养和锻炼出来的。

红军里的“笔杆子”

林海云是福建省龙岩县社兴村人,1911年10月出生,兄妹六人,他排行老大。他的父亲林学周在一家药店工作,懂些医术,母亲连秀兰是位农民,种田、养猪、缝补、刺绣,样样能干。精打细算的父亲和勤劳朴实的母亲,维持着一个清贫的家。

林海云6岁时,被父母送到一位堂叔办的私塾读书,不久,又到登高小学学习。他天性聪明,记忆力强。9岁时,父亲教他打算盘,他仅仅用了3个晚上,便将口诀记住,并熟练运用,父亲高兴之下,连声称赞,并教他双手打算盘。之后,家中记流水账、给人写信、买油盐酱醋这类事,都交给林海云去做。

林海云爱好上体育课和练习书法。一天,他到一位会武术的堂叔家里玩耍,看到一条长长的板凳上放着十几只铁球,又大又沉,而堂叔伸出双指一夹,便将铁球提起,又将手掌一推,球便落到幾米远的地上。堂叔如此重复,一口气下,十几只铁球均被抛出。

眼见堂叔有如此功力,林海云佩服得五体投地,请教堂叔是怎么练到的。堂叔告诉他,要练到如此地步,必须长年累月坚持苦练,读书习字若想有所成就,也是同理。这给了林海云很大的启发。从此,林海云每天早早起来,站在院子里、草地上,练习蹲马步、打拳,走到一口水井边,运气击掌,隔空打水。每逢看到迅疾推出的掌风下井水上起的波纹,他就有一种快活感。为了练习书法,他还用一根麻绳制作成一支大笔,以清水代墨,在地面上练习写字,并坚持不懈。13岁时,他写的对联拿到街上卖,受到左邻右舍赞叹。

1924年,林海云小学毕业,因家中贫困,无力供养他继续读书,经一位老师介绍,他到本地的平林小学当了一名教员。

1932年,红军打到龙岩县,动员乡下的年青人参军闹革命,林海云经不住劝说,参加了红军。这年10月

中旬,敌人向龙岩发起进攻前,红军部队紧急转移,他来不及和家人道一声别,便离开了龙岩。

林海云有文化,又写得一手好字,因此,从1933起,他先后在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机关秘书处总务科、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动员武装部、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秘书处油印股等处工作,主要是起草和印制一些布告、通告、公文信函,记录和整理一些会议讲话。在他担任油印股股长后,工作更加繁重,各类公文信函、密码本、军事口令、训练教材等,均需他所在的油印股负责。为了尽快赶印出文件,林海云复写文件,一次复印十几页,手上非常用力。为了节省复印纸,他将用过的复印纸拿到煤油灯下烘烤,待油膜软化后,再用一次。蜡纸不够用时,他精心熬一锅米汤,将一张张毛边纸放到米汤中浆一下,再取出来晾干,代替蜡纸使用,这样一张毛边纸,也可用来油印几十份文件。1934年10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红军长征时,翻越四川夹金山,山上白雪皑皑,终年不化。可林海云和很多红军战士一样,穿着单薄的衣衫,根本无法抗寒。爬山前,每个人在山下吃了顿饱饭,喝了些辣椒汤,有的把破衣、破毡子剪成条,包在脚上,以免冻伤。林海云跟着部队,早晨出发,快要走到峰顶时,他又累又冷,浑身无力,气短心悸,举步艰难。恰好刘少奇骑马经过身边,他也来不及多想,上前抓住马尾巴,被马拖拉着,才翻过了那座雪山,避免了在山上冻死。

1937年初,林海云来到中国工农红军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军事、党课,使他进一步拓宽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八路军总部的“后勤管家”

1937年9月,林海云跟随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等人来到山西抗日前线,在作战科工作。

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敌人,取得大捷,不过,也有不少战士受伤。八路军总部卫生所的医护人员全都投入到伤员的救治医疗中。正在这时,林海云突然接到卫生部副部长姜思贤打来的电话,姜思贤请示总部首长,轻重伤员如何发抚恤费。

此时,彭德怀正在起草一个电文,林海云不想打扰首长思路,停了一会儿,才近前请示。

思考中的彭德怀,一时没有答复。

想到姜思贤还在电话那头等待,林海云禁不住催促:“长途电话在等。”

彭德怀开口说:“你去答复么!”林海云知道首长是在考验他,便建议道:“总部干部每人每月津贴是4到5元,我看伤员费可加倍发给,每人8到10元。”

彭德怀听了觉得有理,痛快地道:“行,就这么办。”以后,八路军伤员的抚恤费标准就被这么定了下来。

1938年春,八路军总部驻扎在山西沁县小东岭村。在部署反击侵华日军“九路围攻”期间,林海云等人异常繁忙,可是,不管多劳累,林海云对各种信息、数据的记忆力极强,口算、心算既快又准。有的同志开玩笑说,林海云有“商人头脑”。总部首长听了,对如何使用林海云这个人才,另有了想法。

1938年6月,左权通知林海云,调他到副官处当副官长。副官处负责总部首长及核心机关警戒、生活起居、财务和勤杂人员管理、办公用品采购供应、机关医疗卫生、联络接待等工作,下辖总部电话班、卫生所、招待所、马夫排、运输排等单位。

林海云在作战处干得如鱼得水,哪乐意调遣,立刻回答说:“我干不了。”左权道:“此事我无权决定,你有想法可找朱总、彭总反映。”

林海云便去找朱德申诉。朱德开导他:“你在总部这么长时间,副官长的工作,看也该看会了。你先去做,要是有不懂的,再来问我,我会帮助你。”

朱德没有支持林海云。

无耐之下,林海云又去问彭德怀。

彭德怀反问:“你是不是共产党员?”

林海云答道:“是啊。”

彭德怀道:“共产党员要不要服从命令听指挥,服从组织分配?”

这一下,林海云知道工作调动的事推托不了,便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副官处”是国民党叫的,他想改名,叫“四科”。

彭德怀答应了,因而,八路军总部的“副官处”便更名为了“四科”。

朱德、彭德怀等人没有用错人,林海云在四科科长的职位上,干得非常出色。他组织人员,又是生产,又是开荒,尽可能地增加物资,改善生活。

总部机关驻地缺少商店,干部战士、普通群众平常想买办公和生活用品都难,林海云向左权请示后,办起了军人服务社。为了改善机关人员的生活水平,他组织开办了榨油坊、豆腐坊,对黑豆深加工,生产豆油、豆腐、生豆芽,办起猪场,用豆饼、豆渣、野菜喂猪。有一段时期,猪场每周都能杀两口肥猪,送到机关食堂。

没有战斗时,总部机关运输排的军马闲着,林海云就抽调一部分马匹,成立一支运输队,为山西一些商人运送山货,从中赚取运输费。然后他再让人拿赚到的钱到武安阳邑镇购买各类用品。

在财务管理上,他健全制度,加强核查,使各类军需用品和现金账目清清楚楚,多次受到首长表扬。

1939年入冬前,林海云組织人员采购回十几万斤大白菜,贮藏到窑洞里,直到第二年春初,总部还能吃到新鲜的大白菜。担任中共北方局代理书记的杨尚昆来到总部,吃到新鲜的白菜,知道是林海云干的,当面夸赞林海云:“你可真有本事!”

彭德怀是个居官不傲、不讲特殊的人。一次,林海云看到彭总日夜操劳,就让炊事班多做了点肉菜,送到彭总的面前。彭德怀得知是林海云的主意,将林海云叫去,批评了一顿。后来,林海云又发现,彭总忙起来,有边看地图边吃饭的习惯,因此,他又灵机一动,让炊事员将肉菜放到饭底下,这样彭总就发现不了。彭德怀起初没在意,不过后来还是发现了林海云的这个“小花招”,又将林海云叫去批评了一顿。

彭总艰苦朴素,与士兵同甘共苦的作风,深深影响了林海云。林海云后来到地方部门工作,时常拿彭总的小事教育身边干部。

经济战线上的“贸易能手”

1940年2月,林海云到中共北方局党校学习,6月底结业。按照计划,他学习完后,回八路军总部,做政治工作。可没想到,结业的他却等来了一份转业通知,让他到冀太联办贸易总局工作。

林海云哪舍得离开部队,先去找左权。左权很同情,可他也无法改变首长的决定,说道:“你留队我定不了,因为你转业是彭总定的,你可以找他谈谈。”说着,左权将一封转业介绍信硬塞到了林海云一个上衣口袋里。

林海云又去找彭德怀说情,想让彭总收回成命。

彭德怀仍是一句话:“你是不是共产党员?”

林海云无耐,只得做好转业的准备工作。他途经涉县赤岸时,特意去一二九师司令部看望了刘伯承、邓小平,说了自己要转业的事。刘伯承、邓小平看出他不情愿转业,便留他住了几天散心,并鼓励他,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好好干。

1940年8月,林海云赶到辽县桐峪镇,上任冀太联办贸易总局局长。

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后,林海云才知晓彭总的深意:如今,根据地物资紧缺,市场萧条,急需抽调一批有能力的干部到地方,领导和发展经济。

贸易总局最初仅有十几人,随后,上级又从八路军总部机关、抗大二分校、一二九师随营学校调来多

人,到1940年底,机关扩充至40多人。

林海云上任后,就投入到紧张的贸易管理工作当中。为提高干部的财会水平,他开办了会计学习班,和同志们一起,从零开始,学习财会基础知识;创办了业务学习刊物,每月定期出版,他带头写稿;机关人员实行准军事化管理,每天清晨,他带队出操,让干部们锻炼身体。

贸易总局管理着大批军需民用的物资,为了隐藏物资,他带着队伍,到偏僻的山沟中挖洞,并将人员分成两组,进行竞赛。

1940年10月,日军对太行山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他带领总部机关人员,和一队驮着几十万冀南票的骡马队,躲避敌人。为了确保机关人员和资金安全,他跟八路军总部的战友联系,得到许可后,他带领贸易机关的人员,在八路军总部驻扎地附近宿营,并到黄崖洞兵工厂躲避了几天。之后,靠着他过去的军事斗争经验,带着机关队伍,在山中四处转移,使人员和巨款未损失一分。

“百团大战”之后,林海云抓紧完善贸易系统,组建了太岳区贸易分局、冀南区贸易分局,在重要的通商口岸、大集镇,设立直属机构和贸易总局系统的公营商店。6个直属的贸易分局分别驻河北赞皇县、山西省和顺县石拐镇、武乡县、平顺县虹梯关镇、河南省林北县(今林州市)任村镇、武安县(今武安市)阳邑镇。这些贸易机关和商店,一方面,组织收购山货,出口外销,换回根据地急需的各种物资,另一方面,积极贯彻执行边区政府制定的各种贸易政策,推行冀南钞,抵制伪钞。

林海云上任仅仅半年,便顺利打开了太行山根据地贸易工作的局面。

1941年7月,冀太联办贸易总局与太行生产合作社合并,改为冀太联办生产贸易管理总局,设在辽县桐峪镇。1941年9月,又改组为边区工商管理总局,迁驻涉县索堡镇,总局长是王兴让,副总局长林海云。

在工商管理战线上,林海云特别注重实地调查,及时解决问题。一次,他到沁源县考察,看到当地市场的食盐价格上涨,引起老百姓不满。原来,食盐是经铁路远途运来,战争形势一紧张,群众便纷纷抢购,造成供不应求的假象,使盐价大涨。得知原由,林海云马上要求沁源的公营商店,将库存的大量食盐堆放到柜台上,满足供应,从而迅速稳定了人心和盐价。

为加强农村集市管理,打击走私,规范交易行为,促进市场繁荣,在林海云建议下,在林北县任村建立了太行山第一个由抗日民主政权领导的工商管理交易所。后来,这一举措又逐步推广到整个边区。

1943年3月,为加强冀南区的经济斗争,边区政府决定,任命林海云兼任冀南行署工商管理局局长。林海云又赶赴冀南区,领导工商、贸易和税收工作。

冀南区正值灾情多发时候,旱灾、蝗灾、水灾接踵而至。为紧急救灾,冀南行署需要发放大量救灾贷款,可是行署掌握的现钞极少。按照规定,地方政府无权印发钞票,为了解决燃眉之急,林海云与冀南银行冀南区行总经理胡景法商议,并向冀南区党委建议,发行“本票”,不进入市场流通,仅用于救灾专款,贷给灾民及商贩,到期无息偿还。经冀南区党委批准,冀南区行临时印制了一批“200元本票”,确保了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筹集粮食是救灾工作的第一要务,林海云组织建立四条筹粮渠道:一是以工代赈,由灾民和民兵组成运粮队,由工商干部带队,前往受灾较轻的冀鲁豫根据地跨区运粮;二是组织公营商店和商贩前往有粮地区,高价购粮;三是利用敌伪关系,从敌占区大量吸收粮食;四是按照市价,提前订购区内种粮大户的秋粮,不使区内粮源外流。1943年春至1944年春,他带领冀南工商系统人员,为冀南根据地军

民采购、运回粮食100多万斤。

冀南平原盛产棉花,林海云组织灾民成立纺织生产合作社,将纺织机和棉花贷给灾民,生产土布、毛巾。

因冀南区土布、毛巾市场消费有限,而敌占区又会大幅压价,损害群众利益,因而,林海云带人积极寻找销售出路。他借着过去和八路军总部供给部、一一九师供给部的关系,让冀南灾民生产的毛巾和土布成为军需品,集中供应部队。如此做,既为产品找到了稳定出路,发展了生产,保障了民食,增强了群众抗日抗灾的信心,又满足了部队生活需要,提高了抗日政府的威信,可谓一举多得。为保证军需品质量,林海云还开创性地建立了“色线追查”法,要求每个村庄、合作社在纺织时,在指定的位置,加织颜色线,这样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使可根据色线颜色、位置,知道产品出白哪个村、哪个社,便于次品退换。

对于剩余的纺织产品,林海云再组织人运送至冀鲁豫根据地的产粮区,或敌占区,换回灾区急需的粗粮、药材、纸张等物资。

为了应对灾荒,按照冀南区党委部署,冀南区工商管理局机关精简至4个科室,仅10人,并停发了菜金、办公费和各种杂支费。困难时期,干部每天的口粮是发东北豆饼,因此,冀南区工商局开会时,带豆饼成了常有的事。

尽管身处困难时期,但在林海云的带领下,冀南区工商管理系统却取得了显著的T作成果。1943年,冀南工商管理局和银行共发放手工业贷款126万余元,贷出棉花40多万斤,组织生产合作社近百家;吸收储备粮食100万斤,原棉及棉套120多万斤;完成工商税收546萬元。这年秋天,林海云还带领全区工商人员,种麦910多亩。

在工作中,林海云时常想灾民之所想,并多次遇险,靠着自己的聪明机智和群众掩护脱险。一次,他带领一名警卫员,冒雨穿越日军封锁钱,检查地下印钞所。返回途中,他和警卫员的坐骑都驮上了灾民急需的麦种,跨越一道道封锁沟时,沟里的水淹到了人的胸部,他们不得不徒步涉水。一连几日均是如此,让林海云患上了重感冒,好长时间才治好。又有一次,林海云和监委范若一夜中行走,周围碉堡林立,不知道往哪条路走才对。林海云俯下身子,从地上抓起一把浮土,闻出土中有浓烈的汽油味,判断前方必有敌人频繁出动的车辆,果断转到另一条土路上,摆脱了危险。

1943年冬,他独自下去检查,夜宿邱县东石彦固村。没想到第二天黎明,敌人派兵包围了村子。他逃跑已然来不及,村支书将他藏到一个猪圈旁的地窖里,才躲过了敌人的搜查。1944年春,他和妻子杨慧茹在莘县罗庄村居住.敌人包围村子搜查。房东老大娘让他们躲到草房后面一个塌损的草棚里,并用柴草遮挡。老大娘反复叮嘱杨慧茹:“如果你们被敌人搜出来,只管说是我的女儿,大灾中卖到河南嫁人,现在和女婿前来看我。”尔后,老大娘返回草屋的锅台前,装着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从容不迫地纺线,直到敌人撤退。

抗战时期的林海云,在忘我工作之余,也和群众结下患难相交,生死与共的深厚鱼水情。

1948年3月,中共华北局在石家庄举行华北财经会议,林海云担任晋冀鲁豫边区代表团团长,带队参加。会议期间,他见到了朱德总司令。林海云汇报了自己这些年的工作经历和成就,朱德听完,笑着夸他:“真想不到,几年没见,小林子成了经济专家了。”

共和国成立后,林海云又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办公厅主任、国外贸易司司长、海关总署署长等职,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追溯他的一生,可谓:

太行烽火炼雄胆,

志士有心皆成才。

不畏艰险献青春,

人生之花向阳开。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479615.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