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翔
清道光年前,鬱浔两地历代先民沿着石路古道南北来往,自浔州(府治在今桂平市)府辖之桂平大洋圩向南往鬱林州(今玉林市),需经过大洋河、龙平河(清代称锦江)、党州江的木桥,辎重骡马过桥,既不方便又危险。清代道光年间,由抚康乡(蒲塘)石山坡富甲一方的大财主萧春园捐资兼集民间募捐筹款倡建了白马桥、党州登高桥,与后来光绪二年(1876年)竣工的大洋桥齐称为鬱浔古道桥梁之最。
萧春园,字祚恒,又名萧孝林,生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清道光年间,在鬱林州任县丞。萧春园因在柳州创建铁厂,在贵县(今贵港市)三岔北山开办银矿、在陆川云开开办锡矿,在桥圩、沙塘、贵县的湛江一带置有数千亩肥沃的田地作田租产业,在当地建有粮仓,在柳州、贵县、鬱林州城等地开有多间商馆和商铺而富甲一方。
萧春园为何会修建鬱蒲古道上的桥梁和茶亭,这与萧春园开始做善举之事有关。一次,他的儿子萧承煊突感不适,寻遍药方皆无成效,在萧春园着急之时,一名白须道士登门拜访,告知他“钱多祸大,唯善是举。”萧春园突然顿悟,决定仗义疏财,修桥建路,施舍功德行善举。
萧春园、萧承煊父子先后与蒲塘龙平村富绅梁书龙发动民间募捐集资,经过两年时间的筹划募捐,由萧春园带头捐出80万两白银作为兴修蒲塘至党州石路(清代称通州路)。通州路由石头、石块砌叠而成,路面铺筑平整的石块石板,路面宽1.5-2米,沿途多有弯道,有的路段砌高1-2米,有的砌低至0.5米,全长约40公里。
为了兴修蒲塘至党州石路,萧春园、萧承煊和梁书龙等人花了9年时间,耗费大量资金、人力、石料及其他材料才修筑到枫营塘角山石门,因资金耗尽以及种种原因不得不停工,工人石匠因担心不得工钱而罢工。此时,萧春园一拍胸脯,信誓旦旦地对即将散去的工人石匠们说:“你们放心干活,建路所缺材料和所缺人工銀两,由石山萧某注完。”于是,萧春园将桥圩三分之一的田租产业和一间粮仓转卖,再与枫营竹根冲富绅周
丹桂发动募捐集资,接着从枫营塘角山石门一直修筑到党州登高桥的桥头,才完成通州大道的建设。
蒲塘至党州石路修筑建成后,萧春园又在沿途建了白马桥、登高桥两座大桥,并建有白马茶亭、楼山茶亭和登高茶亭3座茶亭。其中白马桥和白马茶亭是萧春园大力注资下萧承煊发起捐资倡建,白马茶亭和洛阳楼山茶亭为萧承煊亲自督建。
白马桥桥身加上一段石路全长约80米,宽约1.5米,桥身共有4个墩台,其中两个大的墩台立于江中,共有5个分洪流门,采用青石(石灰岩)和少量红砂岩石砌筑而成,桥身上面的5个分流拱采用青砖砌成。
萧春园建登高桥时还有这一个传说:清道光五年(1825年),萧春园为建登高桥,截江分洪打桥基立墩台的时候遇到了难题。从党州江的上游一段一段地截流分洪,江水急流难似阻挡,他萧春园组织工匠动用很多架龙骨车(古代木制的人力抽水用的工具)抽浅江水,准备打桥基、立桥墩。但工匠大多数没有建桥经验,无论怎样打桥基立墩,每逢刚一砌好墩台,上游阻挡不住的大江水一冲即垮,还把墩台的石砖也冲去不少,连续几次施工都没有成功。后来,有一位老翁为萧春园提供了解决难题的办法:先立4个墩台于江中,再铺上长长的花岗岩石条,便可抵御湍急的河流。(党州村当地流传有萧春园遇见了鲁班祖师,得到鲁班祖师帮助修筑登高桥的传奇故事。)据查史料,萧春园遇到的不是鲁班,而是当时清代著名的桥梁工匠。
登高桥建好后,萧春园又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捐资建造登高茶亭。登高茶亭为六角形,供人旅行往返途中作休憩或避雨专用。路边西侧建有一座茶厅,免费供商旅沿途来往的人饮水和烹茶解渴。六角形茶亭是仿照当时的一般亭榭样式而建,颇为美观。
西侧茶厅墙柱上有当时鬱林州知州王凤坦手书的一首对联:
陆羽停车这间便是烹荼店
刘伶问路此去当经卖酒街
亭内茶厅刻有《党州甲登高桥石碑文记》《抚康分司告示》及多块“功德碑”勒石,其中有一块石碑刻有“萧春园”3个大字。
党州茶亭建成后,为保护此亭,维持治安,抚康分司制订有官方告示,贴于墙壁,后又刻成碑文。分别严禁不许亭内聚饮、赌博、打架、不许借用亭内杂物,不许搭厂摆卖,有碍行人。规定日出茶备,日落茶止等。清光绪六年(1880年)该茶亭受大水冲倒崩塌。石山坡村萧承煊、萧承煦、萧锦诗再提倡族里募捐集资重建修复,并建一座小亭和一口小水井,刻有《光绪六年登高茶亭题名志》《重修登高桥亭并剏憩亭叙》等石碑。后来,随着朝代变迁,加上年久失修,党州茶亭崩塌无存;西侧的茶厅保留到解放后修建公路时,亭内多块石碑被拆去,至今下落不明。后来,又将茶厅改建成党州道班住所。后来道班撤走,这座有数百年历史的茶厅亦崩塌荒废。
蒲塘至党州石路,是浔鬱古道中的一段,是当时鬱林州北部先民用劳动血汗所筑成。道路畅通无阻,解决了当时鬱林州北部地区先民商旅出行来往交通,对蒲塘圩经济商贸和农业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关于萧春园修建这条通州古道的桥梁和茶厅的善举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为人们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