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杨靖宇(1905-1940),原名马尚德。1905年2月13日出生在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今属驻马店驿城区)一个农民家庭。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由母亲含辛茹苦照料长大。1923年秋,考入开封第一纺织T业学校,在校期间秘密参加革命活动,之后受中共党组织派遣,回到确山从事农民运动。192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确山县农民革命军总指挥、确山县农民协会委员长和临时治安委员会代理主席、豫南特委委员兼信阳县委书记等职。1928年底,以中共河南省委特派员的身份,先后到信阳、洛阳、开封等地开展地下工作。1929年7月,被派往东北历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反日总同盟会会长、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哈尔滨市委书记、中共满洲省委代理军委书记等职。1932年11月,开始使用杨靖宇这个化名,先后担任磐石游击队政治委员、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委、第一军军长兼政委、中共南满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和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中共“七大”筹委会委员等职。1940年2月23日,在蒙江县保安村三道崴子壮烈殉国,时年35岁。
初葬保安村
据日伪资料《阵中日志》记载,因叛徒出卖,杨靖宇被日伪军围困在山中,后死于敌人的机枪之下。牺牲前,他一连五六天都没进一粒粮食,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不敢相信,下令对杨靖宇进行剖腹检查。结果,在场的人们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杨靖宇的胃里一粒粮食都没有,只有尚未消化的草根和从棉衣里扯出的棉絮……连岸谷隆一郎都不得不赞叹:“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大大的英雄!”
为了瓦解抗联战士的意志,日军将杨靖宇的头颅割下,装在一个长25厘米、宽25厘米、高35厘米,前面安有玻璃的木箱里,用汽车拉着在通化市街头以及杨靖宇战斗过的地区“示众”三天。同时,拍摄了遗首照,洗印了几麻袋,用飞机向抗联活动的山林投撒。最后解往伪满洲国首府新京(今长春)请赏。
杨靖宇的遗体起初被日军弃置在保安村外的荒野。感于杨靖宇的威名,保安村村长刘成祥带人悄悄给杨靖宇收尸掩埋。几天后,日军为显示尊敬英雄,收买人心,找回了杨靖宇的遗体,用木头刻了一颗头颅,一起装到棺木中,在保安村北门外的山岗上为杨靖宇举行“慰灵祭”。安葬仪式完全按照日本习俗进行,还用榆木做了一块8尺长、1尺多宽的碑,请濛江县书法最好的李咸阳老先生执笔,正面大字楷书“杨靖宇之墓”,背面署名“岸古隆一郎”,边款小字为“康德七年三月五日立”。
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因杀害杨靖宇有功,升为伪山西省次长(副省长)的岸谷隆一郎用氢化钾毒死了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之后,剖腹自杀。他在遗嘱中这样写道:天皇陛下发动这次侵华战争,或许是不合适的。中国拥有像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国。
1946年2月14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在蒙江县建立的民主政府发布《为蒙江县易名告各地同胞书》说道:“我们为永远纪念杨司令,故将蒙江县改为靖宇县,以作长久纪念。请大家不要再叫蒙江县而称靖宇县,以此来追念抗日救国的先烈杨靖宇司令吧!”这一决定得到了各界群众的热烈支持。同时,人民群众踊跃捐款,为杨靖宇修墓。重新修过的墓室用青砖砌成,前面横额上写着“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英名千古”。墓室周围砌起青砖花格围墙,墓碑正面鐫刻“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之墓”13个大字,下款书写着“靖宇县民主政府暨靖宇县各界人民同立”,背面镌刻着杨靖宇将军传略。
2月23日,是杨靖宇将军殉国6周年的忌日。靖宇县各界群众齐聚在杨靖宇将军墓前举行追悼大会。
同日,出卖杨靖宇的赵喜廷、李正新和汉奸王士洪、桑文海在烈士墓前被执行枪决,以告慰英灵。
5月7日,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刊载了由郑昌撰写的《杨靖宇同志》一文,向解放区广大人民介绍了杨靖宇同志的英雄事迹。
寻找遗首
日本投降后,中共东北党组织想找回杨靖宇的遗首,但长春的日伪政权被国民党接收了一时难以实现。
1948年8月,中共长春地下工作小组组长李野光接到了中共东北局下达的一项紧急任务:寻找杨靖宇的遗首。接到命令后,李野光积极展开行动。他从一个国民党军官口中得知,原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医务课的医疗器械、药品、标本等都被长春医学院(现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接收了,而杨靖宇头颅的最后线索,就是存放于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医务课。但这时的长春医学院被国民党第一兵团保安骑兵第二旅征作司令部,成了军事重地,门口有双层岗哨,守卫森严。经过侦查,李野光发现,在长春医学院出入最频繁、受限制最少的是这个旅的卫生队,他们常来这里取药材、器械。经请示上级后,地下工作小组的成员,亚光医院院长刘亚光打人国民党保安骑兵二旅卫生队,成了一名中尉军医官。他很快就在解剖学教室的一间隐秘侧室中找到了杨靖宇的头颅,同时找到的还有抗联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指挥陈翰章的头颅。两人的头颅分别被装在两个特大玻璃罐里,用福尔马林溶液浸泡着。国民党特务似乎也察觉到了共产党人在寻找杨靖宇头颅,特务头目项乃光多次过问和察看杨靖宇头颅保存状况,还暗中派长春市警察局的特务在医疗器械室放了暗哨,昼夜监守。对此,李野光制定了新的行动计划,让刘亚光有意与负责看守医疗器械室的警察曹如超结识,时常施以小恩小惠。由于长春被围城,城里许多居民家都断了粮,曹如超家也揭不开锅了。行动当日傍晚,刘亚光给曹如超带了3.5公斤高梁米。曹如超千恩万谢,背起米就送回家去了。另一路地下工作小组成员在被买通的国民党军官掩护下,以搬取医疗器械为名,伺机将这两个玻璃缸装上车运至二旅卫生队,藏在卫生队五官科内。
10月19日,长春解放。次日,刘亚光将两位烈士遗首恭迎至亚光医院。4天后,送到东北民主联军松江军区前线指挥部驻长春办事处。两个月后,松江军区派张羽率5名战士将头颅护送至哈尔滨市,重新更换防腐药剂,存放于筹建中的东北烈士纪念馆。
寻找烈士家人
1950年,东北烈士纪念馆筹备期间,一个重要问题提到了中共黑龙江省委的议事日程,那就是辑录杨靖宇烈士的生平资料。
由于战争年代黑龙江省委的许多机密档案无法保存,只找到一张发黄的杨靖宇履历表,仅依稀可辨如下记述:
“马尚德,号润生,到东北后曾用名杨靖宇……领导过1928年的刘店暴动,1929年春天来东北后,担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同年8月入狱,1931年11月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后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1936年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
虽然许多人都曾经在抗战时期与杨靖宇有过接触,但是知道杨靖宇原名叫马尚德的人很少。至于杨靖宇的出生地和家乡在何处,是否还有后人等,几乎一无所知。这张履历记载了杨领导过刘店暴动,推断杨靖宇的家乡可能在安徽,因为刘店暴动发生在安徽省境内的大别山区。
1951年夏,中共黑龙江省委派出抗联老战士陈雷为组长的调查组前往安徽省。在中共安徽省委的帮助下,很快查明1928年的刘店暴动确在安徽境内,同时也证实这次暴动的领导者确有马尚德。在合肥查档时,调查组又获悉,马尚德不但在安徽领导过刘店暴动,而且在1928年冬天还在大别山南麓组织过红军第二十五军的鄂豫皖别动大队。杨靖宇早年时期的影子越来越清晰,但他的出生地仍然毫无线索。
就在这时,调查组无意发现了《人民日报》上刊载了杨易辰(曾任最高法院院长)写的回忆文章《忆模范共产党员杨靖宇同志》。杨易辰是杨靖宇南满抗战时的战友,在这篇文章中杨易辰提到杨靖宇于1927年春曾领导过著名的确山农民大暴动,还提到杨靖宇的出生地在河南,但没有更具体地方了。
陈雷马上去拜访杨易辰。杨易辰肯定地说道:“杨司令的老家在河南省,而且就在确山县农村。他亲口对我说过,他是1905年出生的,1923年考入河南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读书。他在那所学校读书时加入青年团,1927年5月入党。他还对我说过,1929年他从河南省下关东的时候,已经有一子一女。他当时还以为很快就能回到河南老家的,可是没想到他这一走,就再也不曾回过河南了。”
于是,陈雷立即率领调查组赶赴河南省。经过多方查找,终于在驻马店地区的确山县李湾村,找到了杨靖宇的一双儿女,搞清楚了杨靖宇的家庭情况。
1927年春天,马尚德与邻村姑娘郭莲结婚。次年有了儿子马从云。一年后,就在女儿马锦云出生仅5天时,马尚德忽然对郭莲说:“明天我要出远门,也许几年不回来,这个家就交给你了!”
马尚德离家一年后,马母因病故去。郭莲她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艰难度日。期间,有人向敌伪告发郭莲的丈夫多年在关东抗日,由于找不到可靠的证据,郭莲母子没有遭遇不测。1945年,37岁的郭莲积劳成疾。临终前,她将儿子马从云和儿媳妇方绣云、女儿马锦云及女婿都叫到床前,叮嘱说:日本鬼子投降了,你们的爸爸很快就要回来了,可惜我见不到他了。你们见了他要对他说,这些年我们全家都在想着他啊!记住,你们的爸爸叫马尚德。
1949年,确山县城不时有解放军南下的大部队经过,其中大多是东北过来的第四野战军。马从云和马锦云兄妹俩两家人从李湾村来到确山县城的大街上,频频向过往部队打探和询问,都没有得到父亲的消息。直到陈雷率调查组找到马从云、马锦云时,他们才知道父亲到东北后改名为杨靖宇。对于杨靖宇这个英雄的名字,兄妹俩早有耳闻,但是没有想到杨靖宇就是他们日夜想念的父亲。当调查组的人向他们讲述杨靖宇壮烈牺牲的情景时,兄妹俩抱头痛哭起来。
后来,马从云夫妇到哈尔滨参加东北烈士纪念馆开馆仪式时,受到众多抗联老战士的欢迎。他们都把烈士的遗孤当成自己的子女,有人甚至要给马从云夫妇就地安排工作,可是马从云谢绝了。他不要组织照顾,决心在河南故土生活。
遗首与遗骨合葬
1952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在哈尔滨瞻仰“东北烈士纪念馆”之后,提出“于抗日联军主要活动地区修建杨靖宇将军墓”的建议,由时任松江省政府主席冯仲云代拟报告呈东北人民政府。东北人民政府批准于同年6月24日致函责成当时辽东省人民政府: “决定在通化市修建靖宇墓。”
杨靖宇烈士陵园工程由辽东省建工局设计室于1954年6月5日完成第一次设计,来通化市征求意见后,在8月中旬完成第二次设计。
杨靖宇烈士陵园建造在通化市浑江东岸的山巅,占地2万平方米,由5座琉璃瓦民族式建筑物组成,正面主体建筑为灵堂和墓室,两侧4个偏殿为陈列室。工程从1954年7月施工,1957年秋竣工。期间,通化市的机关干部、企业职工、中小学生都积极参加了土建的义务劳动。
1957年7月15日,朱德为杨靖宇烈士题词“人民英雄杨靖宇同志永垂不朽”。
8月下旬,杨靖宇遗骨由靖宇县移至通化市并用石膏塑形,等待遗首复合安葬。
9月25日,黑龙江省暨哈尔滨市党政军民在东北烈士纪念馆礼堂举行了隆重的恭送杨靖宇将军遗首大会。运送将军遗首的列车到达通化市后,市党政军民在火车站举行了将军遗首迎归仪式。
1958年2月23日,在杨靖宇殉国18周年之际,“杨靖宇将军公祭安葬大会”在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隆重举行。灵堂前悬挂着烈士的巨幅遗像,两旁摆放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领导人金日成、崔庸健及杨靖宇的家乡河南省政府、确山县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东北各省市、杨靖宇的生前战友、家属等送来的铁质花圈42个、纸质花圈122个、挽联66副,上万人参加了大会。
在公祭仪式上,中共中央代表康生致悼辞。参加公祭仪式并讲话的还有国防部代表邓华、吉林省代表栗又文省长、黑龙江省代表于天放副省长、辽宁省代表张雪轩副省长、河南省代表邢肇棠副省长、杨靖宇将军生前友好代表伊俊山。杨靖宇的儿子马从云致谢辞。
公祭仪式结束后,各界代表瞻仰杨靖字将军遗容,举行杨靖宇遗体安葬仪式。在庄严的国际歌声中,杨靖宇的遗首与遗骨合葬于青松翠柏的陵墓之中。杨靖宇將军的生前战友周保中、冯仲云、于天放、伊俊山等为烈士棺椁封墓。
1958年以后,河南省确山县修建了杨靖宇纪念馆。靖宇县杨靖宇殉国地先后建起了纪念碑和纪念馆,陈云亲笔题写“杨靖宇将军殉国地”。
2005年,在杨靖宇将军诞辰百年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杨靖宇陵园新建了面积为3800平方米的抗日联军纪念馆,与陵园浑然一体。馆内以大量的图片、资料、文物充分展示了东北抗日联军抵抗侵略者的斗争史。